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许鹏程:常念故园腊味香

©原创 2022-12-28 18:04

大雪节气一到,大江南北,城里乡下,处处又在腌制腊味了。

我的故乡在皖西,我骨子里镌刻着深厚的腊味基因。我对腊味情有独钟,我认为,没有一种美食可以和腊味相媲美。

家乡腌制腊味的操作很简单,只要一把盐,就可以让各种肉类发酵出浓浓的腊香味。自冬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会飘散着浓浓的腊香味。

母亲是制作腊味的好手。在母亲的手中,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以用来腌腊。每年大雪节气过后,捞了塘鱼,杀了鸡鸭鹅和大肥猪,打理干净,仔仔细细抹上粗盐,反反复复搓揉几遍,放进从太爷爷手里传下来的陶缸里码实,三天后翻一下缸,把上层的翻到下面,让咸味渗进食材的每一块肌理。七八天左右就可以起卤了。选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天气,将腌好的食材拿出来,用温水清洗一下,一件件拴上细棉绳,挂到门口的竹竿上晾晒。悬挂在竹竿上的腊鱼腊肉咸鸭咸鹅静静地接受着阳光和寒风的洗礼。两天以后,那些鱼儿肉儿就僵了面皮,再过四五天,就隐隐地有点香味了。正午,阳光强烈一些,那些肥瘦相间的腊肉被晒得冒出一层细细的油,浸得肥肉成了半透明的琥珀色;咸鱼肚膛部分也半透明了,白里微微透着红;咸鸭太肥了,鸭身上油光锃亮,鸭屁股上那大块的鸭油顺着鸭腿慢慢往下滑。微风吹过,淡淡的腊味清香就飘散在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馋得那些小花猫、小花狗不停地抬头张望着。傍晚时分,把这些腊味收回去,装进“猫叹气”(一种带盖的竹篓)里,挂在房梁上,静静地等待着时光这双妙手给它染色增香。

冬至以后,我家的厨房就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常常传来阵阵腊味特有的香气了。

那时候,我正在初中读书,学校里清汤寡水的午餐一点不扛饿。放学后,走过七八里的山路回到家,早已饥肠辘辘,浑身散了架一般。一到家门口,我就能闻到熟悉的腊香味。三两步跨进厨房,母亲已经在厨房忙碌了。小饭桌上,泥炭炉的炭火散发着温暖的红光,炉上的小耳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锅里的白菜豆腐伴着薄薄的腊肉片,不停地释放着诱人的香气。揭开灶台的锅盖,热腾腾的饭头上蒸着一洋锅咸鸭蒸黄豆。迫不及待地盛起满满一碗白米饭,夹上两块咸鸭,再来几筷头黄豆,就着香气扑鼻的白菜豆腐,风卷残云一般,一碗米饭就下了肚子,仿佛吃了还魂丹一般,一下子就元气满满了。等到一家人吃得差不多了,铲起一块焦黄的锅巴,淋上一勺咸鸭汤,慢慢咀嚼着,霎时,口腔里就是满满的腊香味和米香味。

腊香味飘起来的时候,一晃就过年了。我们这里,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卤制腊味。正月里,亲戚朋友来拜年,要摆碟子酒,腊味是绝对的主角。腊肉香肠,咸鸭咸胗咸爪子,猪脸猪耳猪蹄子,样样卤得油光锃亮,香气扑鼻。切成片,剁成块,摆在细瓷碟子里,放进蒸笼里蒸上汽,再淋上自家压榨的芝麻油,就可以上桌了。一大早,拜年的客人就来了,平辈的客人通常带上一包红糖一条糕,晚辈的客人往往另外带上一刀腌制好的腿精菜(猪后腿肉),腿精菜上贴着一块小小的红纸片,很清爽,很喜庆。用过茶点,主家就招呼客人吃碟子酒了。桌子下,炭火盆散发着温暖的热量;桌子上,碟子里各色腊味儿不断地挑逗着人们的味蕾。“傅山细吐晴霏润,大斗高斟腊味香”“安排腊味千钟酒,消破春风万斛香”。宾主之间,借着几杯陈年老酒,细品数道醇香腊味。把盏畅叙亲情,停杯闲话桑麻。不知不觉中,日头已三竿,壶中酒见底,碟中菜将尽,宾客已微醺。这时候,主妇就招呼客人吃主食了。每人捞一些手工挂面,然后加上用肥瘦相间的腊肉臊子和金黄焦香的鸡蛋皮做的浇头。满满一大碗,闻起来碰鼻香,吃起来热乎乎。也有好客的主妇趁着客人不注意,冷不丁地又给客人添上一大勺浇头,把客人吃得直打饱嗝。

这些都是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记忆。

工作以后,我到了南方。南方空气湿度大,不适合腌制腊味。我曾经尝试过几次。腌制的猪肉晾晒好几天,还是湿漉漉、黏糊糊的。放置十多天,肉就变黄了,不仅出不了腊香味,还有一股子哈喇味。大街上也有腊肉卖,多是熏制的。有的漆黑麻乌,一层烟灰;有的黄不拉几,黏糊糊的。我总觉得看相不好,没有食欲。

父母亲知道我喜欢吃腊味,每年腊月,总要给我寄一些。但总是软趴趴湿漉漉的,不像老家腊味那么好看喜庆。不论是蒸着吃还是炒着吃,总觉得吃不出老家腊味的味道。世间万物,一旦离开了原生地,就没有了本味。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腊味的时候说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这是故乡才有的味道。”

又是一年冬月至,梦里常念腊味香。


大雪节气一到,大江南北,城里乡下,处处又在腌制腊味了。

我的故乡在皖西,我骨子里镌刻着深厚的腊味基因。我对腊味情有独钟,我认为,没有一种美食可以和腊味相媲美。

家乡腌制腊味的操作很简单,只要一把盐,就可以让各种肉类发酵出浓浓的腊香味。自冬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会飘散着浓浓的腊香味。

母亲是制作腊味的好手。在母亲的手中,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以用来腌腊。每年大雪节气过后,捞了塘鱼,杀了鸡鸭鹅和大肥猪,打理干净,仔仔细细抹上粗盐,反反复复搓揉几遍,放进从太爷爷手里传下来的陶缸里码实,三天后翻一下缸,把上层的翻到下面,让咸味渗进食材的每一块肌理。七八天左右就可以起卤了。选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天气,将腌好的食材拿出来,用温水清洗一下,一件件拴上细棉绳,挂到门口的竹竿上晾晒。悬挂在竹竿上的腊鱼腊肉咸鸭咸鹅静静地接受着阳光和寒风的洗礼。两天以后,那些鱼儿肉儿就僵了面皮,再过四五天,就隐隐地有点香味了。正午,阳光强烈一些,那些肥瘦相间的腊肉被晒得冒出一层细细的油,浸得肥肉成了半透明的琥珀色;咸鱼肚膛部分也半透明了,白里微微透着红;咸鸭太肥了,鸭身上油光锃亮,鸭屁股上那大块的鸭油顺着鸭腿慢慢往下滑。微风吹过,淡淡的腊味清香就飘散在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馋得那些小花猫、小花狗不停地抬头张望着。傍晚时分,把这些腊味收回去,装进“猫叹气”(一种带盖的竹篓)里,挂在房梁上,静静地等待着时光这双妙手给它染色增香。

冬至以后,我家的厨房就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常常传来阵阵腊味特有的香气了。

那时候,我正在初中读书,学校里清汤寡水的午餐一点不扛饿。放学后,走过七八里的山路回到家,早已饥肠辘辘,浑身散了架一般。一到家门口,我就能闻到熟悉的腊香味。三两步跨进厨房,母亲已经在厨房忙碌了。小饭桌上,泥炭炉的炭火散发着温暖的红光,炉上的小耳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锅里的白菜豆腐伴着薄薄的腊肉片,不停地释放着诱人的香气。揭开灶台的锅盖,热腾腾的饭头上蒸着一洋锅咸鸭蒸黄豆。迫不及待地盛起满满一碗白米饭,夹上两块咸鸭,再来几筷头黄豆,就着香气扑鼻的白菜豆腐,风卷残云一般,一碗米饭就下了肚子,仿佛吃了还魂丹一般,一下子就元气满满了。等到一家人吃得差不多了,铲起一块焦黄的锅巴,淋上一勺咸鸭汤,慢慢咀嚼着,霎时,口腔里就是满满的腊香味和米香味。

腊香味飘起来的时候,一晃就过年了。我们这里,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卤制腊味。正月里,亲戚朋友来拜年,要摆碟子酒,腊味是绝对的主角。腊肉香肠,咸鸭咸胗咸爪子,猪脸猪耳猪蹄子,样样卤得油光锃亮,香气扑鼻。切成片,剁成块,摆在细瓷碟子里,放进蒸笼里蒸上汽,再淋上自家压榨的芝麻油,就可以上桌了。一大早,拜年的客人就来了,平辈的客人通常带上一包红糖一条糕,晚辈的客人往往另外带上一刀腌制好的腿精菜(猪后腿肉),腿精菜上贴着一块小小的红纸片,很清爽,很喜庆。用过茶点,主家就招呼客人吃碟子酒了。桌子下,炭火盆散发着温暖的热量;桌子上,碟子里各色腊味儿不断地挑逗着人们的味蕾。“傅山细吐晴霏润,大斗高斟腊味香”“安排腊味千钟酒,消破春风万斛香”。宾主之间,借着几杯陈年老酒,细品数道醇香腊味。把盏畅叙亲情,停杯闲话桑麻。不知不觉中,日头已三竿,壶中酒见底,碟中菜将尽,宾客已微醺。这时候,主妇就招呼客人吃主食了。每人捞一些手工挂面,然后加上用肥瘦相间的腊肉臊子和金黄焦香的鸡蛋皮做的浇头。满满一大碗,闻起来碰鼻香,吃起来热乎乎。也有好客的主妇趁着客人不注意,冷不丁地又给客人添上一大勺浇头,把客人吃得直打饱嗝。

这些都是故乡留给我最珍贵的记忆。

工作以后,我到了南方。南方空气湿度大,不适合腌制腊味。我曾经尝试过几次。腌制的猪肉晾晒好几天,还是湿漉漉、黏糊糊的。放置十多天,肉就变黄了,不仅出不了腊香味,还有一股子哈喇味。大街上也有腊肉卖,多是熏制的。有的漆黑麻乌,一层烟灰;有的黄不拉几,黏糊糊的。我总觉得看相不好,没有食欲。

父母亲知道我喜欢吃腊味,每年腊月,总要给我寄一些。但总是软趴趴湿漉漉的,不像老家腊味那么好看喜庆。不论是蒸着吃还是炒着吃,总觉得吃不出老家腊味的味道。世间万物,一旦离开了原生地,就没有了本味。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腊味的时候说道:“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这是故乡才有的味道。”

又是一年冬月至,梦里常念腊味香。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