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孩子的心理问题“伪装”程度高 专家:需要从小建立自己的减压系统

©原创 2023-10-10 12:13

大皖新闻讯  现在的孩子更“脆弱”吗?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出口?孩子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的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朱丽表示,家长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用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关心和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学会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一些孩子陷入了“无意义感”

现在的孩子更“脆弱”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以前生活艰苦,孩子怎么那么皮实,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孩子心理反而更脆弱了呢?

“其实,不是孩子变得脆弱,而是因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更有余力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层面了,同时现在孩子眼界更宽阔,考虑和追求的也更加多样化了。”朱丽坦言,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父母提供的优渥条件,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无意义感”。这些父母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无时间陪伴孩子,用物质的东西弥补和替代。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关爱,理解和支持,以及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

此外,学习上的压力也是一方面因素。“有的孩子因为自我目标或家长期待较高,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或父母、老师的要求,会产生挫败感,觉得无力、无助。”朱丽表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伪装”程度高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具有以躯体化症状或行为变化呈现、伪装程度更高、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等特点。

“孩子的心理问题常以躯体化症状或行为变化呈现出来。”朱丽表示,成年人受心理问题困扰时,能够首先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好坏。但儿童青少年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是躯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肚子疼等;或者是行为方面的一些变化,比如感到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不再爱说话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伪装程度更高。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或者不敢告诉家人,儿童青少年会“伪装”自己的情绪。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情可能非常低落甚至有冲动、消极的想法,但是在家人或外人面前却表现正常。

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儿童青少年跟同伴的关系密切,愿意跟好朋友分享、交流心事,也易于受到同伴不良情绪的影响。

家长应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敏感的,一旦他们感受到你内心的平静,他们也会变得平静下来。相反,当父母内心的躁动、慌乱和不安,也会传导给孩子,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上的易激怒,以及行为上的无法专注。”朱丽表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家长的情绪稳定,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心。

孩子需要从小建立减压系统

孩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压力,比如学习、社交、新环境压力等。当压力积累而无法得到恰当释放的时候,积攒下来的负面情绪,会慢慢转向对内攻击,一方面容易形成躯体疾病,例如头疼、胃疼、免疫系统等疾病;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成瘾行为、拒学、人际冲突、打架斗殴,甚至自残等行为和心理问题。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小建立自己的减压系统,而兴趣爱好是良好的减压选择。”朱丽建议,父母应当允许、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拥有有益健康的减压能力。

孩子出现极端想法,家长该怎么办?

朱丽提醒,有的孩子会透露极端、轻生的想法,这时家长一定不要批评、责骂孩子。家长要明白,孩子表达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向你求救——他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了,但是他自己无力解决,他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家长需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真诚地探讨,分析出现这个想法的原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受到了什么压力。有的家长担心,和孩子讨论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其实不然,和孩子真诚、坦诚地探讨,能更好地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阻止不良的行为。刻意地回避,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孩子遇到的困难,比如没办法跟谁谁相处、作业完不成了等等,在成年人看来,根本都不是事儿,但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事。作为家长,只有了解清楚原因,才能用成年人的智慧去帮助他,给他提供有效的支持。”朱丽说。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心理科沈晓霜医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要高度重视以下这些信号。

情绪反常或波动很大,过度的抑郁或是过度的兴奋,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两周以上;在文字或语言上频繁地表现出悲观倾向,觉得什么都是灰暗的,什么都是没有价值的;日常生活作息紊乱,如失眠,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等;近期遇到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遇到困难,自我封闭,不愿外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不能坚持正常学习。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异常情况,或者孩子主动要求就医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协助孩子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听从专业医生建议。

如果是轻微的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单一治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互配合的系统性治疗。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通讯员  朱世玲  周洁

编辑  彭玲

大皖新闻讯  现在的孩子更“脆弱”吗?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出口?孩子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的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可以理解为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朱丽表示,家长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用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关心和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学会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一些孩子陷入了“无意义感”

现在的孩子更“脆弱”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以前生活艰苦,孩子怎么那么皮实,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孩子心理反而更脆弱了呢?

“其实,不是孩子变得脆弱,而是因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更有余力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层面了,同时现在孩子眼界更宽阔,考虑和追求的也更加多样化了。”朱丽坦言,确实有这样一些孩子,父母提供的优渥条件,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无意义感”。这些父母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无时间陪伴孩子,用物质的东西弥补和替代。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心关爱,理解和支持,以及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

此外,学习上的压力也是一方面因素。“有的孩子因为自我目标或家长期待较高,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或父母、老师的要求,会产生挫败感,觉得无力、无助。”朱丽表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问题“伪装”程度高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具有以躯体化症状或行为变化呈现、伪装程度更高、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等特点。

“孩子的心理问题常以躯体化症状或行为变化呈现出来。”朱丽表示,成年人受心理问题困扰时,能够首先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好坏。但儿童青少年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是躯体上的不适,比如头疼、肚子疼等;或者是行为方面的一些变化,比如感到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不再爱说话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伪装程度更高。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或者不敢告诉家人,儿童青少年会“伪装”自己的情绪。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情可能非常低落甚至有冲动、消极的想法,但是在家人或外人面前却表现正常。

同伴之间容易互相影响。儿童青少年跟同伴的关系密切,愿意跟好朋友分享、交流心事,也易于受到同伴不良情绪的影响。

家长应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孩子是敏感的,一旦他们感受到你内心的平静,他们也会变得平静下来。相反,当父母内心的躁动、慌乱和不安,也会传导给孩子,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上的易激怒,以及行为上的无法专注。”朱丽表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比奖惩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家长的情绪稳定,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为孩子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心。

孩子需要从小建立减压系统

孩子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压力,比如学习、社交、新环境压力等。当压力积累而无法得到恰当释放的时候,积攒下来的负面情绪,会慢慢转向对内攻击,一方面容易形成躯体疾病,例如头疼、胃疼、免疫系统等疾病;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抑郁症、焦虑症、成瘾行为、拒学、人际冲突、打架斗殴,甚至自残等行为和心理问题。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小建立自己的减压系统,而兴趣爱好是良好的减压选择。”朱丽建议,父母应当允许、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拥有有益健康的减压能力。

孩子出现极端想法,家长该怎么办?

朱丽提醒,有的孩子会透露极端、轻生的想法,这时家长一定不要批评、责骂孩子。家长要明白,孩子表达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向你求救——他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了,但是他自己无力解决,他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家长需要稳定住自己的情绪,与孩子真诚地探讨,分析出现这个想法的原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受到了什么压力。有的家长担心,和孩子讨论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其实不然,和孩子真诚、坦诚地探讨,能更好地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阻止不良的行为。刻意地回避,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孩子遇到的困难,比如没办法跟谁谁相处、作业完不成了等等,在成年人看来,根本都不是事儿,但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事。作为家长,只有了解清楚原因,才能用成年人的智慧去帮助他,给他提供有效的支持。”朱丽说。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心理科沈晓霜医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要高度重视以下这些信号。

情绪反常或波动很大,过度的抑郁或是过度的兴奋,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两周以上;在文字或语言上频繁地表现出悲观倾向,觉得什么都是灰暗的,什么都是没有价值的;日常生活作息紊乱,如失眠,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等;近期遇到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遇到困难,自我封闭,不愿外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不能坚持正常学习。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异常情况,或者孩子主动要求就医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协助孩子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听从专业医生建议。

如果是轻微的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单一治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相互配合的系统性治疗。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通讯员  朱世玲  周洁

编辑  彭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