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唯唯:怀念是一种光芒

©原创 2021-12-27 14:59

2021年10月,我的诗集《怀念是一种光芒》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值此之际,我还是想用些许文字来表白一下自己的心绪。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我们老老实实宅在家中。虽然宅在家中,每天点开各大网站,打开电视,悲痛、紧张、感动、无奈……百感交集都不足以表达我复杂的心情。看着电视上那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红手印,一张张疲惫中显露出刚毅的脸,一行行诗句从心里奔泻出来:“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让我们以整个人类的名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手挽手肩并肩/太阳下,屹立钢铁般的中国方阵……”久疏于诗歌写作的我,以诗歌的名义,为战斗在一线的守护天使祈祷,愿疫情退却,国泰民安! 

回想起来,诗歌曾像青鸟一样来到我的生活,为我青涩的成长增添亮丽的颜色。上世纪80年代,诗坛掀起了一场中国自有新诗以来最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和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一样,我读诗,写诗,满怀激情,近乎疯狂。 

那时,我也“创作”了不少诗歌,不知天高地厚地多次给报刊杂志投稿。稿件一篇篇投出去了,等待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往传达室跑,在众多的信件中寻找自己的信函。刚开始不懂,一看到写有我名字的鼓鼓囊囊的信封,高兴得不行,当场拆开,结果心凉了半截,是退稿。几次这么一来,我明白了,收到鼓鼓囊囊的信,肯定是退稿;收到薄薄的信,一定是用稿通知。 

投稿退稿,退稿投稿,在近乎绝望的时候,1987年秋,我在《诗刊》上看到一则消息,《诗刊》杂志社全国青年诗歌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费一年20元。我当时每月工资28元,但我没有丝毫犹豫,认真填写了个人资料,连同汇款一块寄给《诗刊》社。不久,收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上注明我的辅导老师叫王燕生,学号为006149。 

按照规定,学员每两个月给辅导老师寄一次作业,每次只能交三首诗歌。辅导老师则对作业提出意见后寄回。我记得第一次我收到回信时,那心情那心态难以用文字描述。但当我拆开信封后,顿感失望,一小片纸上只有一行字:王唯唯同学,作业收到,请再寄。王燕生。我的作业没有随同一起寄回。虽说失望,但我还是按照规定每两月寄一次作业。在我寄出第5次作业不久,我收到王燕生老师的来信,很厚。打开一看,是我寄出的5次作业。急忙铺开,哇,对每首习作,王老师用红笔在写得好的段落下面划上红线,有的还在旁边写一个“好”字,写得不好的段落也不直接划去,而是用蓝笔在旁边打个问号,并说出他的看法供我参考。看完之后,我心里陡升一片暖意,久久不能平静。 

1989年5月,我收到诗刊社的来信,通知我参加7月在湖南株洲市举办的改稿会。就是在那次改稿会上,我见到了王燕生老师。虽然一周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从他在改稿会上即兴创作并激情朗诵的那一刻,从他为感谢当地文联接待真诚豪饮的那一刻,从他目光锐利回溯往昔的那一刻,从他在我们面前露出孩子般纯真笑容的那一刻,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旺盛的生命力与对诗歌矢志不移的热爱。著名女诗人舒婷说过:“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一代耕耘者无怨无悔奉献的历程。在这个寂寞的群体里,王燕生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编辑之一。” 

1990年2月收到《诗刊》用稿通知,告知我的两首诗将刊于第六期《诗刊》。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诗歌。我兴奋地立刻打电话给几位诗友,当天晚上,又多了一次浑然不知中被人从酒桌上送回家的经历。这之后,我陆陆续续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3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 

岁月蹉跎。我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离诗歌渐行渐远,是从什么时候我像失去爱人一样失去了诗歌?年轻时的我呢?那份阅读诗歌的激情与爱呢?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曾经在我心里已经死去的缪斯又一次复活,缪斯的歌声忽然嘹亮起来。 

我从书柜的底层搬出久没动过的杂志。一本一本地打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我忘记那些闪闪发光的诗歌,心里陡升一片暖意,这暖意慢慢地向四周散去,弥漫了我不大的书房。 

也因如此,在酝酿许久之后,便有了这部诗集《怀念是一种光芒》。她虽然还显露着我最初的青涩稚嫩,但其中的拙而真直至今日仍然感动着我,那种懵懂、天然,依然给予我一种美好的憧憬。那一行行或长或短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我年轻时的心灵感悟,记录下我的生命历程,也清楚地证明,我真实地活过。



2021年10月,我的诗集《怀念是一种光芒》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值此之际,我还是想用些许文字来表白一下自己的心绪。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我们老老实实宅在家中。虽然宅在家中,每天点开各大网站,打开电视,悲痛、紧张、感动、无奈……百感交集都不足以表达我复杂的心情。看着电视上那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红手印,一张张疲惫中显露出刚毅的脸,一行行诗句从心里奔泻出来:“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让我们以整个人类的名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手挽手肩并肩/太阳下,屹立钢铁般的中国方阵……”久疏于诗歌写作的我,以诗歌的名义,为战斗在一线的守护天使祈祷,愿疫情退却,国泰民安! 

回想起来,诗歌曾像青鸟一样来到我的生活,为我青涩的成长增添亮丽的颜色。上世纪80年代,诗坛掀起了一场中国自有新诗以来最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和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一样,我读诗,写诗,满怀激情,近乎疯狂。 

那时,我也“创作”了不少诗歌,不知天高地厚地多次给报刊杂志投稿。稿件一篇篇投出去了,等待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往传达室跑,在众多的信件中寻找自己的信函。刚开始不懂,一看到写有我名字的鼓鼓囊囊的信封,高兴得不行,当场拆开,结果心凉了半截,是退稿。几次这么一来,我明白了,收到鼓鼓囊囊的信,肯定是退稿;收到薄薄的信,一定是用稿通知。 

投稿退稿,退稿投稿,在近乎绝望的时候,1987年秋,我在《诗刊》上看到一则消息,《诗刊》杂志社全国青年诗歌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费一年20元。我当时每月工资28元,但我没有丝毫犹豫,认真填写了个人资料,连同汇款一块寄给《诗刊》社。不久,收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上注明我的辅导老师叫王燕生,学号为006149。 

按照规定,学员每两个月给辅导老师寄一次作业,每次只能交三首诗歌。辅导老师则对作业提出意见后寄回。我记得第一次我收到回信时,那心情那心态难以用文字描述。但当我拆开信封后,顿感失望,一小片纸上只有一行字:王唯唯同学,作业收到,请再寄。王燕生。我的作业没有随同一起寄回。虽说失望,但我还是按照规定每两月寄一次作业。在我寄出第5次作业不久,我收到王燕生老师的来信,很厚。打开一看,是我寄出的5次作业。急忙铺开,哇,对每首习作,王老师用红笔在写得好的段落下面划上红线,有的还在旁边写一个“好”字,写得不好的段落也不直接划去,而是用蓝笔在旁边打个问号,并说出他的看法供我参考。看完之后,我心里陡升一片暖意,久久不能平静。 

1989年5月,我收到诗刊社的来信,通知我参加7月在湖南株洲市举办的改稿会。就是在那次改稿会上,我见到了王燕生老师。虽然一周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从他在改稿会上即兴创作并激情朗诵的那一刻,从他为感谢当地文联接待真诚豪饮的那一刻,从他目光锐利回溯往昔的那一刻,从他在我们面前露出孩子般纯真笑容的那一刻,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旺盛的生命力与对诗歌矢志不移的热爱。著名女诗人舒婷说过:“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一代耕耘者无怨无悔奉献的历程。在这个寂寞的群体里,王燕生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编辑之一。” 

1990年2月收到《诗刊》用稿通知,告知我的两首诗将刊于第六期《诗刊》。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诗歌。我兴奋地立刻打电话给几位诗友,当天晚上,又多了一次浑然不知中被人从酒桌上送回家的经历。这之后,我陆陆续续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3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 

岁月蹉跎。我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离诗歌渐行渐远,是从什么时候我像失去爱人一样失去了诗歌?年轻时的我呢?那份阅读诗歌的激情与爱呢?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曾经在我心里已经死去的缪斯又一次复活,缪斯的歌声忽然嘹亮起来。 

我从书柜的底层搬出久没动过的杂志。一本一本地打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我忘记那些闪闪发光的诗歌,心里陡升一片暖意,这暖意慢慢地向四周散去,弥漫了我不大的书房。 

也因如此,在酝酿许久之后,便有了这部诗集《怀念是一种光芒》。她虽然还显露着我最初的青涩稚嫩,但其中的拙而真直至今日仍然感动着我,那种懵懂、天然,依然给予我一种美好的憧憬。那一行行或长或短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我年轻时的心灵感悟,记录下我的生命历程,也清楚地证明,我真实地活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