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东的诗歌,是一粒粒皎洁的光点,泛动于微尘之间,炫晕出恍惚的色泽。万象与万物,喧嚣扰动,六祖慧能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王阳明先生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动静相一,在乎己心。吴少东的诗歌,是在讲心。
吴少东在《以外》这首诗中写道,“心设慈悲道场,宽恕宿敌和/无动于衷的水域,也宽恕/庸常的诗句。不指认爱与虚妄/将一座桥横陈水面之下,抵制两岸/以保持湖的完整与骄傲……”修行是在世间的修行,逃离世间便无处修行。其实,修行就是在修那个蠢蠢欲动、不安颠倒的心。慈悲、忠恕、中庸,生命何其轻,一旦风起,便吹动尘埃,惟有一颗心的重量才能镇伏。中年,是一面无限的水域,无船可摆渡啊,你若架桥,架的不是木桥、石桥、竹桥,而是心桥。水面上横陈着往昔的乱影,都被吴少东收拢到诗行的水下,保持生活完整的尊严,即使它内部已破碎不堪。现在,安静下来,用诗歌慢慢修补。“庸常的诗句”,即是明亮的诗句,清净的诗句。
吴少东的诗歌不是炼金术,不是化解剂,不是缓冲器,而是止痛针。很多诗评家包括部分读者,都认为吴少东的写作是疼痛写作,读他的作品会令人神经疼痛。我们渴望爱,但得不到爱,难道不痛吗?缺少真善美,于我们的生命里引发的疼痛,是情感缺失的疼痛。吴少东的诗歌是能真切触动读者灵魂的。疼痛是治愈疼痛的手段之一,他以诗行为药液,向人世间的静脉注射真善美,虽然解决不了病疾的根本,却能降低重症的可能。
吴少东的诗歌,并没有超越现实,而是为现实而制。但现实的尘埃太甚,需要岁月的沉淀,这样的现实才更清澈,更明朗。现实的维度不是万,而是一。一,心也,道也,理也,这是唯一的维度。吴少东善于抓住这唯一的“一”,道破万事万物的本性。以情感的沉淀物,填满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巨壑。大地坦平,才能眺望远方的诗意;高山所阻,我们必然受困一隅。读吴少东的诗歌,一泄贯通的恣意欲使人信马由缰。
阿赫玛托娃曾说,“‘把诗写晦涩是不道德的’,很多人喜欢用生僻词、自造词营造诗歌的外在美,在我看来,其内在美最重要,词句之外散发的诗意最重要。”在吴少东诗句里,没有任意拼接的意象,种种诗的元素皆取材于现实之中。这种道德的诗句,才是当今应该提倡的。诗不单单需要外延,而需要内敛。内里的光足够强大,还怕它放射不出万丈光芒吗。在其诗作中,我们读到《烈日》《苹果》《描碑》……而其中的《立夏书》,更能体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这一天,我们宜食蔬果和粗粮/调养渐长的阳气。/这一天的清晨,风穿过青石/心中的惊雷没有响起。/这一天的午后/小麦扬花灌浆,油菜从青变黄/我们喝下第一口消暑之水……”多么朴实啊,朴实得入了骨髓,朴实得无比疼痛。我不认为朴实在当下的诗界是一个贬义词,难道诗人们还不够狂飙突进吗?诗人们主动抛弃读者和受众,还有人愿意捡起并打开那只漂流瓶吗?
我从吴少东的作品中看到了难能可贵的清醒,“情感,美感,痛感,意义”,这是吴少东写诗的八字方针。盲目者们在偏离、远离这些,而清醒者依然视之为圭臬。《诗经》言:“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就是诗歌的情感所在,远离这些,能是诗吗?必然沦落为可恶的文字游戏。这种诗歌消弭于茫茫的网络,以及不屑的纸片之中,毋庸置疑。
吴少东有诗句“用一个苹果作喻体,说出我的主旨是困难的”。诚然如此。写出一首好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件投机取巧的事情,没有生活的沉淀,生命的思考,广泛的阅读,真实的跋涉,是难以抵达的。另一方面,当一个苹果都可以作为道出主旨的载体时,我们还需秉承王阳明先生“格物致知”的开示之说。万物都是可格知的,观察即是格,解剖即是格,宇宙真理隐含于万物之间,苹果是,尘埃亦是。一介微尘里蕴藏着八万四千世界,何况我们所处的一缈人间呢。
“吴少东有他写作的传统与源头,就像徽派建筑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紧密、自然、妥帖,与生俱来又绵延不绝的传统精神渗透进了他的诗歌,从语言到节奏,都渗透了吴少东式的呼息,浸染了意象的精气神。于是,他的诗便有了强烈的生命感,根植于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中的诗歌美学由此诞生。”诗人、诗评家周瑟瑟如此说。将吴少东的诗歌比作“徽派建筑”,是一种很新鲜的说法,我很赞同。徽州建筑是讲究法式的,“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一方天地小,而格局大。在吴少东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宝贵的传统,如对古典诗词意象的摄取,对士大夫精神的继承,使得他的作品有历史感,但其中却并无严肃板硬,而是赋予一种灵动的自然,如徽州建筑一般,整饬而不失活泛,于虚静淡泊之中衍生人生的哲学。
“万物的动静”,是一种安谧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飘虚的状态,真空的状态。诗人应该进入到这个状态里去。诗歌的诗性也是做人的人性。诗性会令一首诗光彩熠熠,而人性也会令一个人耀目闪光。当诗性与人性相融,便是神性。
梁小斌先生说,读吴少东的诗,如“清晨,微香的风轻轻吹过”,此言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