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唯唯:我的母亲

©原创 2021-05-12 16:45

母亲王少梅,192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母亲一家都是以唱京剧为生。母亲在家排行老三。哥哥王少舫,姐姐王少娟,弟弟王少童。孩童时代,母亲就和哥哥姐姐一块学习京剧。母亲虽没进过学堂,但天赋过人,一说就懂,一看就会。为此,比她的哥哥姐姐少挨了不少师傅的打骂。 

1933年,母亲一家来到安庆演出。安庆可是黄梅调(戏)的老窝,在此地唱京剧生存很难,日子过得十分窘迫。这时,当地黄梅调老艺人丁永泉找到母亲的母亲,提出京黄合演,帮助母亲一家渡过难关。丁的提议对于母亲一家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经过两天准备,京黄的第一次合作在皖钟剧场拉开序幕。前半场是京剧,后半场是黄梅调。据母亲回忆:虽是同台演出,那也是你唱你的,我演我的,互不干涉。这就是黄梅戏史上的第一次“京黄同台”。 

时间一长,母亲渐渐喜欢上了黄梅调,尤其是在哥哥王少舫第一次担任黄梅调《秦雪梅》男一号之后。这期间,在丁永泉、潘泽海等老艺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王少舫参与整理并导演了黄梅调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兰桥会》《路遇》等。其中在《夫妻观灯》中,母亲第一次和哥哥搭戏,扮演哥哥的“妻子”。十年磨一戏,经过多年磨炼,《夫妻观灯》日趋成熟,后来成了黄梅戏艺术中的精品。 

1953年年初,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是,母亲随哥哥一同由安庆来到合肥,正式成了一名黄梅戏演员。 

母亲是个戏路子很宽的演员。既有青衣行里《天仙配》中的“大姐”、《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春香传》中的“月梅”,又有老旦行里《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罢宴》中的“刘妈妈”和《喜荣归》中的“老夫人”,还有彩旦行里《刘三姐》中的“王媒婆”和《三里湾》中的“能不够”。不仅如此,母亲由于身材高大,曾在《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反串“贾宝玉”与“梁山伯”。 

母亲之所以能有如此表现,除了自身努力,哥哥王少舫对她的帮助是很大的。王少舫在9岁那年被送到上海从师鲍筱麟,专攻京剧里的老生。学成回来,每每上台演出,母亲都要站在台边认真看着哥哥的一招一式。而每次母亲在台上演出,哥哥也会站在台下观看,看后指出母亲在表演上的不足。母亲曾和我说过:“我从我哥哥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代表安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华东地区戏曲汇演。《天仙配》的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滩。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看了黄梅戏《天仙配》后,和厂里一商量,决定将《天仙配》搬上银幕并亲自担任导演。 

1955年5月,我出生了。然而,在我还没满月时,上影厂就派人来合肥接母亲去上海参加《天仙配》的拍摄,纵有不舍,但母亲还是“狠心”地把我交给了父亲和奶奶。父亲那时在安徽农学院宣传部工作。那时学校有个奶牛养殖场,父亲每天就从奶牛场买回两瓶牛奶。从小我在性格上就有点倔犟,奶奶就说都是喝牛奶喝的。 

母亲在拍摄中也有不少小“花絮”。拍摄前,石挥要求演员都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个人物表述,母亲就谈起大姐为什么既乐于又敢于帮助七妹下凡与董永成亲,临别时还赠“难香一枝”,又“但愿她夫妻恩爱日月长”;后来又率领“众姐妹”下凡,“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帮七妹走出困境。大姐之所以帮助七妹,是因为对“天规重重”也心怀不满,因而能理解、关心、爱护这个最小的妹妹。石挥导演听完母亲的表述后,肯定了母亲对角色的理解、体会,然后问母亲:听说你刚刚当了母亲?那么你在扮演大姐这个角色中,除了你刚才所说那些,该不该还有点母爱呢?“一语破天机”式的启发,让母亲很是受益。 

在拍摄“织绢”这场戏中,为了帮助七妹完成“一夜织成十匹锦绢”,母亲命仙鹤“去织女那里借‘天梭’一用”。“天梭”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搞道具的同志用一根小木棍做成普通的木梭,外面用胶水粘上碎玻璃,灯光一照,光芒四射。实拍时,当仙鹤口衔“天梭”从空中吐下,母亲伸出双手接过时,没想到一些碎玻璃一下扎进手掌,尽管疼得钻心,还得继续拍戏。直到这个镜头拍完,“众姐妹”赶忙围上来,帮着把碎玻璃拔了出来。 

母亲是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1969年5月,母亲经检查身患乳腺癌,医院决定在21日替母亲手术。就在这个时候,剧团有关方面硬是要母亲下放农村,并说:“要相信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气之下,母亲在说了一句“我就不信我会死在农村”后,便领着我们一家离开剧团,去了乡下。不幸中的万幸,那年的年底,一位方姓医生为母亲做了乳腺癌根治手术,又介绍母亲做了补充放射治疗,服了近4年的中草药。这期间,母亲一边积极治疗,一边坚持锻炼。母亲锻炼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不舞刀弄棍,也不学太极以及五花八门的这操那操,母亲就是走路。每天早晨5点出门,沿着环城路走两个小时的路,先是慢走1小时,之后快走1小时,一早晨少说得走上近15华里的路。除非下雨下雪,母亲这一锻炼就坚持了15年。奇迹也就是这么出现了,曾被医生断言只能活半年的母亲,居然闯过了“鬼门关”。用母亲的话说:上帝也怕我这个“王母娘娘”呢。父亲生前也曾戏说:上帝也会开后门,看在你是“大姐”的份上,放你一马。 

1976年后,母亲重又“粉墨登场”,真可谓枯木逢春。那段时间,母亲排戏演戏连轴转,发烧打针也照上台,甚至在家中的木板床上练起“卧鱼”功。遗憾的是造化再次捉弄了她。在一次演出中,母亲的右膝半月板严重损伤,不得不住院再挨一刀。1982年和1984年,又因胆结石两次住院动手术,“逢春”的“枯木”再次陷入“寒冬”,最终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 

2008年春节期间,母亲开始有一点点不舒服。母亲没在意,我们也没在意。因为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我们都坚信母亲一定能活到百岁。2月28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我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说母亲住院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几小时之后,我赶到了母亲的病床前。弟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在母亲体内大面积扩散,主治医生告知抢救已毫无疑义,要我们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陪了母亲二十九天。每当母亲清醒的时候,我们贴着母亲耳边不停地说:妈妈你要坚强,妈妈你是我们最好的妈妈,妈妈我们都在外边等着你出来!母亲无力回答,插在母亲喉咙里的呼吸插管,让她也无法回答。而在母亲昏迷的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无可奈何,痛苦万分。在最后的一刻,母亲点头同意拿去插在喉咙里达二十多天的呼吸管。现在想来,母亲之所以同意拿去呼吸管,她肯定是放弃了活的希望,因为半小时不到,心电图上那根表示母亲心跳的青色的线,最后闪了一下,母亲就永远地睡去了,时间定格在2008年3月27日12点31分。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过‘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每次想到毕淑敏的这段话,心里就涌起无尽的遗憾和思念。今年清明,我站在母亲的墓碑前,对着母亲大声说:妈妈,儿子来看您了。请您放心,我和弟弟妹妹现在一切都很好。您在天堂也要和爸爸好好生活。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



母亲王少梅,192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母亲一家都是以唱京剧为生。母亲在家排行老三。哥哥王少舫,姐姐王少娟,弟弟王少童。孩童时代,母亲就和哥哥姐姐一块学习京剧。母亲虽没进过学堂,但天赋过人,一说就懂,一看就会。为此,比她的哥哥姐姐少挨了不少师傅的打骂。 

1933年,母亲一家来到安庆演出。安庆可是黄梅调(戏)的老窝,在此地唱京剧生存很难,日子过得十分窘迫。这时,当地黄梅调老艺人丁永泉找到母亲的母亲,提出京黄合演,帮助母亲一家渡过难关。丁的提议对于母亲一家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经过两天准备,京黄的第一次合作在皖钟剧场拉开序幕。前半场是京剧,后半场是黄梅调。据母亲回忆:虽是同台演出,那也是你唱你的,我演我的,互不干涉。这就是黄梅戏史上的第一次“京黄同台”。 

时间一长,母亲渐渐喜欢上了黄梅调,尤其是在哥哥王少舫第一次担任黄梅调《秦雪梅》男一号之后。这期间,在丁永泉、潘泽海等老艺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王少舫参与整理并导演了黄梅调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兰桥会》《路遇》等。其中在《夫妻观灯》中,母亲第一次和哥哥搭戏,扮演哥哥的“妻子”。十年磨一戏,经过多年磨炼,《夫妻观灯》日趋成熟,后来成了黄梅戏艺术中的精品。 

1953年年初,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是,母亲随哥哥一同由安庆来到合肥,正式成了一名黄梅戏演员。 

母亲是个戏路子很宽的演员。既有青衣行里《天仙配》中的“大姐”、《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春香传》中的“月梅”,又有老旦行里《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罢宴》中的“刘妈妈”和《喜荣归》中的“老夫人”,还有彩旦行里《刘三姐》中的“王媒婆”和《三里湾》中的“能不够”。不仅如此,母亲由于身材高大,曾在《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反串“贾宝玉”与“梁山伯”。 

母亲之所以能有如此表现,除了自身努力,哥哥王少舫对她的帮助是很大的。王少舫在9岁那年被送到上海从师鲍筱麟,专攻京剧里的老生。学成回来,每每上台演出,母亲都要站在台边认真看着哥哥的一招一式。而每次母亲在台上演出,哥哥也会站在台下观看,看后指出母亲在表演上的不足。母亲曾和我说过:“我从我哥哥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本事。” 

1954年9月,黄梅戏《天仙配》代表安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华东地区戏曲汇演。《天仙配》的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滩。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石挥看了黄梅戏《天仙配》后,和厂里一商量,决定将《天仙配》搬上银幕并亲自担任导演。 

1955年5月,我出生了。然而,在我还没满月时,上影厂就派人来合肥接母亲去上海参加《天仙配》的拍摄,纵有不舍,但母亲还是“狠心”地把我交给了父亲和奶奶。父亲那时在安徽农学院宣传部工作。那时学校有个奶牛养殖场,父亲每天就从奶牛场买回两瓶牛奶。从小我在性格上就有点倔犟,奶奶就说都是喝牛奶喝的。 

母亲在拍摄中也有不少小“花絮”。拍摄前,石挥要求演员都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个人物表述,母亲就谈起大姐为什么既乐于又敢于帮助七妹下凡与董永成亲,临别时还赠“难香一枝”,又“但愿她夫妻恩爱日月长”;后来又率领“众姐妹”下凡,“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帮七妹走出困境。大姐之所以帮助七妹,是因为对“天规重重”也心怀不满,因而能理解、关心、爱护这个最小的妹妹。石挥导演听完母亲的表述后,肯定了母亲对角色的理解、体会,然后问母亲:听说你刚刚当了母亲?那么你在扮演大姐这个角色中,除了你刚才所说那些,该不该还有点母爱呢?“一语破天机”式的启发,让母亲很是受益。 

在拍摄“织绢”这场戏中,为了帮助七妹完成“一夜织成十匹锦绢”,母亲命仙鹤“去织女那里借‘天梭’一用”。“天梭”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搞道具的同志用一根小木棍做成普通的木梭,外面用胶水粘上碎玻璃,灯光一照,光芒四射。实拍时,当仙鹤口衔“天梭”从空中吐下,母亲伸出双手接过时,没想到一些碎玻璃一下扎进手掌,尽管疼得钻心,还得继续拍戏。直到这个镜头拍完,“众姐妹”赶忙围上来,帮着把碎玻璃拔了出来。 

母亲是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1969年5月,母亲经检查身患乳腺癌,医院决定在21日替母亲手术。就在这个时候,剧团有关方面硬是要母亲下放农村,并说:“要相信农村的赤脚医生!”一气之下,母亲在说了一句“我就不信我会死在农村”后,便领着我们一家离开剧团,去了乡下。不幸中的万幸,那年的年底,一位方姓医生为母亲做了乳腺癌根治手术,又介绍母亲做了补充放射治疗,服了近4年的中草药。这期间,母亲一边积极治疗,一边坚持锻炼。母亲锻炼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不舞刀弄棍,也不学太极以及五花八门的这操那操,母亲就是走路。每天早晨5点出门,沿着环城路走两个小时的路,先是慢走1小时,之后快走1小时,一早晨少说得走上近15华里的路。除非下雨下雪,母亲这一锻炼就坚持了15年。奇迹也就是这么出现了,曾被医生断言只能活半年的母亲,居然闯过了“鬼门关”。用母亲的话说:上帝也怕我这个“王母娘娘”呢。父亲生前也曾戏说:上帝也会开后门,看在你是“大姐”的份上,放你一马。 

1976年后,母亲重又“粉墨登场”,真可谓枯木逢春。那段时间,母亲排戏演戏连轴转,发烧打针也照上台,甚至在家中的木板床上练起“卧鱼”功。遗憾的是造化再次捉弄了她。在一次演出中,母亲的右膝半月板严重损伤,不得不住院再挨一刀。1982年和1984年,又因胆结石两次住院动手术,“逢春”的“枯木”再次陷入“寒冬”,最终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 

2008年春节期间,母亲开始有一点点不舒服。母亲没在意,我们也没在意。因为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我们都坚信母亲一定能活到百岁。2月28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我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说母亲住院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几小时之后,我赶到了母亲的病床前。弟弟告诉我,癌细胞已经在母亲体内大面积扩散,主治医生告知抢救已毫无疑义,要我们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陪了母亲二十九天。每当母亲清醒的时候,我们贴着母亲耳边不停地说:妈妈你要坚强,妈妈你是我们最好的妈妈,妈妈我们都在外边等着你出来!母亲无力回答,插在母亲喉咙里的呼吸插管,让她也无法回答。而在母亲昏迷的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无可奈何,痛苦万分。在最后的一刻,母亲点头同意拿去插在喉咙里达二十多天的呼吸管。现在想来,母亲之所以同意拿去呼吸管,她肯定是放弃了活的希望,因为半小时不到,心电图上那根表示母亲心跳的青色的线,最后闪了一下,母亲就永远地睡去了,时间定格在2008年3月27日12点31分。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过‘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每次想到毕淑敏的这段话,心里就涌起无尽的遗憾和思念。今年清明,我站在母亲的墓碑前,对着母亲大声说:妈妈,儿子来看您了。请您放心,我和弟弟妹妹现在一切都很好。您在天堂也要和爸爸好好生活。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