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古有都江堰,今有淠史杭。”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有效灌溉面积仅次于都江堰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它是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约为红旗渠灌溉面积20倍、几乎涵盖水利建设中所有工程类型的综合灌溉工程,灌区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5。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详细了解淠史杭工程建设的故事。
嘉宾介绍
傅敏,皖西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学博士、教授。安徽省大别山革命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领军人才。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编24册大型文献史料,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皖西血脉相沿的治水传统
皖西治水传统悠久,至今仍留存诸多著名水利工程。相传,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利用有利地形与水源条件兴建了芍陂蓄水灌溉工程。
“芍陂是古代四座大型人工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唐代改称安丰塘。虽然有学者质疑芍陂是否为孙叔敖修筑,但是芍陂是‘陂径百里,灌田万顷’的人工水利生态系统,是有史籍确凿记载的。”傅敏说。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刘信,在舒城县境创建七门堰。据地方志记载,该堰“灌田二千余顷”,是“长藤结瓜”式的自然灌溉系统。霍邱境内的水门塘(古称大业陂)亦相传为孙叔敖所建。
按清《乾隆寿州志》所载,“寿州水利自安丰塘、蔡城塘外,计塘四十余处”,“大抵皆起于明之前”。
傅敏介绍,皖西地区的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工程较先进。但是随着朝代更迭,战乱破坏,芍陂、七门堰等知名水利工程,几近荒废。到了近代,安丰塘已经萎缩至长不过二十余里,东西宽不及十里,灌溉不足八万亩的灌区。
“根治淮河”,一切为了人民
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水旱灾害最严重的时期。黄河决口,夺淮入海,国政混乱,内忧外患,政府失能,水利设施连年失修。晚清至民国时期,各方提出种种导淮方案,结果均无功而返。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豫、皖两省一千余万人受灾,约四千万亩土地被淹。党中央高度重视,1951年初,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发出。然而,根治淮河,何其难!为了人民,党和政府仍决心根治淮河。
1950年10月,《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并作出治淮规划。按照规划,1952年,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水库动工。
“那个时候,许多工程技术人员连什么是水库都搞不清楚,更何况是要建连拱坝。难度多大,可想而知!”傅敏介绍。
坚强领导,奋勇克难抓机遇
1958年春夏之交,皖西地区连续70多天无雨,百姓盼水心切。6月初,“沟通史河、淠河和杭埠河三条水系,增建龙河口、白莲崖两座水库”方案被同意。8月3日,安徽省委在佛子岭水库召开省委会议,正式同意修建灌区工程。当时,工程并未列入国家建设专项,无法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在没有国家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动工。经国家治淮委员会、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多年规划设计的淠史杭灌区规划于这年冬天初步出台:淠河灌区在六安县横排头兴建渠首枢纽工程,发展灌溉面积726万亩;史河灌区在金寨县红石嘴兴建渠首枢纽工程,发展灌溉面积318万亩;杭埠河灌区灌溉面积174万亩。总计灌溉面积1218万亩。
当时,皖西地方干部勇于带领皖西民众冲破各种困难与阻力。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承担了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和所有重大问题决策的领导工作,确保了工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航向。六安地委第二书记、专员赵子厚是工程指挥部指挥,可以说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人物。傅敏介绍,有一次勘察太累,赵子厚竟倒在田间昏睡一夜,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赵子厚还为淠史杭工程争取到国家资金的支持,纾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1959年10月,在全国大型水利工程会议上,赵子厚与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吴琳准备充分的资料,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全面介绍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过程,尤其突出了缺乏资金和原材料的情况下,地方党组织发动皖西群众自力更生的经验。他的精彩发言得到与会者高度赞扬,促成淠史杭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当月,国家水电部决定大力支持淠史杭工程建设,拨款4500万元,钢材200吨。这是淠史杭工程建设的重要转折关头。
战天斗地,皖西百姓坚韧奉献挽危局
淠史杭工程巨大,六安专区党组织首先在全专区开展“诉旱苦”运动,进行充分动员。此后,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历史巨幕中,皖西人民战天斗地,自带粮食、自带工具、自筹物资、自学技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各自指定工地,风餐露宿,奋力建设。皖西百姓不仅义务出工,还无偿地捐出各类物资。
傅敏介绍,在工程第一、二期内,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木22万余棵,毛竹12万余根,元竹65万余公斤,旧钢材437吨,甚至家中老人寿材和准备建房的木料,都捐到工地。
1961年春,国家经济面临困难,许多在建工程下马。比淠史杭工程开工早2个月的甘肃引洮工程,当年6月停工。
“而当中央调查组来到六安,看到上下游两区群众自发热情万丈挖河的动人场景,很受感动。最后,调查组对工程作调查结论时,给予淠史杭工程充分肯定,解了淠史杭工程可能被停废的危局。”傅敏说。
不仅如此,工程指挥部在各工地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诸多英雄群体和代表人物。工程建设者们集群众之智,创造了各种工具与施工方法,包括被誉为工程建设“三大法宝”的“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和“倒拉器”。
科学为核,争抢培育科技人才保质量
淠史杭工程经受65年的实践检验,已经证明工程在总体上科学可行。其中的关键是,工程指挥者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与争取,以及对技术后备队伍的培养。
淠史杭工程兴修前夕,国家淮委撤销,治淮任务分到沿淮各省,淮委一批工程技术人员重新分配到各省基层。工程总指挥赵子厚获悉后,立即向省水利厅提出要求,将淮委勘测设计院淮南组的技术人员全部分配至六安。这批骨干中,有工程师25名、测绘员69名,涵括了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类人才。如1933年从浙江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吴琳,经年治淮,担当了淠史杭工程技术的总负责。1951年刚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黄昌栋,是工程规划设计的总负责人,为淠史杭工程奉献了一生,因长期劳累过度,于1964年病逝,年仅42岁。
由于工程庞大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工程指挥部先后从各县公社抽调1500名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通过短期集中培训,由技术骨干指导,在“淠史杭大学”广阔的实践舞台艰苦历练,迅速成长。这支农民专业技术队伍,后来成为皖西宝贵的水利人才。技术骨干与后备力量确保了淠史杭工程的科学性,这才获得刘伯承元帅对工程的赞叹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
傅敏介绍,1978年,淠史杭工程经受安徽300年未遇的特大旱情考验。国务院批复水利电力部给予工程高度评价。1980年以后,安徽省政府不断争取国家支持工程续建配套。1983年,淠史杭工程入列重点续建配套项目。此后两年,安徽省一直为工程续建配套工程争取世界银行贷款,使之成为我国首个水利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案例。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安徽干部开拓创新精神的生动案例。
“淠史杭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江淮岗丘严重缺水的历史,六十余年间,灌溉农田4.86亿亩,累计增产粮食708亿公斤。历史上难以根治淮河之灾,国民党领导治淮更是失败,共产党领导下治淮终获成功,根本原因是党带领人民众志成城地奋斗。淠史杭工程修筑之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问题的生动注脚。”傅敏说。
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