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淠史杭工程建设65周年|崔如森:没有当年建设的苦 哪来现在生活的甜

©原创 2023-07-04 18:09

大皖新闻讯  当年还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今年84岁的六安市苏埠镇村民崔如森老人,至今还记得65年前淠史杭工程在横排头挖下第一锹土的场景。作为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建设者,崔如森和万千建设者一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淠史杭,一生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崔如森

热忱满满参与建设

6月27日,大皖新闻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境内的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这里是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的渠首。1958年8月19日,皖西儿女在此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

“我当时19岁,跟着十来个村民一起,来参加工程建设。”崔如森老人是六安市青山乡人,青山乡就在横排头的上游。

彼时,正是中国物资最为匮乏的年代。“听说可以去横排头当工人,还有饭吃,当然要参加。”带着乡里开的介绍信,崔如森一行人乘坐小船赶到横排头。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上游坝子和下游坝子都建起来了,围堰中间就是施工区,我被安排去抬土、抬沙、清淤。”崔如森清楚地记得,现场人虽然多,但秩序井然,“抬土的一个挨一个,这样能快一些。”

人海战术,在淠史杭工程快速推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资料显示,1958年8月,六安专区史淠沟通航灌工程指挥部在渠首工地成立横排头工程指挥所,省建设厅从响洪甸水库工地调行政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史淠枢纽灌溉工程局,共同组织施工。承建单位为以响洪甸水库施工队伍为主体的省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处横排头工区,有技术工人480人参加施工。负责渠首土、砂、石方工程建设的是来自寿县、六安的民工,有7600多人,以及其他建设人员6600多人。

一心干活从不抱怨

淠河横排头以上来水面积大,这意味着,渠首工程许多项目必须抢在洪水之前完成。

从开工之日起,挖闸基、筑围堰、挖引河、清基筑坝、截流堵口,以及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都环环紧扣。1959年6月,旱情露头,六安地委和工程指挥部要求加快进度,决心首次引淠河水上岗抗旱抢种和保苗,指挥所带领全体技工、民工和干部日夜赶工,工程建设始终处于紧张突击状态。

渠首工程需石料数量大、工期紧迫,自开工之日起,从左岸石山至两河口以上,延绵二十里,有石之处皆战场。

崔如森回忆,采石人麻索系腰,悬于山坡上,打眼装药,点炮炸石。当时炸药和雷管等爆破材料供应十分紧缺,不得不大量使用土炸药和火雷管,一经点燃,需立即松索着地撤离,但仍有人因此而不幸受伤。

炸出来的石头,最重的有几百斤。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肩挑手抬。“我们就几个人一组,把大石块抬上竹排,再运回去。”

那年夏天非常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灼热的砂砾,身上还有重担,环境十分艰苦。但崔如森和工友们从不抱怨,“大家心里只有干活,让干就干,不讲辛苦!”

一次,崔如森正和几个工友一起抬石块,不料工具没能撑住,石头滑下正好砸到了崔如森的腿。

这是崔如森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至今他的脚踝处还有明显的伤疤。

心怀感恩忆苦思甜

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航拍图

因为这次受伤,崔如森告别了建设一线。大坝完成后期,横排头成立了管理处,崔如森成为了水闸建设保卫股的一员,负责大闸的安全保卫工作。

1960年后建设完成,保卫股撤除,崔如森留在横排头负责水闸日常安全保卫,1969年作为骨干力量支援红石嘴枢纽工程建设,负责竹木等施工材料的储运。

1971年左右,崔如森又被调去总局负责仓库管理与物资采购。“闸门里的启闭机,都是我从河南郑州运回来的。”崔如森记得,当时的启闭机还是手摇的,现在已经被电动机械替代。

再次回到横排头,已是1981年后期,崔如森也从建设者变身为管理者,负责河西堤坝工程的管理。

每天到堤坝上走一圈,已经成为崔如森的习惯。即便现在已退休多年,他还是常常来到堤坝看看,回忆当年的建设场景。

横排头枢纽工程将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库下泄水和水库下至横排头坝上1130平方公里区间径流拦截起来,引灌六安、巢湖、合肥三市的660万亩农田。工程由土坝、溢流坝、冲沙闸、进水闸和船闸5部分组成,1960年基本建成。

如今的横排头已经成为景区,不仅有壮阔的水利设施,如画的水天美景,景区还建起淠史杭工程展览馆,为淠史杭的功臣立起纪念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纪念。

“以前没水吃,要么挖井,要么长途跋涉去找水。”看着眼前流淌的淠河水,崔如森常和子孙们说起,渠首工程修好后,水直接送到家门口,直接送到了农田里,是淠史杭工程改变了沿河百姓的生活,这也让他不禁感慨:“如果没有当年建设的苦,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刘旸 余康生 摄影报道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皖新闻讯  当年还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今年84岁的六安市苏埠镇村民崔如森老人,至今还记得65年前淠史杭工程在横排头挖下第一锹土的场景。作为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建设者,崔如森和万千建设者一样,把满腔热血投入到淠史杭,一生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崔如森

热忱满满参与建设

6月27日,大皖新闻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境内的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这里是淠史杭灌区淠河灌区的渠首。1958年8月19日,皖西儿女在此开挖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锹土。

“我当时19岁,跟着十来个村民一起,来参加工程建设。”崔如森老人是六安市青山乡人,青山乡就在横排头的上游。

彼时,正是中国物资最为匮乏的年代。“听说可以去横排头当工人,还有饭吃,当然要参加。”带着乡里开的介绍信,崔如森一行人乘坐小船赶到横排头。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上游坝子和下游坝子都建起来了,围堰中间就是施工区,我被安排去抬土、抬沙、清淤。”崔如森清楚地记得,现场人虽然多,但秩序井然,“抬土的一个挨一个,这样能快一些。”

人海战术,在淠史杭工程快速推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资料显示,1958年8月,六安专区史淠沟通航灌工程指挥部在渠首工地成立横排头工程指挥所,省建设厅从响洪甸水库工地调行政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史淠枢纽灌溉工程局,共同组织施工。承建单位为以响洪甸水库施工队伍为主体的省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程处横排头工区,有技术工人480人参加施工。负责渠首土、砂、石方工程建设的是来自寿县、六安的民工,有7600多人,以及其他建设人员6600多人。

一心干活从不抱怨

淠河横排头以上来水面积大,这意味着,渠首工程许多项目必须抢在洪水之前完成。

从开工之日起,挖闸基、筑围堰、挖引河、清基筑坝、截流堵口,以及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都环环紧扣。1959年6月,旱情露头,六安地委和工程指挥部要求加快进度,决心首次引淠河水上岗抗旱抢种和保苗,指挥所带领全体技工、民工和干部日夜赶工,工程建设始终处于紧张突击状态。

渠首工程需石料数量大、工期紧迫,自开工之日起,从左岸石山至两河口以上,延绵二十里,有石之处皆战场。

崔如森回忆,采石人麻索系腰,悬于山坡上,打眼装药,点炮炸石。当时炸药和雷管等爆破材料供应十分紧缺,不得不大量使用土炸药和火雷管,一经点燃,需立即松索着地撤离,但仍有人因此而不幸受伤。

炸出来的石头,最重的有几百斤。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肩挑手抬。“我们就几个人一组,把大石块抬上竹排,再运回去。”

那年夏天非常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灼热的砂砾,身上还有重担,环境十分艰苦。但崔如森和工友们从不抱怨,“大家心里只有干活,让干就干,不讲辛苦!”

一次,崔如森正和几个工友一起抬石块,不料工具没能撑住,石头滑下正好砸到了崔如森的腿。

这是崔如森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至今他的脚踝处还有明显的伤疤。

心怀感恩忆苦思甜

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航拍图

因为这次受伤,崔如森告别了建设一线。大坝完成后期,横排头成立了管理处,崔如森成为了水闸建设保卫股的一员,负责大闸的安全保卫工作。

1960年后建设完成,保卫股撤除,崔如森留在横排头负责水闸日常安全保卫,1969年作为骨干力量支援红石嘴枢纽工程建设,负责竹木等施工材料的储运。

1971年左右,崔如森又被调去总局负责仓库管理与物资采购。“闸门里的启闭机,都是我从河南郑州运回来的。”崔如森记得,当时的启闭机还是手摇的,现在已经被电动机械替代。

再次回到横排头,已是1981年后期,崔如森也从建设者变身为管理者,负责河西堤坝工程的管理。

每天到堤坝上走一圈,已经成为崔如森的习惯。即便现在已退休多年,他还是常常来到堤坝看看,回忆当年的建设场景。

横排头枢纽工程将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库下泄水和水库下至横排头坝上1130平方公里区间径流拦截起来,引灌六安、巢湖、合肥三市的660万亩农田。工程由土坝、溢流坝、冲沙闸、进水闸和船闸5部分组成,1960年基本建成。

如今的横排头已经成为景区,不仅有壮阔的水利设施,如画的水天美景,景区还建起淠史杭工程展览馆,为淠史杭的功臣立起纪念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纪念。

“以前没水吃,要么挖井,要么长途跋涉去找水。”看着眼前流淌的淠河水,崔如森常和子孙们说起,渠首工程修好后,水直接送到家门口,直接送到了农田里,是淠史杭工程改变了沿河百姓的生活,这也让他不禁感慨:“如果没有当年建设的苦,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刘旸 余康生 摄影报道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