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从《悠悠岁月》说起——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活动日前在人文社视频直播间举行,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法语系教授董强、出版家聂震宁和作家李洱齐聚,并连线翻译家、埃尔诺代表作《悠悠岁月》中文版译者吴岳添、苏州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陆一琛,从《悠悠岁月》说起,畅谈这本书和安妮•埃尔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以及被译介到中国背后的那些故事。
瑞典文学院10月6日宣布,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表彰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安妮•埃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曾获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评选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项,2010年首次在中国出版发行。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设立于2001年,迄今为止,已有98位外国作家的最新之作得以第一时间被介绍、引进至中国翻译出版,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为了庆祝该奖设立20周年,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优中选优,决定从已出版的获奖图书中挑选七部精品续约再版,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正是其中之一。安妮•埃尔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再次证明了中国顶尖文学出版社与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的超前眼光与精准判断。
吴岳添:翻译《悠悠岁月》的难度在于细节
翻译家吴岳添当年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法国文学评委会主任,他接过了翻译《悠悠岁月 》这部作品的重任。这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世界进程和时代变迁,内容极其丰富。
吴岳添指出:“这本书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本身,安妮•埃尔诺的语言是很简单清晰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翻译,不是很困难。难度在于大量的细节,书中提到的人和事物都是作者仔细挑选的,能够使读者马上回想到那个年代。很多细节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体会,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
李洱:中国读者看《悠悠岁月》不会感到陌生
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李洱看来,中国读者在《悠悠岁月》中会找到强烈的共情。这部作品从1941年讲起,直到2006年左右,中国读者对这段时间的欧洲历史非常熟悉。书中提到的重要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电影、歌曲等,中国读者也都有所了解。“所有这些使得中国读者读起来不会感到非常陌生。中国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这部作品有强烈的对日常生活的描绘,非常强。”
李洱梳理了埃尔诺写作的特色,首先是女性写作中明显的自传性,其次是与法国的文学传统甚至整个艺术传统联系紧密,比如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再就是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埃尔诺把这几个方面结合得非常好。“在个人记忆的深处又有广阔的社会场景,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之间的结合看上去是比较碎片化的,但是因为女性写作本身的特点以及良好的艺术准备,使得作品呈现出整体性和有机性,我觉得是比较耐读的小说。”
从创作手法上讲,李洱认为《悠悠岁月》这本书有很强的艺术实验性,也带有元小说的性质。埃尔诺非常真实,“就事论事”,这本书不像其他的现代主义作品那么“张牙舞爪”,而是处理得非常平实 ,细微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是如何“随风潜入夜”地产生影响,在平实的事物中潜藏着幽深的部分。
董强:埃尔诺的特点就在于她不说“我”
法语文学专家董强认为,这几天人们对埃尔诺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一般诺奖作家的关注,这源于埃尔诺在法国文学中的特殊性。她好像在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家庭,但又从中跳脱出来。“埃尔诺在创作中使用大量事实性的东西,她坚信这个事实我当时经历了,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旁边的那个人一定也感受到了。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的事情。”埃尔诺的特点就在于她不说“我”,写的其实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从中得到了共鸣。她的作品出版之后很快被其他欧洲国家翻译,仿佛一下子欧洲的记忆都被她激活了。
在董强看来,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得到了法国现当代人文社科理论的滋养,“她的作品涉及大量社会学著作,如布尔迪厄的《区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罗兰•巴特的《明室》,可以说埃尔诺是在六七十年代整个法国方兴未艾的各种人文思潮的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董强还关注到安妮• 埃尔诺和另一位法国诺奖作家勒克莱齐奥的相似性,“两位作家都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很强的介入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勒克莱齐奥打破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埃尔诺打破了阶层与阶层之间的隔阂,两个人都希望通过文学去改变一些东西,改变这个社会。”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