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因孩子母亲临时有事,我下班之后匆忙赶到女儿学校,女儿一脸闷闷不乐,询问后得知是因为座位问题与前桌闹了矛盾,老师各打五十大板,觉得心中委屈。
我不由得感叹,孩子的世界简单纯朴,一点问题便能让他们难受许久。想着自己一直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管教。近期,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于是决定趁着明天周六,放下手中工作,带孩子去六尺巷走走逛逛,放松一下心情并增进一下"岌岌可危"的父女亲情。
周六一大早,我把还在呼呼大睡的女儿从床上拎起来,督促她洗漱吃早饭。到六尺巷的时候还不到八点,旁边很多店铺刚开门都还尚未营业,一片安宁静谧,顶着女儿怨念的眼神我勉强解释道:"早上人少,空气清新,呵呵。"
走近六尺巷,东面是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礼让",西面是一座显眼的白玉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穿过牌坊,我们看到一方乌石照壁,照壁上刻画着张英画像,画像旁边记录着这段故事经过以及张英生平介绍。绕过照壁,看见一块大大的太湖石,上面所提诗句便是张英当年的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太湖石的旁边,便是六尺巷了。
走在巷子的青砖小路上,我问女儿是否知道六尺巷的由来。女儿一脸不满地说:"老爸,你也太瞧不起我了吧,这个故事老师早就讲过了。咱们作为桐城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呢。""哦,是我小瞧你了,那你说来听听。""这个故事要从一个叫张英的桐城人说起,他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忠臣,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最终官拜文学殿大学士,荣登宰相。当年,张英老家的房屋旁边有块空地,他的邻居姓吴,原本中间有一块空地是为了两家出入方便所留,但吴家想侵占这块土地建房子,张家人不愿意,于是告到县衙打起了官司,因为张吴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显赫富贵人家,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里人于是写信给远在京城当宰相的张英,希望他能出面斡旋解决此事。张英得知家人的意图后,并不赞同家人的看法。于是在家书上写下了流传至今的28字礼让诗。张家人在收到家书后,深感惭愧,于是便主动先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官至宰相却不仗势欺人,深为感动,于是也向后退让三尺,这就是咱们六尺巷的由来。"
女儿说完一脸得意的看着我,仿佛在说快夸我快夸夸我。"哦,那你就没有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什么吗?"我毫不留情地问道。女儿先是一脸迷惑紧接着陷入沉思最后豁然开朗,"爸爸,我明白了,我也要学习张英大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我会和同学道歉,以后再也不会因为这些小事和同学闹矛盾了。"
尔后,孩子突然和我说:"爸爸我现在知道你带我到六尺巷游玩的目的所在了,星期一我要主动和同学和好"。我笑着说:"不错,孺子可教也。牵着我的手走,别走散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游六尺巷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由此,我联想到了这条不起眼的小巷近年来很"火爆"的原因了,我联想到六尺巷的由来及背后的故事。六尺巷是桐城文派精髓的产物,是人文桐城地理桐城相随的必然。一条小小的巷子承载着清代康熙年间张家和吴家相互礼让的高尚情怀,更是张瑛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广阔胸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么宽广博大的胸怀!不就是因为一堵墙吗?让他三尺又何妨?何必斤斤计较呢?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依旧雄伟壮观,可是当年修长城的秦始皇现在在哪里呢?还不是过眼云烟。
不知曾几何时,在桐城流传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灵丹妙药,桐城"六尺巷调解法"油然而生,得到中央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有了"六尺巷"的谦让让桐城人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谐礼让成就了桐城小城特有的和谐与文明。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这就是桐城先人的道德遗风,也是张英及其家人留给桐城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份误解,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份误会。正是因为吸吮了六尺巷的博大精髓,所以孕育了大批成就非凡的桐城人。宽容礼让是桐城人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个桐城人相互间多一份谦让,多一份宽容,为桐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