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李家林:点赞之交

©原创 2023-08-17 16:14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点赞之交"。

所谓点赞之交,看似在刹那间完成,就像呼吸一样简单。然而,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种动作,个中味道五味杂陈,交情各有深浅。

比如,某人我已相识多年。他发朋友圈,不管是转发文章、随手拍的图片,还是心灵鸡汤,我都及时为其点赞。而我发的朋友圈,他从不点赞。本来还自我安慰,可能对方忙,没有刷朋友圈,还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朋友圈点赞。不承想,在共同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那里,看到某人的诸多点赞。原来,这名朋友不是不爱点赞,只是从不给我点赞罢了。原本有点小情绪,转念一想,这是零成本得知了自己在他心中位置,也是一件好事。


再如,我与某机构负责人老张一起在出差时,同时与某人相识并交换了微信。事后发现,老张发任何动态,这人都点赞;我发任何动态,这人从不点赞。无他,老张在核心岗位,位高权重罢了,而我之于这人,属于无用之人。

细细思索,这也正常,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点赞也符合人际互动背后的交换与权力逻辑。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说,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当下,很多人朋友圈动辄数千人,还有人拥有多个微信,上万好友。这么庞大的社交网络,精力有限的现代人怎么可能一一维护?自然有取又有舍,关系有远近,处世有亲疏。

既然人际互动背后存在交换与权力逻辑,那么相互既无上下级关系,又无利益往来的两人之间,显然属于交换关系。典型表现就是我给你点赞,你为我回赞。如果只有单向度地付出却不见回报,点赞之交走不远,最后只是静静地躺在对方朋友圈。

反之,如果有上下级关系或有利益往来,肯定是弱势方给强势方点赞,甚至有弱势方写下大段文字吹捧,强势方要么不回,要么回复个握手的表情而已。归根到底,无非弱势方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想借助朋友圈拉关系、套近乎,巴结强势的一方,不吝恭维而已。

所以,微信朋友圈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印照,或远或近或深或浅形成圈层。套用一句歌词,点赞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无怪乎有人一发文章点赞祝贺蜂拥而至,有人发圈之后点赞却寥寥无几。

点赞也要辩证地来看。天天相互点赞,并不意味着交情很深。很多人自夸朋友遍天下。不过,扪心自问,当你遇到大事,需找一人托付,你能找到谁?如果这个要求太高,退一步,黯然神伤之际,有人接听你电话吗?所以常常看到人感慨,现代的人呀,朋友圈那么多好友,却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还有,交情到了一定程度,点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我有老友居于他乡,之间极少朋友圈互动。我去他所在城市,必然找他,他来安徽,必来看我。无他,多年的交情,深知彼此。当然,这样的知己难寻,绝大多数的交往,无非《杨绛传》里那段话:"再合适的两个人,不去关心慢慢就陌生了;再深的感情,不去呵护慢慢就淡了。彼此不说话,慢慢就没话可说了。"毕竟,在快节奏的时代,你我忙于生计,可交往的时间并不多,岁月流逝中,曾经的总角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布衣之交、莫逆之交……渐渐归并为一种交情--点赞之交。如果再不相互点赞,可能就成了陌生人。因此,相互点个赞,还是很有必要的。你关注我,我也关注你,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尽在点赞中。

如果说还有什么提醒。就是朋友圈别乱发。朋友圈里边的不一定都是朋友。还有点赞也要细心,要看清楚再动手指。有人从不看信息内容,就连朋友车祸、长辈去世也点赞,这不是点赞,而是瞎点。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从我的角度而言,内心是希望被关注、被认同的,所以,发了朋友圈,是希望有人来点赞。但无论如何,你我都要明白,生活本真的样子绝不是活在朋友圈里,过分在意他人的点赞,就相当于让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这是身份的焦虑,也是交往过程中的舍本求末。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点赞之交"。

所谓点赞之交,看似在刹那间完成,就像呼吸一样简单。然而,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种动作,个中味道五味杂陈,交情各有深浅。

比如,某人我已相识多年。他发朋友圈,不管是转发文章、随手拍的图片,还是心灵鸡汤,我都及时为其点赞。而我发的朋友圈,他从不点赞。本来还自我安慰,可能对方忙,没有刷朋友圈,还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朋友圈点赞。不承想,在共同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那里,看到某人的诸多点赞。原来,这名朋友不是不爱点赞,只是从不给我点赞罢了。原本有点小情绪,转念一想,这是零成本得知了自己在他心中位置,也是一件好事。


再如,我与某机构负责人老张一起在出差时,同时与某人相识并交换了微信。事后发现,老张发任何动态,这人都点赞;我发任何动态,这人从不点赞。无他,老张在核心岗位,位高权重罢了,而我之于这人,属于无用之人。

细细思索,这也正常,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点赞也符合人际互动背后的交换与权力逻辑。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说,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当下,很多人朋友圈动辄数千人,还有人拥有多个微信,上万好友。这么庞大的社交网络,精力有限的现代人怎么可能一一维护?自然有取又有舍,关系有远近,处世有亲疏。

既然人际互动背后存在交换与权力逻辑,那么相互既无上下级关系,又无利益往来的两人之间,显然属于交换关系。典型表现就是我给你点赞,你为我回赞。如果只有单向度地付出却不见回报,点赞之交走不远,最后只是静静地躺在对方朋友圈。

反之,如果有上下级关系或有利益往来,肯定是弱势方给强势方点赞,甚至有弱势方写下大段文字吹捧,强势方要么不回,要么回复个握手的表情而已。归根到底,无非弱势方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想借助朋友圈拉关系、套近乎,巴结强势的一方,不吝恭维而已。

所以,微信朋友圈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印照,或远或近或深或浅形成圈层。套用一句歌词,点赞很单纯、复杂的是人。无怪乎有人一发文章点赞祝贺蜂拥而至,有人发圈之后点赞却寥寥无几。

点赞也要辩证地来看。天天相互点赞,并不意味着交情很深。很多人自夸朋友遍天下。不过,扪心自问,当你遇到大事,需找一人托付,你能找到谁?如果这个要求太高,退一步,黯然神伤之际,有人接听你电话吗?所以常常看到人感慨,现代的人呀,朋友圈那么多好友,却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还有,交情到了一定程度,点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我有老友居于他乡,之间极少朋友圈互动。我去他所在城市,必然找他,他来安徽,必来看我。无他,多年的交情,深知彼此。当然,这样的知己难寻,绝大多数的交往,无非《杨绛传》里那段话:"再合适的两个人,不去关心慢慢就陌生了;再深的感情,不去呵护慢慢就淡了。彼此不说话,慢慢就没话可说了。"毕竟,在快节奏的时代,你我忙于生计,可交往的时间并不多,岁月流逝中,曾经的总角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布衣之交、莫逆之交……渐渐归并为一种交情--点赞之交。如果再不相互点赞,可能就成了陌生人。因此,相互点个赞,还是很有必要的。你关注我,我也关注你,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尽在点赞中。

如果说还有什么提醒。就是朋友圈别乱发。朋友圈里边的不一定都是朋友。还有点赞也要细心,要看清楚再动手指。有人从不看信息内容,就连朋友车祸、长辈去世也点赞,这不是点赞,而是瞎点。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朋友不会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从我的角度而言,内心是希望被关注、被认同的,所以,发了朋友圈,是希望有人来点赞。但无论如何,你我都要明白,生活本真的样子绝不是活在朋友圈里,过分在意他人的点赞,就相当于让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这是身份的焦虑,也是交往过程中的舍本求末。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