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红波:你看你看意象的脸

©原创 2023-07-06 17:03

期末备考,翻出前两年的试卷,印出来给学生熟悉新题型,不至于看到试卷时白茫茫一片,无从下手。

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讲解时一路呼啸而下,就到了诗歌。很多同学惊叹起来:老师,这个诗歌作者不熟悉,也没有时代介绍,你以前说"知人论世",这咋办呢?我看了一眼古诗:作者雍陶,没有备注,不知何许人,选用了他的律诗《寄永乐殷尧藩明府》:"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古代诗歌的选文,往往都是名家。教材里三番五次的出现,试卷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考生的老熟人。这蓦地冒出一个陌生诗人,对学生来说,是不幸的事情。

我说,其实,没有亲切感,对你们做题是好事情。古代诗歌是怎么构成的?同学叽叽喳喳,借景抒情啊,情景交融啊,托物言志啊,声音高高低低,从前前后后传来。我笑着说,是的呢,借景、托物,合成一个词,不就是"景物"嘛。各位看官,题干中的景物哪些,怎么去理解,不就一目了然?

这诗歌是明朝的,你看标题里,有一个"永乐",这永乐皇帝,不就是朱棣?这看法,很快被否定,有学生说,在A选项里,说是"此诗是写给时任永乐县令的殷明府"。永乐,只是一个县的名称。这个看似典型的暗示,很快进入烟尘,抛弃,消散。

陌生的诗歌,怎么读?我提示他们,以前上课怎么说的?刚才我们说了一个词"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在诗人不断的运用中,其内涵就固定下来,成了特殊的诗词表达--意象。

在读诗词时,意象必须要关注,我加重了语气。

一道题的解读不能荡开太多,紧扣题目来,才是重要的。诗歌的客观题,同学的争论,集中在了颈联中的"鸡群"。选项中说,"'鸡群'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大家各执一词,鹤立鸡群,赞美仙鹤,自然就批评鸡群;也有的说,鹤立鸡群,使仙鹤以大长腿得以凸显它的优势,并没贬低鸡群之意。

有争论,是好事。真理在于辩论,我说,词典解释鹤立鸡群,是指白鹤站立在一群鸡当中。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句中没有任何贬低鸡的意思。所以,在选项中,说当权者不重视人才,自然是错误的。言之有据,众人信服。

在说到主观题时,"佳句多从阙下闻"包含的安慰、劝勉之意,如何去理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分值是6分。我问了一句,6分,一般答几点,怎么回答?他们异口同声,至少答三点。怎么答?大家都沉默。

我笑着说,看看句子有意象不?分析一下。"佳句""阙下"很容易发现。其内涵呢?怎么理解。学生坐着,胆子都大,也有冷不丁的来一句,在哄笑中表现自我。"佳句"是好的诗句,是表扬的词句。"阙"如何解读?宫阙,到朝廷,到帝王,步步推进。当帝王都听见,那该是怎样的结局?

学生似懂非懂,我说李白如何成为唐玄宗的臣子的?学生说,他有才华啊,到长安闯荡,被贺知章成为"谪仙人",得众人推荐,成为唐玄宗的身边人--奉诏翰林,大小是个官。我说,基本正确。再来回看诗句,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

言归正传,回到诗歌的标题关键词"寄",学过《夜雨寄北》吧?这是赠诗,是思念,是期许。诗人对朋友有着美好的期待,那么,诗句的最后往往的抒情的,那其中的情感不就可知了。有才华,名冠京师,然后呢,然后,自然就是朝廷重用。

一首诗,没有太多的话语,几个词语说出,一切也就在其中。一个个的意象,在大家的嚷嚷中,其深厚内涵就慢慢的浮现。一道题的分析,也就到了尾声。意象,不言不语,却在静静地等着你走近,再走进,一切豁然开朗。读懂了意象,也就读懂了生活,读懂了青春。

语文老师的快乐,就是这样。带着小青菜一样的学生,在知识的沙滩上,捡起一颗又一颗漂亮的贝壳,看着他们的笑靥,充实讲台人生。 


期末备考,翻出前两年的试卷,印出来给学生熟悉新题型,不至于看到试卷时白茫茫一片,无从下手。

论述类文本,小说、古文,讲解时一路呼啸而下,就到了诗歌。很多同学惊叹起来:老师,这个诗歌作者不熟悉,也没有时代介绍,你以前说"知人论世",这咋办呢?我看了一眼古诗:作者雍陶,没有备注,不知何许人,选用了他的律诗《寄永乐殷尧藩明府》:"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古代诗歌的选文,往往都是名家。教材里三番五次的出现,试卷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考生的老熟人。这蓦地冒出一个陌生诗人,对学生来说,是不幸的事情。

我说,其实,没有亲切感,对你们做题是好事情。古代诗歌是怎么构成的?同学叽叽喳喳,借景抒情啊,情景交融啊,托物言志啊,声音高高低低,从前前后后传来。我笑着说,是的呢,借景、托物,合成一个词,不就是"景物"嘛。各位看官,题干中的景物哪些,怎么去理解,不就一目了然?

这诗歌是明朝的,你看标题里,有一个"永乐",这永乐皇帝,不就是朱棣?这看法,很快被否定,有学生说,在A选项里,说是"此诗是写给时任永乐县令的殷明府"。永乐,只是一个县的名称。这个看似典型的暗示,很快进入烟尘,抛弃,消散。

陌生的诗歌,怎么读?我提示他们,以前上课怎么说的?刚才我们说了一个词"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在诗人不断的运用中,其内涵就固定下来,成了特殊的诗词表达--意象。

在读诗词时,意象必须要关注,我加重了语气。

一道题的解读不能荡开太多,紧扣题目来,才是重要的。诗歌的客观题,同学的争论,集中在了颈联中的"鸡群"。选项中说,"'鸡群'表达了对当权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懑"。大家各执一词,鹤立鸡群,赞美仙鹤,自然就批评鸡群;也有的说,鹤立鸡群,使仙鹤以大长腿得以凸显它的优势,并没贬低鸡群之意。

有争论,是好事。真理在于辩论,我说,词典解释鹤立鸡群,是指白鹤站立在一群鸡当中。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句中没有任何贬低鸡的意思。所以,在选项中,说当权者不重视人才,自然是错误的。言之有据,众人信服。

在说到主观题时,"佳句多从阙下闻"包含的安慰、劝勉之意,如何去理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分值是6分。我问了一句,6分,一般答几点,怎么回答?他们异口同声,至少答三点。怎么答?大家都沉默。

我笑着说,看看句子有意象不?分析一下。"佳句""阙下"很容易发现。其内涵呢?怎么理解。学生坐着,胆子都大,也有冷不丁的来一句,在哄笑中表现自我。"佳句"是好的诗句,是表扬的词句。"阙"如何解读?宫阙,到朝廷,到帝王,步步推进。当帝王都听见,那该是怎样的结局?

学生似懂非懂,我说李白如何成为唐玄宗的臣子的?学生说,他有才华啊,到长安闯荡,被贺知章成为"谪仙人",得众人推荐,成为唐玄宗的身边人--奉诏翰林,大小是个官。我说,基本正确。再来回看诗句,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

言归正传,回到诗歌的标题关键词"寄",学过《夜雨寄北》吧?这是赠诗,是思念,是期许。诗人对朋友有着美好的期待,那么,诗句的最后往往的抒情的,那其中的情感不就可知了。有才华,名冠京师,然后呢,然后,自然就是朝廷重用。

一首诗,没有太多的话语,几个词语说出,一切也就在其中。一个个的意象,在大家的嚷嚷中,其深厚内涵就慢慢的浮现。一道题的分析,也就到了尾声。意象,不言不语,却在静静地等着你走近,再走进,一切豁然开朗。读懂了意象,也就读懂了生活,读懂了青春。

语文老师的快乐,就是这样。带着小青菜一样的学生,在知识的沙滩上,捡起一颗又一颗漂亮的贝壳,看着他们的笑靥,充实讲台人生。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