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王唯唯:我的书房

©原创 2023-03-24 14:57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无斋说斋》。我在那篇短文里写道:犹如画家希望有自己的画室,钢琴家希望有自己的琴房,乃至一个木工师傅希望有自己的工作间一样,我这个业余时间喜欢写作的人十万分地渴望能有个“书斋”。我写这篇短文时,属于我的两百余册书分别装在四个编织袋里,一个挨一个地靠在单身宿舍的床头角。

我现在的书房不大,十平米左右。临窗一张书桌、座椅、电脑全是新的,后面靠壁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书柜,排列着几十年下来所购的三千余册书籍。儿子曾问我:“老爸,书房里的那些书,你都读过吗?”我承认,这些书,有三分之一读得还算认真,有三分之一只是随意浏览,剩下的三分之一往往束之高阁。我相信这个事情并非“个案”,或许可以借孙犁的一句话用来自我解嘲,“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

书房再小,就像孩子出生一样,一定要有个名字。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等字来命名书房,如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钱锺书的“容安馆”、鲁迅的“三味书屋”等。我也想给自己的书房起个名,虽然这名字并不好起,然后我就起名叫蜗牛书屋。家人听了觉得不好,说还不如就取你的名字,叫唯唯书屋。想想也行,就这么定了下来。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房,读书就成了最惬意的事。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每晚9点,从白天的各种喧嚣中抽身而出,走进书房的那一瞬间,我的世界就呈现出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理想状态。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泡一杯绿茶,捧一本书而坐。虽然我的书房没有添置煮茶之器,无法和古人一手捧书,一手煮茶相比,但有绿茶一杯也让我满足了。捧一杯绿茶,透过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将茶杯移近鼻尖,张开鼻翼深深呼吸,只觉甜香沁脾,浓郁纯正。饮啜一口,草木的清香在唇舌间荡起,我沐浴着文字的芳香和茶的清香,进入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觉着可引为知己,甚可概括读书的喜悦和收获:“真正的读书,须得你捧起完整漫长的字句,心无旁骛地走进作者设定的世界里,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观别人的不可思议人生,甚至花几个小时,去学别人用一辈子总结的经验和道理。世上只半日,书里过千年,合上书本,你已不再是几个小时前的你了,多奇妙。”

有朋友直言我的书房缺少一种氛围。朋友所说的氛围我当然清楚,譬如悬挂几幅名人的字画,譬如在书房内弄上几盆花草,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不是那种力求完美的人,凡事能有一个大概也便能满足。家是用来栖身的,而书房是用来栖心的。书房不需大,容身即可;器物不求精,舒适就行。一几一椅,一灯荧荧,夙兴夜寐,从心所欲。

作家冯骥才说,一台电脑便成了“移动的书房”。其实确切地说,这是移动的写字台。书房里的很多东西,是不可能被移走的,所以冯骥才又说:“电脑会不会……异化了书房生活的韵致?”“书房,是我的心之所居……或曰,今日之枝,乃出于往日之木也。”是的,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萌芽于先秦私塾、在唐朝确立其形的中国传统书房,始终将是读书人心安的故乡。

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回望六十余年走过来的路,有书陪伴仍是最大幸事。我现在读书不图“黄金屋”,不谋“颜如玉”,只是想获得心灵的宁静慰藉,思想的丰富充实。曾在书上读到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于我,每一个不曾与书相约的日子,都是生命的荒芜。我不知道还能与书相伴多久,但只要还活在这个世上,一杯清茶,一盏昏灯,一卷闲书,心神归一,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足矣。


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无斋说斋》。我在那篇短文里写道:犹如画家希望有自己的画室,钢琴家希望有自己的琴房,乃至一个木工师傅希望有自己的工作间一样,我这个业余时间喜欢写作的人十万分地渴望能有个“书斋”。我写这篇短文时,属于我的两百余册书分别装在四个编织袋里,一个挨一个地靠在单身宿舍的床头角。

我现在的书房不大,十平米左右。临窗一张书桌、座椅、电脑全是新的,后面靠壁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书柜,排列着几十年下来所购的三千余册书籍。儿子曾问我:“老爸,书房里的那些书,你都读过吗?”我承认,这些书,有三分之一读得还算认真,有三分之一只是随意浏览,剩下的三分之一往往束之高阁。我相信这个事情并非“个案”,或许可以借孙犁的一句话用来自我解嘲,“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

书房再小,就像孩子出生一样,一定要有个名字。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等字来命名书房,如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钱锺书的“容安馆”、鲁迅的“三味书屋”等。我也想给自己的书房起个名,虽然这名字并不好起,然后我就起名叫蜗牛书屋。家人听了觉得不好,说还不如就取你的名字,叫唯唯书屋。想想也行,就这么定了下来。

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房,读书就成了最惬意的事。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每晚9点,从白天的各种喧嚣中抽身而出,走进书房的那一瞬间,我的世界就呈现出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理想状态。柔和的灯光下,我会泡一杯绿茶,捧一本书而坐。虽然我的书房没有添置煮茶之器,无法和古人一手捧书,一手煮茶相比,但有绿茶一杯也让我满足了。捧一杯绿茶,透过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将茶杯移近鼻尖,张开鼻翼深深呼吸,只觉甜香沁脾,浓郁纯正。饮啜一口,草木的清香在唇舌间荡起,我沐浴着文字的芳香和茶的清香,进入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觉着可引为知己,甚可概括读书的喜悦和收获:“真正的读书,须得你捧起完整漫长的字句,心无旁骛地走进作者设定的世界里,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观别人的不可思议人生,甚至花几个小时,去学别人用一辈子总结的经验和道理。世上只半日,书里过千年,合上书本,你已不再是几个小时前的你了,多奇妙。”

有朋友直言我的书房缺少一种氛围。朋友所说的氛围我当然清楚,譬如悬挂几幅名人的字画,譬如在书房内弄上几盆花草,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不是那种力求完美的人,凡事能有一个大概也便能满足。家是用来栖身的,而书房是用来栖心的。书房不需大,容身即可;器物不求精,舒适就行。一几一椅,一灯荧荧,夙兴夜寐,从心所欲。

作家冯骥才说,一台电脑便成了“移动的书房”。其实确切地说,这是移动的写字台。书房里的很多东西,是不可能被移走的,所以冯骥才又说:“电脑会不会……异化了书房生活的韵致?”“书房,是我的心之所居……或曰,今日之枝,乃出于往日之木也。”是的,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萌芽于先秦私塾、在唐朝确立其形的中国传统书房,始终将是读书人心安的故乡。

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回望六十余年走过来的路,有书陪伴仍是最大幸事。我现在读书不图“黄金屋”,不谋“颜如玉”,只是想获得心灵的宁静慰藉,思想的丰富充实。曾在书上读到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于我,每一个不曾与书相约的日子,都是生命的荒芜。我不知道还能与书相伴多久,但只要还活在这个世上,一杯清茶,一盏昏灯,一卷闲书,心神归一,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足矣。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