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方怀银:生于烟霞里匆匆四十年——读魏微《烟霞里》有感

©原创 2023-02-27 16:38

生于1970年代的人,皆已过不惑之年,部分进入知天命之年。总的说来,人生过半,经过儿童、青年而中年,这四十年是人生拔节生长、蓬勃多变的时期,人生的无限可能多在这一时期造就。何谓天命,时代也。时代的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没有人能置身其外。然而时代只是背景,凡人皆有生活。天命何为,人生何为,时代变迁与人的命运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70后作家魏微沉寂十年后,在2022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烟霞里》,她用这部积蕴十几年才交出的作品,回应了读者的期待。小说以主人公田庄的成长经历为纬线,逐年检视和回顾了一个女人繁茂又寂静的匆匆四十年。 

田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山村,读书、上班、结婚、生子,2011年去广州生活,有着乡镇、县城和一线城市等三种生活体验。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田庄走过的人生之路,与整个国家在这40多年中的发展变迁同步。魏微充分调动自叙、纪传体、编年史、综合视角、田野调查、散文笔法等文学手法,将田庄40年的人生与时代发展的重要变革编织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文学气质的完美对撞,并用她一贯的温情文字记录平常人的感性生活片段,呈现驳杂历史的面貌。 

魏微给田庄一个典型的70后女性人设:温柔又叛逆,满心是爱又缄默不语,不喜欢出风头,内心骄傲自尊,独处时欢愉,人多时无力,没有太宏大的抱负,却对自我设置明确又不低的底线。田庄的经历涵盖了当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烂漫的童年,叛逆懵懂的少年,大学青涩的恋爱,大城市的憧憬想象,工作结婚后平直疲乏的日子,步入中年的空虚与挣扎。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特别是70后,总能在其中找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角落,发现自己往昔的身影。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读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在某一年的经历,拿来跟小说人物这一年的经历对照起来,这是一个探索和唤醒记忆的发现过程,非常有趣。” 

如果仅仅止于有趣,那魏微的创作并没有什么进步,只是写作技巧和文本布局的改变。《烟霞里》实际上是田庄40多年的人生编年体和社会编年体的融合,虚构和非虚构并存于一个文本中,完成了个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也实现了她多年前的文学“野心”:从总体上去呈现时间与万物、与个体生命之间的隐秘关联。 

人的一生,是数十个“每一年”组成的。时代的变迁,也在“每一年”中悄悄酝酿。魏微让田庄的生命止于2011年,刚过不惑,这正是她获得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后的沉潜之始,部分源于魏微的切身体验。进入40岁后,她目睹了身边一些朋友的早逝,对生命的戛然而止有了切身体验,隐隐烙印下生命无常之感。她逐步潜入历史、时代与人性的深处,在为田庄寻找精神故园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新的自己。她如是评价:“它之于我,就像《呼兰河传》之于萧红,一生只为写这一本。以前我的中短篇写作,都可算是为《烟霞里》做准备。这是‘自我完成’式的作品。” 

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烟霞,意思是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引申为红尘俗世。生于烟霞里,活在红尘俗世,时代的光照见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上有每一个人的影子,风中吹过每一个人的声音。最终这一切都与生命一道流逝。如同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而魏微却用文字为自己见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人潮“唤醒记忆”,为70年代人立传,留下普通人与时代的纠缠记忆。



生于1970年代的人,皆已过不惑之年,部分进入知天命之年。总的说来,人生过半,经过儿童、青年而中年,这四十年是人生拔节生长、蓬勃多变的时期,人生的无限可能多在这一时期造就。何谓天命,时代也。时代的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没有人能置身其外。然而时代只是背景,凡人皆有生活。天命何为,人生何为,时代变迁与人的命运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70后作家魏微沉寂十年后,在2022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烟霞里》,她用这部积蕴十几年才交出的作品,回应了读者的期待。小说以主人公田庄的成长经历为纬线,逐年检视和回顾了一个女人繁茂又寂静的匆匆四十年。 

田庄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山村,读书、上班、结婚、生子,2011年去广州生活,有着乡镇、县城和一线城市等三种生活体验。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田庄走过的人生之路,与整个国家在这40多年中的发展变迁同步。魏微充分调动自叙、纪传体、编年史、综合视角、田野调查、散文笔法等文学手法,将田庄40年的人生与时代发展的重要变革编织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文学气质的完美对撞,并用她一贯的温情文字记录平常人的感性生活片段,呈现驳杂历史的面貌。 

魏微给田庄一个典型的70后女性人设:温柔又叛逆,满心是爱又缄默不语,不喜欢出风头,内心骄傲自尊,独处时欢愉,人多时无力,没有太宏大的抱负,却对自我设置明确又不低的底线。田庄的经历涵盖了当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烂漫的童年,叛逆懵懂的少年,大学青涩的恋爱,大城市的憧憬想象,工作结婚后平直疲乏的日子,步入中年的空虚与挣扎。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特别是70后,总能在其中找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角落,发现自己往昔的身影。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读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在某一年的经历,拿来跟小说人物这一年的经历对照起来,这是一个探索和唤醒记忆的发现过程,非常有趣。” 

如果仅仅止于有趣,那魏微的创作并没有什么进步,只是写作技巧和文本布局的改变。《烟霞里》实际上是田庄40多年的人生编年体和社会编年体的融合,虚构和非虚构并存于一个文本中,完成了个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也实现了她多年前的文学“野心”:从总体上去呈现时间与万物、与个体生命之间的隐秘关联。 

人的一生,是数十个“每一年”组成的。时代的变迁,也在“每一年”中悄悄酝酿。魏微让田庄的生命止于2011年,刚过不惑,这正是她获得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后的沉潜之始,部分源于魏微的切身体验。进入40岁后,她目睹了身边一些朋友的早逝,对生命的戛然而止有了切身体验,隐隐烙印下生命无常之感。她逐步潜入历史、时代与人性的深处,在为田庄寻找精神故园的同时,也在寻找一个新的自己。她如是评价:“它之于我,就像《呼兰河传》之于萧红,一生只为写这一本。以前我的中短篇写作,都可算是为《烟霞里》做准备。这是‘自我完成’式的作品。” 

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烟霞,意思是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引申为红尘俗世。生于烟霞里,活在红尘俗世,时代的光照见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上有每一个人的影子,风中吹过每一个人的声音。最终这一切都与生命一道流逝。如同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而魏微却用文字为自己见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人潮“唤醒记忆”,为70年代人立传,留下普通人与时代的纠缠记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