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程志红:曾为牧童

©原创 2022-12-06 16:03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童年的我,读到袁枚这两句诗时,心中大大地不以为然:黄牛怎么能骑?能骑的只能是水牛!长大后才知道,袁枚没有写错,原来黄牛也可以骑,只是我没见过而已。

牧童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词,但放牛本身并没有多少诗意。村里的60后、70后、80后,几乎人人都做过牧童:天不亮就得起床,揉着蒙眬的睡眼去牵牛,择一处水草丰茂之地去放牧。对于孩子而言,凌晨五点半的睡眠最为香甜,在睡梦中被大人喊起来放牛,无疑是一种残忍。如果再碰上刮风下雨,就更惨无人道了。

1981年,我还是一个学龄前儿童,但已经开始为大人分忧,成为一个小牧童。“毛岭”“方祠背”“小牛栏”“菜洼”“方冲”是我们经常放牧之地,其中最让我心悸的是“方冲”。在那里,我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将牛赶上“大洼佬”,然后跑到山脚下的方冲水库去洗澡。大孩子们都会水,游到深水区里打水仗;我和小兵不会游泳,只能在浅水区嬉戏。浅水玩得很不尽兴,我用脚试探着向更深的区域迈进。还没试几步,我就踩到一个“土方坑”,陡然滑了下去。看到我在水中挣扎,小兵吓得一溜烟地跑上岸,光着屁股站在那里大声呼救。

水不断地呛进鼻子,我非常难受,只得捏住鼻孔,屏住呼吸。小兵的叫喊声我清晰可闻,可那些大孩子们戏水正酣,没人听到险情。水中的我,异常冷静却又无比绝望。在一沉一浮中,我的肚子很快被水灌饱。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就在意识有些模糊之际,我在水下看到一条红裤衩由远而近,夏立根的那条内裤成为我生命中最激动的一抹红!夏立根、“胡狗子”“铁桶”、团兵等人纷纷围过来,几双手共同托举起我的“新生”。

第二年,父亲与才庭、书友、云生等几家合伙买了一条小水牛。买牛的价格我至今还记得:1050元。在我们老家,公水牛称之为“水牯”,母水牛称之为“水沙”。那是一条年轻的“水沙”,乳门牙还没有完全脱落,应该是两岁多一点。父亲对牛很有研究,他告诉我,水牛3岁左右第1对乳门牙脱落,长出第1对恒牙,称之为“对牙”,以后每年脱落更新1对,逐渐由“四牙”“六牙”长到“八齿”,“八齿”也叫“齐口”,一般水牛在6岁左右“齐口”。

小“水沙”在我们四家轮流放养,周而复始。轮到我家时,要连放九天。下雨天,父亲心疼我,早上不喊我起床,他亲自去放。但天气晴好时,我责无旁贷。一般来说,早晨要放近三个小时,牛吃饱后我才能回家吃早饭,然后上学;遇到节假日,下午再牵牛上山,一直放到夜幕降临才赶回牛栏。其实放牛就是耗费时间,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你只需留神三点:一不要让牛偷吃田里或地里的庄稼;二不要让它撞倒山上亡人的厝基;三不要让公牛相互斗殴。如此而已。

漫长的放牛时间如何打发?读一本武侠小说是最佳选择。除此之外,牧童们还喜欢上山采野果、下塘摸鱼虾、下地挖山芋,举行野炊活动。

最无聊的时候,我们会在毛岭的沙地上寻找小“漩涡”,那是一种小虫子的巢穴。我们用一根茅草在小穴里不停地旋转,口中念念有词:“洋蛾子,快开门!你家来着人。来着哪一个?来着你家婆!”几乎每个“漩涡”里都藏着一只胖胖的“洋蛾子”。这种小虫长得很像虱子,能挤出酱油一般的体液,具体学名叫什么,我至今不知。

放牛,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好场所。前面说过,我差点在水里丧命,但那次历险却让我痛定思痛,痛下决心要学会游泳。利用放牛的机会,我跟在程民强后面扑腾,最终在山塘里学会了“狗刨”“仰排”和“踩水”。泳技提高后,村里所有的池塘我都能一口气游个来回。

凤英小姑喜欢和我一起放牛。她每次都带上纸笔,让我把学校里新学的歌曲抄到纸上,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祖国》《送别》……我当过她很长一段时间的音乐老师。

放牛的人群中,除了小孩、妇女,还有老人。小伟的爷爷,外号叫“老鬼子”,特别喜欢打牌。与他一起放牛,我学会了“争上游”“三打一”5、10、K”,牌技提升飞快。村里还有一位长辈,外号叫“活见鬼”。这个绰号证明他说话不太靠谱,但是他的棋艺却很靠谱!放牛时与他切磋中国象棋,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现在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程新友。他早晨放牛时会带一条干毛巾,收集山中各种植物叶面上的露珠,用来洗脸。他不容置疑地告诉我,这种方法可以让皮肤变得白嫩。我将信将疑,尝试过两次就嫌太麻烦,果断放弃。后来发现,放弃很明智,因为最讲究美容的程新友,长大后却成为程老屋最黑的男人。

小“水沙”在我们四家精心放养下,从“对牙”逐渐长到“齐口”,后来还做了母亲,生下一条小牛犊。小牛犊一天天变高,比我小5岁的妹妹也慢慢长大。初中毕业后,我把缰绳郑重地交到妹妹手里,从此告别牧童生涯。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程老屋当年分到各家的土地,如今又全汇聚到种田大户杨善武一家,他家种田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曾经作为乡下主要劳动力的耕牛,在故乡的山上已然绝迹。放牛的往事,只留在我这样既离开故乡、又离它不远的中年人的记忆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

乡村留不住我这样的儿郎,自然也留不住那样的儿郎。曾经的牧童,相继走出生生不息的家园,在繁华的都市里放牧着另外一种生活。他们本是种植庄稼的能手,如今依然在各大城市种植庄稼的衍生品:水饺、馄饨、刀削面、包子、馒头、蛋炒饭……“牧童”一词,在程老屋早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满村的空宅,让日暮的老人长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童年的我,读到袁枚这两句诗时,心中大大地不以为然:黄牛怎么能骑?能骑的只能是水牛!长大后才知道,袁枚没有写错,原来黄牛也可以骑,只是我没见过而已。

牧童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词,但放牛本身并没有多少诗意。村里的60后、70后、80后,几乎人人都做过牧童:天不亮就得起床,揉着蒙眬的睡眼去牵牛,择一处水草丰茂之地去放牧。对于孩子而言,凌晨五点半的睡眠最为香甜,在睡梦中被大人喊起来放牛,无疑是一种残忍。如果再碰上刮风下雨,就更惨无人道了。

1981年,我还是一个学龄前儿童,但已经开始为大人分忧,成为一个小牧童。“毛岭”“方祠背”“小牛栏”“菜洼”“方冲”是我们经常放牧之地,其中最让我心悸的是“方冲”。在那里,我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小伙伴们将牛赶上“大洼佬”,然后跑到山脚下的方冲水库去洗澡。大孩子们都会水,游到深水区里打水仗;我和小兵不会游泳,只能在浅水区嬉戏。浅水玩得很不尽兴,我用脚试探着向更深的区域迈进。还没试几步,我就踩到一个“土方坑”,陡然滑了下去。看到我在水中挣扎,小兵吓得一溜烟地跑上岸,光着屁股站在那里大声呼救。

水不断地呛进鼻子,我非常难受,只得捏住鼻孔,屏住呼吸。小兵的叫喊声我清晰可闻,可那些大孩子们戏水正酣,没人听到险情。水中的我,异常冷静却又无比绝望。在一沉一浮中,我的肚子很快被水灌饱。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就在意识有些模糊之际,我在水下看到一条红裤衩由远而近,夏立根的那条内裤成为我生命中最激动的一抹红!夏立根、“胡狗子”“铁桶”、团兵等人纷纷围过来,几双手共同托举起我的“新生”。

第二年,父亲与才庭、书友、云生等几家合伙买了一条小水牛。买牛的价格我至今还记得:1050元。在我们老家,公水牛称之为“水牯”,母水牛称之为“水沙”。那是一条年轻的“水沙”,乳门牙还没有完全脱落,应该是两岁多一点。父亲对牛很有研究,他告诉我,水牛3岁左右第1对乳门牙脱落,长出第1对恒牙,称之为“对牙”,以后每年脱落更新1对,逐渐由“四牙”“六牙”长到“八齿”,“八齿”也叫“齐口”,一般水牛在6岁左右“齐口”。

小“水沙”在我们四家轮流放养,周而复始。轮到我家时,要连放九天。下雨天,父亲心疼我,早上不喊我起床,他亲自去放。但天气晴好时,我责无旁贷。一般来说,早晨要放近三个小时,牛吃饱后我才能回家吃早饭,然后上学;遇到节假日,下午再牵牛上山,一直放到夜幕降临才赶回牛栏。其实放牛就是耗费时间,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你只需留神三点:一不要让牛偷吃田里或地里的庄稼;二不要让它撞倒山上亡人的厝基;三不要让公牛相互斗殴。如此而已。

漫长的放牛时间如何打发?读一本武侠小说是最佳选择。除此之外,牧童们还喜欢上山采野果、下塘摸鱼虾、下地挖山芋,举行野炊活动。

最无聊的时候,我们会在毛岭的沙地上寻找小“漩涡”,那是一种小虫子的巢穴。我们用一根茅草在小穴里不停地旋转,口中念念有词:“洋蛾子,快开门!你家来着人。来着哪一个?来着你家婆!”几乎每个“漩涡”里都藏着一只胖胖的“洋蛾子”。这种小虫长得很像虱子,能挤出酱油一般的体液,具体学名叫什么,我至今不知。

放牛,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好场所。前面说过,我差点在水里丧命,但那次历险却让我痛定思痛,痛下决心要学会游泳。利用放牛的机会,我跟在程民强后面扑腾,最终在山塘里学会了“狗刨”“仰排”和“踩水”。泳技提高后,村里所有的池塘我都能一口气游个来回。

凤英小姑喜欢和我一起放牛。她每次都带上纸笔,让我把学校里新学的歌曲抄到纸上,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祖国》《送别》……我当过她很长一段时间的音乐老师。

放牛的人群中,除了小孩、妇女,还有老人。小伟的爷爷,外号叫“老鬼子”,特别喜欢打牌。与他一起放牛,我学会了“争上游”“三打一”5、10、K”,牌技提升飞快。村里还有一位长辈,外号叫“活见鬼”。这个绰号证明他说话不太靠谱,但是他的棋艺却很靠谱!放牛时与他切磋中国象棋,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现在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程新友。他早晨放牛时会带一条干毛巾,收集山中各种植物叶面上的露珠,用来洗脸。他不容置疑地告诉我,这种方法可以让皮肤变得白嫩。我将信将疑,尝试过两次就嫌太麻烦,果断放弃。后来发现,放弃很明智,因为最讲究美容的程新友,长大后却成为程老屋最黑的男人。

小“水沙”在我们四家精心放养下,从“对牙”逐渐长到“齐口”,后来还做了母亲,生下一条小牛犊。小牛犊一天天变高,比我小5岁的妹妹也慢慢长大。初中毕业后,我把缰绳郑重地交到妹妹手里,从此告别牧童生涯。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程老屋当年分到各家的土地,如今又全汇聚到种田大户杨善武一家,他家种田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曾经作为乡下主要劳动力的耕牛,在故乡的山上已然绝迹。放牛的往事,只留在我这样既离开故乡、又离它不远的中年人的记忆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

乡村留不住我这样的儿郎,自然也留不住那样的儿郎。曾经的牧童,相继走出生生不息的家园,在繁华的都市里放牧着另外一种生活。他们本是种植庄稼的能手,如今依然在各大城市种植庄稼的衍生品:水饺、馄饨、刀削面、包子、馒头、蛋炒饭……“牧童”一词,在程老屋早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满村的空宅,让日暮的老人长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