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冯长福:周谷堆淘书记

©原创 2022-09-16 11:19

今年七、八两月的持续高温天气,创历史同期之最。然而,面对似火骄阳,无惧“烤”验者依然大有人在。这期间,我就往合肥周谷堆旧书市场跑了三趟。周谷堆在合肥东,我住在合肥西,相距约20公里。

谈及酷热,我就想起过去在皖南农村搞“双抢”的事。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初,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再热,农活是必须要干的。农谚道:春争日,夏争时。农时不等人啊。有这样的农村经历“打底”,城里这点“热度”实在算不了什么。

合肥周谷堆旧书市场,全称叫“周谷堆书画古玩杂项交易市场”,是安徽最大的旧书集散地。这个旧书市场的前身是合肥花冲公园旧书地摊。几年前,花冲公园经过整修改造,恢复为纯粹的市民休闲公园,不再经营旧书,旧书就跑到周谷堆这边来了。

而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周谷堆,曾是合肥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5年夏,周谷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至瑶海区大兴镇。搬迁后,暂无别的安排。2016年春,市场经营方就利用部分空闲场地,办起了旧货交易市场,旧书买卖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旧书市场并不是每天都开张,只在每个周日的上午开门迎客。冬季一般6点开市,而夏季4点左右就有人来了。到中午12点左右,商家会陆续收摊,用编织袋将东西打包带走,静候下一次早市的聚集。这里的旧书刊、老报纸种类繁多,看似随意又规整地摆在地摊上。摊主们支起小凳子,悠然地坐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等人来询价。他们大多比较和善,想买书的人可以随意翻看。但你要是翻得太乱而又一本不买,脾气再好的摊主也会面露愠色。


旧书市场里尽管人来人往的,但总体较为安静。书摊前除了两三个人驻足与摊主交谈的声音外,就是书页翻动发出的声音。同样,真正的爱书人,在地摊淘书时,也多有好性情和好耐心,逐一翻捡不动声色,讨价还价心平气和。在这么好的氛围里,愿意细寻慢找的人,定会遇见自己喜欢的一两件东西。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办了很多供读者参考的信息类刊物,大部分为公开发行,但发行量不大。我在周谷堆,居然陆陆续续地遇到了好几种,还都是创刊号,《新华金融信息》《厂长经理决策参考》《教育参考》。遂欣然携归,待闲时翻阅,以开眼界。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因长期从事三农新闻工作,在旧书市场淘书时,我对三农类书刊也会多加留意。在周谷堆,我有幸买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安徽农学院联合主办的《安徽农业科学》1961年创刊号,这是当时安徽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随后,又在此欣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科学种田》1972年试刊第1期、第2期。因《科学种田》只出版了两期,且属内部试刊,发行量少,市场难觅。自1972年第3期起,该刊更名为《农林科学实验》,1973年才开始公开发行。

对于很多爱书人来说,旧书市场是个可以沙里淘金的地方。而能否从泛黄的纸堆、陈旧的书册中淘来“金子”,则取决于各人的眼光了,眼光的背后应是知识的“储量”。论堆卖,是旧书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论好的差的、有用的没用的,卖者“归堆”出售,图的是效率,要价一般偏低。买的人若能从中发现物有所值的东西,哪怕一件,就可一堆抱走;反之,莫因便宜而冲动。有一次在周谷堆,一位喜爱报刊收藏的朋友想一把转让一堆老报纸。翻看这堆老报纸时我发现,其中两张刊有安徽凤阳农村“大包干”的早期报道,一张是1979年2月20日的《安徽日报》,另一张是1980年6月29日的《人民日报》,这一堆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在旧书店觅书,有时会遇到懂书又善谈的老板,若聊得投机,一来二往,或可结为好友。而一旦成了好友,不仅在他那买书时可享较大幅度的优惠,而且委托他找某本久觅不得的书,他还真用心帮找。

在周谷堆经营旧书的小刘,三十多岁,个头不高,壮实干练,为人厚道。在他那儿,我淘得了姜德明的《余时书话》、徐雁的《秋禾书话》、胡从经的《柘园草》等老版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安徽电影》,是安徽有名的老期刊,仅出三期。该刊1958年试刊号和1959年第1期,多年前我就买了,但1959年第2期一直未能找到。有一次,我请小刘帮助留意,没想到过了个把月,他来电说找到了,真是喜从天降!这样一来,《安徽电影》老期刊我就凑齐了。对小刘,我自然心存感激。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旧书市场和书店作为“慢生活”的代表,变得越来越珍贵。去旧书市场和书店逛逛,淘来心仪的书刊,交到靠谱的朋友,不也是人生幸福之一种吗?


今年七、八两月的持续高温天气,创历史同期之最。然而,面对似火骄阳,无惧“烤”验者依然大有人在。这期间,我就往合肥周谷堆旧书市场跑了三趟。周谷堆在合肥东,我住在合肥西,相距约20公里。

谈及酷热,我就想起过去在皖南农村搞“双抢”的事。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一般在7月20日至8月初,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再热,农活是必须要干的。农谚道:春争日,夏争时。农时不等人啊。有这样的农村经历“打底”,城里这点“热度”实在算不了什么。

合肥周谷堆旧书市场,全称叫“周谷堆书画古玩杂项交易市场”,是安徽最大的旧书集散地。这个旧书市场的前身是合肥花冲公园旧书地摊。几年前,花冲公园经过整修改造,恢复为纯粹的市民休闲公园,不再经营旧书,旧书就跑到周谷堆这边来了。

而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周谷堆,曾是合肥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5年夏,周谷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至瑶海区大兴镇。搬迁后,暂无别的安排。2016年春,市场经营方就利用部分空闲场地,办起了旧货交易市场,旧书买卖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旧书市场并不是每天都开张,只在每个周日的上午开门迎客。冬季一般6点开市,而夏季4点左右就有人来了。到中午12点左右,商家会陆续收摊,用编织袋将东西打包带走,静候下一次早市的聚集。这里的旧书刊、老报纸种类繁多,看似随意又规整地摆在地摊上。摊主们支起小凳子,悠然地坐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等人来询价。他们大多比较和善,想买书的人可以随意翻看。但你要是翻得太乱而又一本不买,脾气再好的摊主也会面露愠色。


旧书市场里尽管人来人往的,但总体较为安静。书摊前除了两三个人驻足与摊主交谈的声音外,就是书页翻动发出的声音。同样,真正的爱书人,在地摊淘书时,也多有好性情和好耐心,逐一翻捡不动声色,讨价还价心平气和。在这么好的氛围里,愿意细寻慢找的人,定会遇见自己喜欢的一两件东西。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办了很多供读者参考的信息类刊物,大部分为公开发行,但发行量不大。我在周谷堆,居然陆陆续续地遇到了好几种,还都是创刊号,《新华金融信息》《厂长经理决策参考》《教育参考》。遂欣然携归,待闲时翻阅,以开眼界。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因长期从事三农新闻工作,在旧书市场淘书时,我对三农类书刊也会多加留意。在周谷堆,我有幸买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安徽农学院联合主办的《安徽农业科学》1961年创刊号,这是当时安徽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随后,又在此欣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科学种田》1972年试刊第1期、第2期。因《科学种田》只出版了两期,且属内部试刊,发行量少,市场难觅。自1972年第3期起,该刊更名为《农林科学实验》,1973年才开始公开发行。

对于很多爱书人来说,旧书市场是个可以沙里淘金的地方。而能否从泛黄的纸堆、陈旧的书册中淘来“金子”,则取决于各人的眼光了,眼光的背后应是知识的“储量”。论堆卖,是旧书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论好的差的、有用的没用的,卖者“归堆”出售,图的是效率,要价一般偏低。买的人若能从中发现物有所值的东西,哪怕一件,就可一堆抱走;反之,莫因便宜而冲动。有一次在周谷堆,一位喜爱报刊收藏的朋友想一把转让一堆老报纸。翻看这堆老报纸时我发现,其中两张刊有安徽凤阳农村“大包干”的早期报道,一张是1979年2月20日的《安徽日报》,另一张是1980年6月29日的《人民日报》,这一堆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在旧书店觅书,有时会遇到懂书又善谈的老板,若聊得投机,一来二往,或可结为好友。而一旦成了好友,不仅在他那买书时可享较大幅度的优惠,而且委托他找某本久觅不得的书,他还真用心帮找。

在周谷堆经营旧书的小刘,三十多岁,个头不高,壮实干练,为人厚道。在他那儿,我淘得了姜德明的《余时书话》、徐雁的《秋禾书话》、胡从经的《柘园草》等老版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安徽电影》,是安徽有名的老期刊,仅出三期。该刊1958年试刊号和1959年第1期,多年前我就买了,但1959年第2期一直未能找到。有一次,我请小刘帮助留意,没想到过了个把月,他来电说找到了,真是喜从天降!这样一来,《安徽电影》老期刊我就凑齐了。对小刘,我自然心存感激。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旧书市场和书店作为“慢生活”的代表,变得越来越珍贵。去旧书市场和书店逛逛,淘来心仪的书刊,交到靠谱的朋友,不也是人生幸福之一种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