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马尔:张老师

©原创 2021-03-19 15:46

从我记事起,“张老师”便是我娘的专有称呼。 

我们院子里有两个张老师,楼下的张世英老师也教语文,一直干到在蚌埠二十三中退休。他少见笑脸。偶尔在院子里笑一下,那是寒暄。搁他那里,显出了传统严管型男人的样子,对子女少有好脸色。他爱人我们喊张妈,整日笑眯眯的。她真是好脾气,对丈夫的训斥从不往心里去。习以为常。 

小院里热热乎乎喊“张老师”,大多是称呼我娘的。进了院子的二道门,在楼下就扯着嗓子喊。张世英老师不会出来应声。邻居、街坊、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我爹娘的老友、同事都这么喊,成为特指。一直到我娘下放到废品公司乃至于退休,这称呼就没断过。2001年去世的时候,她的挽联上最终以“张老师”画了句号。 

我对母亲做老师的印象却很模糊。她爱看书,但从不曾见她在家批作业、备课。 

小时候跟去过她上班的财贸学校,就在向阳路挨近二马路的街西侧,一个很小的门洞。进去直接上木楼梯到二楼,便是一片展开的空间。往北是几张办公桌,面向二马路的窗户;南侧有张乒乓球桌,很醒目。终究没有见到过我娘上课的情景。但我娘定是个好老师。做这种断定,是因来看她的学生,能把“张老师”喊成“娘”一般的语气、意思。一帮拖儿带女的成年人,见着我娘孩娃一样地欢腾,围着她说笑,问长问短。回头去看、去想,便觉得诧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师、知识分子,是斯文扫地的。但在蚌埠街,在我经历的小学、中学,在我娘那里,反倒觉得“张老师”是个香饽饽,过去的学员们对她始终亲热里带着尊敬。 

后来,财贸学校解散,娘分到废品公司的门店当了营业员,店里的劳动人民男男女女,很粗野地开着市井荤素玩笑,但话头却在娘的跟前划了界限,也绝不越界。喊着“张老师”,对我娘的敬爱显而易见。 

娘的学生大多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知道张老师家生活拮据,就把厂里外包挣钱的活介绍给我娘做。我们家给火柴厂糊过火柴盒,一件一件地粘贴,堆一面墙才一两块钱;给酱园店切过胡萝卜丝,满屋子的胡萝卜味许久也散不去。都是娘的学生给揽下的活,在那个囊中羞涩的年月,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娘最开心的是和她过去的学生在一起。满脸的笑意里洋溢着的那份亲切和欢喜,是从内心里发出的。很放松,很亲近。如今看着他们聚在一起的情景,都让我仍生妒忌。如果以“张老师”的表情去解说那个时代的师生感情,至少我们知道,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东西,始终镶嵌在中国人的灵魂里,依然是底色的一部分。除非你把树连根刨去,否则那根子照旧深扎大地。 

有一本相册是我娘几个学生送的,那个年月送相册和送水瓶、脸盆、日记本一样的时兴。 

看封皮,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表情。那时,我娘已经告别学校接近十年,掐去在废品店里的几年,离开讲台也在十五年以上。 

有的学生跟娘念书,也就断断续续的几个月,最多的也不超过一年,但那种情感却牢牢地铸就在师生心间。看着我娘和她的学生的合影,想着过去的事情,我想,我娘定是个好老师。


从我记事起,“张老师”便是我娘的专有称呼。 

我们院子里有两个张老师,楼下的张世英老师也教语文,一直干到在蚌埠二十三中退休。他少见笑脸。偶尔在院子里笑一下,那是寒暄。搁他那里,显出了传统严管型男人的样子,对子女少有好脸色。他爱人我们喊张妈,整日笑眯眯的。她真是好脾气,对丈夫的训斥从不往心里去。习以为常。 

小院里热热乎乎喊“张老师”,大多是称呼我娘的。进了院子的二道门,在楼下就扯着嗓子喊。张世英老师不会出来应声。邻居、街坊、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我爹娘的老友、同事都这么喊,成为特指。一直到我娘下放到废品公司乃至于退休,这称呼就没断过。2001年去世的时候,她的挽联上最终以“张老师”画了句号。 

我对母亲做老师的印象却很模糊。她爱看书,但从不曾见她在家批作业、备课。 

小时候跟去过她上班的财贸学校,就在向阳路挨近二马路的街西侧,一个很小的门洞。进去直接上木楼梯到二楼,便是一片展开的空间。往北是几张办公桌,面向二马路的窗户;南侧有张乒乓球桌,很醒目。终究没有见到过我娘上课的情景。但我娘定是个好老师。做这种断定,是因来看她的学生,能把“张老师”喊成“娘”一般的语气、意思。一帮拖儿带女的成年人,见着我娘孩娃一样地欢腾,围着她说笑,问长问短。回头去看、去想,便觉得诧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师、知识分子,是斯文扫地的。但在蚌埠街,在我经历的小学、中学,在我娘那里,反倒觉得“张老师”是个香饽饽,过去的学员们对她始终亲热里带着尊敬。 

后来,财贸学校解散,娘分到废品公司的门店当了营业员,店里的劳动人民男男女女,很粗野地开着市井荤素玩笑,但话头却在娘的跟前划了界限,也绝不越界。喊着“张老师”,对我娘的敬爱显而易见。 

娘的学生大多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知道张老师家生活拮据,就把厂里外包挣钱的活介绍给我娘做。我们家给火柴厂糊过火柴盒,一件一件地粘贴,堆一面墙才一两块钱;给酱园店切过胡萝卜丝,满屋子的胡萝卜味许久也散不去。都是娘的学生给揽下的活,在那个囊中羞涩的年月,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娘最开心的是和她过去的学生在一起。满脸的笑意里洋溢着的那份亲切和欢喜,是从内心里发出的。很放松,很亲近。如今看着他们聚在一起的情景,都让我仍生妒忌。如果以“张老师”的表情去解说那个时代的师生感情,至少我们知道,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东西,始终镶嵌在中国人的灵魂里,依然是底色的一部分。除非你把树连根刨去,否则那根子照旧深扎大地。 

有一本相册是我娘几个学生送的,那个年月送相册和送水瓶、脸盆、日记本一样的时兴。 

看封皮,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表情。那时,我娘已经告别学校接近十年,掐去在废品店里的几年,离开讲台也在十五年以上。 

有的学生跟娘念书,也就断断续续的几个月,最多的也不超过一年,但那种情感却牢牢地铸就在师生心间。看着我娘和她的学生的合影,想着过去的事情,我想,我娘定是个好老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