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悉心教学、潜心育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们修身养德,坚守精神家园,争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新时代好老师。教师节前,记者走进巢湖市部分中小学校园,分别采访了70、80、90、00后教师,倾听他们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故事。
黄俊正在备课。
黄俊:特教讲台书写师者人生
“同学们,刚才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项链》这篇课文。现在大家看大屏,我们来看图填空:图片上的沙滩是什么颜色?沙子呢,是软的还是硬的……”
9月9日上午8:50许,巢湖市特教学校六年级课堂,黄俊老师正站在黑板前上《生活语文》课,在座位上专心听课的学生,则全是来自巢湖市各地的16名特教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能力很弱,教他们一个字、一个词组,可能要用上三五天时间。”黄俊说,“这就需要我们特教老师,时刻要将责任与耐心用在第一位,坚守初心,用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绿荫,让他们绚丽绽放……”
黄俊目前在巢湖市特教学校担任校长助理职务,并任职《生活语文》教学。1997年秋天,带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一腔炽爱,20岁的黄俊毕业后进入巢湖市特教学校工作。“当我看到残疾孩子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孩子父母无奈又期盼的眼神时,我就更加坚定了要为残疾孩子、残疾孩子家庭奉献自己青春的信念,就这样,讲台一站就是27个年头。”黄俊说。
刚入职时,黄俊教学对象是听障学生。听障学生敏感、自卑,为了帮助孩子们锻炼交流能力,他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细致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历。课上,他不遗余力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课下,他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想尽办法让孩子们融入集体。就这样,孩子们跟他越来越亲近,不但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集体荣誉感、责任心也越来越强。
2009年起,巢湖市特教学校开始招收智力障碍学生,黄俊主动接受挑战,承担了培智部一年级的班主任兼生活语文老师。面对这一陌生教学领域,黄俊老师迎难而上,专心钻研教材,每天撰写心得体会,使学校的培智学生教育教学局面逐步打开。如今,学校培智部已经连续招生15个年头,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提到黄俊老师都赞不绝口。
2019年,巢湖特教学校组织开展送教上门,黄俊积极参加,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两名残疾学生均住在乡村,开车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和肢体的康复训练,还有绘画与手工、生活适应等。时至今日,一名重度残疾学生已经通过送教完成了初中的课程,顺利毕业。
“人人皆言特教苦,吾育残荷分外香”。黄俊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在特教道路上跋涉的心境。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书写着自己的师者人生。
三尺讲台上的27年默默坚守,也给黄俊带来很多荣誉。黄俊老师有多篇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和国家级论文评选中获奖;他也先后荣获巢湖市优秀教师、巢湖最美教师、庐州最美教师,巢湖市和合肥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向枫林 文/图
邹逸禾平日喜爱阅读。
邹逸禾:孩子眼里的“甜心”老师
大大的黑框眼镜、白白的皮肤、高高扎起的丸子头,浑身散发着青春洋溢的艺术气息……巢湖市散兵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在老师温柔甜美的声线中,孩子们的眼里仿佛亮着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讲台的中央,就是他们的“甜心”老师邹逸禾。
巢湖市散兵镇中心小学,位于美丽的巢湖之滨,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学校目前共有8个教学班、学生298人、专任教师25人。作为一名“00后”年轻教师,邹逸禾绝对称得上是教师队伍里的“新人”,但就是这个新人老师,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两年前毕业来到散兵镇,邹逸禾一下子就被孩子们纯真善良的气质所打动。春天的一个清晨,正在教室里整理学生作业的邹逸禾,忽然闻到一阵清幽的花香。一个平时有些调皮的男孩儿,手里小心翼翼地握着两朵粉红色的小花,拿到邹逸禾的面前有些害羞地说:“邹老师,这两朵花送给你。”眼前小小的花朵和孩子眼中的喜悦和忐忑,让邹逸禾感觉鼻子一酸,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那一刻的感动,是她成长岁月里至今无法形容的触动,也就在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了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的决心。
邹逸禾平时爱好画画和乐器演奏,会弹电子琴和吉他。她结合自身的优势,把绘画和演奏融入到教学中,通过绘画颜色的对比和调和等实验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充满趣味。邹老师的声线温柔甜美,性格活泼开朗,能弹会画,是学生们心目中不折不扣的“甜心”老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她本人也多次在校内外的精品课上获得奖项。
目前,邹逸禾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她希望自己能在学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展望未来,邹逸禾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如何在学科知识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所进步,是她的奋斗目标。未来的执教之路还很长,邹逸禾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初心,用真诚与爱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韩爽 文/图
夏青带学生们做操。
夏青:学生成长是最好的礼物
“今天体育老师有事,体育课改上××课。”在学生年代,大家对这句话熟悉吗?曾经的体育老师,经常在网络上被网友拿来调侃、吐槽。今年秋季学期,巢湖市各所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表上,体育课悄然成了“主课”——每天一节体育课。这对体育老师要求更高了。因此,今年的教师节问候,记者决定从体育老师开始。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两臂前平举……”9月6日下午,巢湖市城北小学,一群二年级学生正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做操。老师不时走入队列指导同学们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孩子们学得也十分投入。这位身材娇小、长相清秀的女老师名叫夏青,出生于1986年,是巢湖市城北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也是学校体育组组长。
从当上老师开始,夏青已历经13个教师节。但谈及入职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她仍记忆犹新。夏青说:“从一名大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任教时我还很青涩、懵懂。入职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当我接过学校领导送的一束鲜花,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我开始意识到一个教师的尊严和荣誉,感受到光荣和自豪,也对未来的教育生涯有了更多期盼。”
2017年的教师节,夏青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年9月份刚开学,学校准备组建一支啦啦队,参加10月份合肥市举行的啦啦操比赛。预选时一位五年级女生表现并不出众,并不是老师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教师节那天,这名女生鼓足勇气跑到夏青面前,将刚学会的部分啦啦操动作认认真真地做了一遍,期盼地问道:“老师,您看我练得行不行?我真的很想加入啦啦队!”女生努力的样子感动了夏青,和其他辅导老师商量后,最终将其选入学校的啦啦队。10月份,城北小学的啦啦操在合肥市中小学啦啦操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勤奋练习的成果,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后给予的成长回馈,就是我获得的最好的教师节礼物。”夏青动情地说道。
城北小学是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她梦开始的地方。怀揣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夏青浑身充满了干劲,为学生设计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我会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关注度。高年级学生则会加强一些专项训练,确保他们学会一定的体育技能和项目。”每天看着一群群稚气未脱、聪明活泼的小朋友,夏青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开心的笑容。平时走在校园里,她的身边也总有一些“小尾巴”,或与她大声地打招呼或与她分享趣事。“孩子们虽然有个体差异,但都非常可爱,我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也希望让更多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长为阳光、自信、坚韧的有志少年。”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梅 文/图
大吴小学学生吴雅芸来看望秦瑶(右)。
秦瑶:难忘那年“栀子花开”
“回顾这十几年的执教经历,最难忘的是12年前我在庙岗的支教经历,至今历历在目。”9月9日,记者来到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听音乐老师秦瑶讲述动人的支教故事,感受热辣滚烫而又柔软的教育初心……
2012年,20岁的秦瑶前往巢湖市庙岗乡(现为庙岗镇)大吴村大吴小学支教。让她惊讶的是,学校仅有几间破旧教室,每个教室内只有几个小孩子。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秦瑶不仅要教五六年级30多个学生的音乐、语文、英语科目,还担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
六年级语文第一课《长江之歌》,也是一首歌曲,于是秦瑶带学生唱起了课文,“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课堂上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孩子们被这样特别的教学方式吸引,学习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为了更快地熟悉每一位学生,秦瑶带着同学们在教室里包饺子吃,秦瑶会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吃到这个幸运饺子,都会开心不已。
支教之前,秦瑶遭遇一次车祸,腿部做了手术。原计划2013年春要做二次手术,但为了毕业班的孩子,她一拖再拖。支教离别的那一天,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了一大堆留言。“秦老师,我们爱你!”“Teacher秦,永远幸福,永远开心!”秦瑶看到这些祝福和签名,泪流满面。
学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护和陪伴,一些孩子养成了偏激的性格,学生小刚(化名)就是这样。
“他特别容易情绪激动,经常欺负同学,扔同学的东西。老师说的话听不进去,全班同学都怕他。”秦瑶说,后来她了解到,小刚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所以他性格比较孤僻,下课时经常一个人躲在墙角,不愿和同学玩。于是,她多次去小刚家里家访,给他带零食,与小刚做朋友。“我从小也是爷爷奶奶带的,爸妈在外面做生意。后来爸爸去世了,我就变成单亲家庭,我儿时也是留守儿童……”秦瑶对小刚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跟他产生共情。慢慢地,小刚有了改变,愿意主动找秦瑶交流,躁动时会克制自己了。发现这样的变化,秦瑶会送他一些文具作为奖励,孩子很开心,比以前更自律了。
当年,有几个女孩带来家里种的栀子花,秦瑶就用水培的方式把它们放在教室里,栀子花芬芳了孩子们的心,也一直芬芳在秦瑶的记忆里。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