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岳西县响肠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山川绮丽毓秀、古建错落有致、文脉源远流长,作为文化名镇的乡村学校,对于古镇文化的传承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为了对学生开展乡情教育,让孩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岳西县响肠中心学校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化教育。二十年来,通过校内外活动、课程开发等形式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学校已成为推动古镇文化振兴、加强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探寻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响肠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著名的请水寨暴动即发生在这里。响肠中心学校前身为潜山县后北乡集成高等小学,曾任校长吴介唐烈士参加暴动,并在皖南传播革命思想。响肠中心学校红色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参阅有关党史资料,又深入响肠各地实地访谈拍摄,精心编写成《红色响肠》读本。《红色响肠》共112页,近9万字,全书分为红色印记、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诗文、红色传承5个单元,每单元前面有“单元导读”,每单元后面有“思考与练习”。《红色响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图文并茂。教育党总支以《红色响肠》读本为载体,丰富思政课课程建设,加强学生红色教育,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实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此作为2024年书记领办事项。每年清明节期间组织中小学师生到请水寨暴动纪念遗址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敬献花篮、重温入党入团入队誓词、诵读响肠革命先烈诗词、祭扫烈士墓、参观暴动旧址。
求解文明密码,传承耕读文化。响肠古镇发于元末,盛于明清,处于潜山到六安交通要塞。曾经商贾云集,走卒贩夫往来穿梭,也导致这里文化发展异常繁荣,尤其是以“耕读传家”为主线的耕读文明。学校充分利用响肠崇耕尚读文化,结合吴介唐的“耕读传家”祖训,开展“耕读文化”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形成一系列耕读校本课程:根据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加强各学科耕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响肠农耕民俗,编写“希望”系列劳技读本,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为《希望之芽》、《希望之苗》、《希望之花》、《希望之叶》、《希望之果》、《希望之根》;综合学校耕读教育活动,每年编写一期“希望”《耕读简报》;积极参与省市级耕读教育课题研究,目前已获市级相关课题二等奖。开发校内外耕读教育劳动实践基地,让师生以实际行动体验本地农耕文化,并以此强健体魄、锤炼身心。搭建“三爱”(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劳动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清洁劳动、家务及农耕劳动、社区志愿服务性劳动。形成耕读教育四个评价体系:劳动考级、耕读少年、耕读班级、耕读家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五项耕读文化活动:经典诵读、耕读文化艺术节、校园丰收节、五一劳动竞赛、传统节日耕读主题活动。
凝聚贤达智慧,深入励志教育。响肠自古重文修礼、人文荟萃,近现代名人辈出,形成了响肠独特的重教氛围,教育助推古镇文明日新月异。近几十年,响肠籍科技骄子、商界名流、政界人士、文学大家、艺术达人近百人。响肠中心学校广泛收集古镇教育发展历史和知名校友信息,编撰《书香响肠》《人文响肠——在青春的赛道上》读本,系统阐明响肠近现代教育发展轨迹,呈现现当代响肠学子奋斗故事;邀请响肠知名校友到学校开展讲座;张贴响肠知名校友业绩海报。以此激励新时代响肠学子勤勉治学、启智明礼、立志成才。
领略古镇风情,培育爱乡情怀。响肠贵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这里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古建筑、古驿道、古石桥也随处可见,而且每一处人文景观都饱含历史文明的故事与传说。每年春秋季节,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感受古镇自然景观、乡土风情、民俗典故。这里山寨耸峙、沟壑纵横、阡陌交错、屋舍俨然;万家楼背后的吴氏祖先的诚信守诺故事,惜字亭敬畏知识尊重文化的传说,大夫第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遗训,古祠堂孝义廉耻醇厚的家风;走马石拱古桥、明清商业街巷、六(安)潜(山)古道茶亭、东南西北四寨……都被编进了《古镇响肠》读本。一茬茬学子,通过读本了解了家乡自然风情背后的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和传说,老师也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仁爱礼义,重视家风传承,用以修身明理。
响肠中心学校二十年来结合古镇文明发展历史编写的一系列教育读本,涵盖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农耕文明、革命事迹、励志故事。这是三级课程建设的有效补充,也是传播地方文化、传承乡音乡情、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学校将进一步根据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系列读本,紧扣“思政领航、耕读育人”的理念,用好读本,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让学校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助推器。
( 胡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