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给手机就笑,拿走就跳?别让童年被“锁”在屏幕里

2024-01-24 16:41

近日,各地幼儿园和小学陆续开始放寒假。一到寒假,不少孩子就沉迷在手机里面,让家长感到头疼。

“一给手机就笑,拿走手机就跳!”

很多带娃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手机似乎形成了依赖,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拿得起、放不下。

这种被屏幕“绑架”的现象,涉及一个专业用语:屏幕暴露。

据专家指出,所谓屏幕暴露,主要是指孩子使用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的行为活动,包括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及使用智能手机等。

近年来,“屏幕暴露”这一现象越来越引发关注。

01

“屏幕暴露”暴露出了什么?

沉溺于屏幕之中,“后劲”大,后果严重。对于孩子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视力。

此前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近视低龄化不容忽视,防止“小眼镜”增多,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谁“偷”走了孩子的视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屏幕暴露。 比如,一些家长把手机当成“喂饭神器”,孩子到饭点了不吃饭怎么办?拿出手机来哄骗,让孩子边看手机边吃饭。殊不知,手机配饭,视力病变。

其实,屏幕暴露除了伤害视力,还伤害智力。一项研究显示,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7~8分。

近日,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等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则指出,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

专家指出,0~3岁儿童每天观看视频1小时会影响认知控制能力,进而影响总智商水平以及注意力发展。即使3岁以后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降低,仍然可以对儿童的认识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02

问题暴露了,怎么解决?

有句话说得好:当问题出现时,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专家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屏幕暴露,18个月龄以上如果无法避免屏幕暴露,可将屏幕行为限于进行视频通话等。对此,广大家长不能不思之行之。

减少屏蔽暴露,家长当以身作则。据报道,一名四年级学生曾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道:“爸爸,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是手机的爸爸。”

“爸妈的孩子是手机,不是我!”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细一想则令人深思。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狂玩手机,不能自拔,再说什么让孩子远离屏幕,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刷”得不亦乐乎,喜不自禁,捧腹大笑,势必对孩子构成暗示,手机是个宝藏,沉陷于屏幕之中,可带来莫大的乐趣。一定程度上说,如果家长把电子产品当作孩子的“电子保姆”,孩子难免成为“电子娃娃”。

基于此,家长应减少对屏幕的依赖,尤其是不能一味“陪”手机不陪孩子。防止孩子沦为“屏奴”,家长首先要拒绝成为“屏奴”。

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家长抽出时间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潜移默化之间,孩子就可能爱上绘本,到绘本里放飞想象力,在故事里“神与物游”。

此外,还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神奇的大自然。

专家指出,户外“活动”并非户外“运动”。走到户外,不一定非要运动,在户外动一动、跑一跑,抑或看看书、赏赏景,都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03

减少孩子的屏幕依赖,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更没有充足的精力照护孩子。在此背景中,发展更多普惠性托育机构是一个方向。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4.5个”。还从不同层面鼓励和支持托育业发展,比如聚焦托育机构难题,从增项、增量、增力度等方面加以精准扶持。

为纾解家长焦虑,减少其后顾之忧,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指导大纲、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等。就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照护人员应当具有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受过婴幼儿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家庭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对此,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

归根结底,减少孩子的屏幕暴露并无万全之策,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关键的是,各个责任主体都要尽职尽责,为孩子健康成长出一把力。

04

需要厘清的是,减少屏幕暴露,并非屏蔽孩子的网络世界,也不是在他们和屏幕之间人为设置“屏风”。

有家长坦言,现在互联网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让小孩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会被视为异类。为此,和孩子达成协议,同意孩子每天看20分钟的电视,或玩一定时间的手机。当然,手机、iPad一类的电子产品不应该替代家长,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

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也是“摸着智能手机出生的一代”,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屏幕包围,触屏、触网、触电(电子产品)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避免太多的屏幕暴露,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如何有力引导孩子从屏幕中解脱出来,如何趋利避害,尽最大可能发挥“屏幕”的正向意义。

一言以蔽之,不能把孩子的童年“锁”在屏幕里,关键是因势利导,把握住度。在多方合力之下,当孩子能够更科学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他们的世界将更为丰富而辽阔。

来源: 央视新闻

近日,各地幼儿园和小学陆续开始放寒假。一到寒假,不少孩子就沉迷在手机里面,让家长感到头疼。

“一给手机就笑,拿走手机就跳!”

很多带娃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手机似乎形成了依赖,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拿得起、放不下。

这种被屏幕“绑架”的现象,涉及一个专业用语:屏幕暴露。

据专家指出,所谓屏幕暴露,主要是指孩子使用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的行为活动,包括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及使用智能手机等。

近年来,“屏幕暴露”这一现象越来越引发关注。

01

“屏幕暴露”暴露出了什么?

沉溺于屏幕之中,“后劲”大,后果严重。对于孩子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视力。

此前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近视低龄化不容忽视,防止“小眼镜”增多,这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谁“偷”走了孩子的视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屏幕暴露。 比如,一些家长把手机当成“喂饭神器”,孩子到饭点了不吃饭怎么办?拿出手机来哄骗,让孩子边看手机边吃饭。殊不知,手机配饭,视力病变。

其实,屏幕暴露除了伤害视力,还伤害智力。一项研究显示,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7~8分。

近日,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等机构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则指出,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

专家指出,0~3岁儿童每天观看视频1小时会影响认知控制能力,进而影响总智商水平以及注意力发展。即使3岁以后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降低,仍然可以对儿童的认识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显著不良影响。

02

问题暴露了,怎么解决?

有句话说得好:当问题出现时,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专家建议,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屏幕暴露,18个月龄以上如果无法避免屏幕暴露,可将屏幕行为限于进行视频通话等。对此,广大家长不能不思之行之。

减少屏蔽暴露,家长当以身作则。据报道,一名四年级学生曾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道:“爸爸,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是手机的爸爸。”

“爸妈的孩子是手机,不是我!”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细一想则令人深思。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狂玩手机,不能自拔,再说什么让孩子远离屏幕,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刷”得不亦乐乎,喜不自禁,捧腹大笑,势必对孩子构成暗示,手机是个宝藏,沉陷于屏幕之中,可带来莫大的乐趣。一定程度上说,如果家长把电子产品当作孩子的“电子保姆”,孩子难免成为“电子娃娃”。

基于此,家长应减少对屏幕的依赖,尤其是不能一味“陪”手机不陪孩子。防止孩子沦为“屏奴”,家长首先要拒绝成为“屏奴”。

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家长抽出时间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潜移默化之间,孩子就可能爱上绘本,到绘本里放飞想象力,在故事里“神与物游”。

此外,还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神奇的大自然。

专家指出,户外“活动”并非户外“运动”。走到户外,不一定非要运动,在户外动一动、跑一跑,抑或看看书、赏赏景,都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03

减少孩子的屏幕依赖,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更没有充足的精力照护孩子。在此背景中,发展更多普惠性托育机构是一个方向。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4.5个”。还从不同层面鼓励和支持托育业发展,比如聚焦托育机构难题,从增项、增量、增力度等方面加以精准扶持。

为纾解家长焦虑,减少其后顾之忧,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指导大纲、婴幼儿伤害预防指南等。就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照护人员应当具有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受过婴幼儿保育、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急救和消防等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家庭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对此,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

归根结底,减少孩子的屏幕暴露并无万全之策,既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关键的是,各个责任主体都要尽职尽责,为孩子健康成长出一把力。

04

需要厘清的是,减少屏幕暴露,并非屏蔽孩子的网络世界,也不是在他们和屏幕之间人为设置“屏风”。

有家长坦言,现在互联网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让小孩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会被视为异类。为此,和孩子达成协议,同意孩子每天看20分钟的电视,或玩一定时间的手机。当然,手机、iPad一类的电子产品不应该替代家长,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

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是“握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也是“摸着智能手机出生的一代”,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屏幕包围,触屏、触网、触电(电子产品)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避免太多的屏幕暴露,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如何有力引导孩子从屏幕中解脱出来,如何趋利避害,尽最大可能发挥“屏幕”的正向意义。

一言以蔽之,不能把孩子的童年“锁”在屏幕里,关键是因势利导,把握住度。在多方合力之下,当孩子能够更科学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他们的世界将更为丰富而辽阔。

来源: 央视新闻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