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放假在即,孩子们翘首以盼,盼着好好睡觉、快乐玩耍、欢喜过年。但在一部分家长看来,这却是不容浪费的学习机会,早早给孩子安排上了“十全大补”课,把假期设计成精确到每周每天每小时的“课程表”。
孩子的期盼、家长的想法并不一致,对此,教育部门怎么说?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认真做好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明确要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冬令营”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等,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祥和、丰富充实、轻松愉快的假期。
寒假到底该怎么过?老问题有没有新答案?
一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寒暑假期间各种学科类培训大为减少。然而,一些“隐形变异”却层出不穷。
有机构“偷梁换柱”,以成人名义报名、实则进行未成年人培训;有的“掩人耳目”,在居民楼等隐秘场所上课或者以域外账号线上培训;还有的“换个马甲”,以高级家政、住家教师、研学旅行等形式出现。
不管是“高级家政”还是“游学研学”,迎合的都是家长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
科技馆里乐享寒假 王章志/图
对孩子们来说,寒假应该是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时间不长,但置身红红火火中国年的氛围,体验走亲访友的温情、呼朋引伴的畅快,会留下童年的美好记忆、珍贵的生命体验。但是,如果寒假被变相违规培训填满,这份难得的体验也就被无情抹去。
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暑假。对标学霸,有些孩子的寒假被家长“精细规划”,不仅“卷”语数外,还“卷”音体美。从文化课到各种特长班,辅导班多到得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参与才能顾得过来。
家长不仅舍得花钱、花时间,还舍得花心思。孩子哪方面有点跟不上了,赶紧搜罗这方面的信息。笔者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长跑不行,但市场上找不到跑步辅导班,家长索性众筹私教,请一位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寒假教孩子跑步。
但是,如此“充实”、没有“留白”的寒假,是孩子想要的吗?真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吗?
二
没有家长想让孩子背负太多压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健康快乐。大道理都懂,但很多家长一旦面临现实竞争,还是不自觉地产生焦虑。“一想到如果孩子以后升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还是会焦虑、会迷茫。”“买了学区房,不希望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把寒假还给孩子,不能光靠教育部门整顿违规培训,从根本上说,要治疗家长们的“心病”,将广大学生从盲目内卷的漩涡中解放出来。
用“火热”的培训班“填满”孩子的假期,必定会“灼伤”孩子!
为了应付繁重的校外培训,孩子往往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盲目内卷,导致他们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会主动探索和创新,反而削弱了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加码加压,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几年,我国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心理科门诊人数逐年递增,呈显著上升趋势。“鸡娃”竟是如此后果,令人心痛。
非遗研学 乐享寒假 李博/图
笔者也是一位学生家长,曾到处寻找“灵丹妙药”,想快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平静下来之后,也反复问过自己,教育焦虑的源头在哪里?思来想去,可能是“一代要比一代强”的执念在作祟。如果非要“一代要比一代强”,那些所谓“顶层人士”的孩子们岂不是没有童年?
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自我调适、减压松绑,很可能在奔跑途中就会倒下。成人尚需如此,孩子何尝不是?
纾解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给孩子们一个更松弛、更宽阔的成长空间,就要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们。
三
最近,“尔滨”火了,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化身“小砂糖橘”“小辣椒”“小‘皖’豆”,组团前往东北游学,扑向“尔滨”玩雪。
看再多的书也是纸上谈兵,不如真听真看真感受。家长与其让孩子恶补功课,不如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开阔眼界。
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孩子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著名美食,用相机记录下旅游途中那些温暖人心的精彩瞬间、亦真亦幻的山川美景、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旅游归来后,尝试自己制作视频,配上所见所感,成为童年的一份美好回忆。这样的寒假,孩子喜欢,家长乐意,效果自不必说。
如果不打算出门旅游,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身边时事,走入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市场、漫步公园,去发现身边的新鲜事,记录身边的感人瞬间、社会百态、民生民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谈谈看法,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小公民。
在随意地走访和记录中,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细节,这不就是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的最好契机吗?
寒假天气寒冷,外出活动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家务活技能。让孩子参与家庭大扫除,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教孩子做一些简单菜肴,在年夜饭中小露一手,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感和自信心。
这个寒假,让孩子过得松弛一点、快乐一点,他们更能元气满满地投入新一年的学习与生活。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