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蚌埠消息 近年来,蚌埠市五河县浍南镇积极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途径、新方法,精心谋划,以“三个三”工作法为抓手,写好“培、育、用”“三字”文章,助力党员教育管理“质效双增”。
强化“三个坚持”,写好“培”字文章。坚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一是坚持突出政治标准。镇党委坚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严把政治审查,以政治标准为“分界线”,精准审查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否自觉为党的纲领而努力奋斗,严把源头关,坚决剔除政治不合格之人,优选好苗,坚决杜绝“带病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关系入党等情况,保证党员群体的纯洁性。
二是坚持抓好科学规范。坚持贯彻落实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总要求,对标对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的五个阶段二十五个标准,保证发展流程科学规范。指派专职党务工作者指导机关和各村召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支委会会议以及接收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党员大会,确保会议程序严谨规范、决议真实有效。
三是坚持做到静动结合。始终坚持静态管理与动态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助力高质量发展党员工作。实行静态管理,建立新发展党员人员信息台账,掌握党员最新情况,把控新发展党员的结构、数量及发展趋势,确保党员队伍结构合理,今年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9名,党员8名。注重动态教育,针对新发展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今年已对新发展党员开展1次专题培训。
深化“三微模式”,写好“育”字文章。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育培训工作质效。
一是开展“微课堂”。创新党员学习教育模式,开展线上微课堂,线上以镇、村两级微信群为载体,灵活运用“学习强国”等平台深入开展“微学习”,着力打造“党建微课堂”,切实做到党员“每日一学”,让党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学习”、发表“微感悟”,突破了党员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
二是开展“微旅行”。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王亚箴墓、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让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革命先辈“红色精神”, 引导守初心、悟初心、践初心。截至目前,已经开展县内“红色旅行”教育40余批次,受教育党员干部达1500余人次,既有红红的“政治味”,又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受到广大基层党员的欢迎。
三是开展“微宣讲”。充分发挥支部书记、业务骨干、老党员等队伍作用,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促使党员加深对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抓好“三个载体”,写好“用”字文章。激励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求实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履职尽责,在为民服务中主动作为。
一是构建四级组织体系。建立“有形有态、有效管用”工作思路,建立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形成“党组织推动、党员带动、干群互动”模式。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各党支部根据每个党员的活动能力、专业特长,确定联系对象,一般不少于10户,深入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活动,把党员从“幕后”拉到“台前”,推动1000余名农村党员分片区联系群众,引导党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出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创新将农村无职党员组建乡村治理服务队,成立助力产业发展服务队、政策宣传服务队、环境整治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节队等。全镇400多名无职党员党员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主动融入,在乡村治理中成为“排头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农村和谐生态圈。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80余次,解决困难问题260余个。
三是用好党群服务阵地。以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主阵地,在完善功能上下狠功夫,深度融合党群服务和政务服务。建成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21个,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和党员责任岗,通过优化办事流程,推动“最多跑一次”落地落实。今年以来,综合服务窗口共办理各类事项680余件。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来落实。接下来,浍南镇会加强探索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浍南镇人民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