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它们用扇动的翅膀 为合肥湿地点赞

2023-12-07 09:16   合肥日报

巢湖湿地的东方白鹳(资料图) 夏家振 摄

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巢湖(资料图) 夏家振 摄

12月1日,肥东县长临河镇玉带河湿地在晚霞映照下如诗如画 记者 郭如琦 通讯员 陈振 摄

据合肥日报消息  12月初,合肥已进入初冬,在暖阳的照射和蓝天的映衬下,黄陂湖生态湿地内,芦苇随风摇曳,时而从远处传来几声鸣叫,时而大雁展翅飞出。静谧的湿地,因为诸多观鸟者、拍摄者和研究者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起来。

日前,省林业局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0年,全省湿地面积持续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7%,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法规制度体系有序运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2022年,合肥市全面建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同时新增了一张世界级名片——“国际湿地城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学校和市民越来越关注湿地、重视生态保护,一起守护合肥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

北方候鸟冬迁,黄陂湖湿地获选“驿站”

12月初,王原和徐蕾两位观鸟爱好者带着数位小朋友来到黄陂湖湿地观鸟。

“黄陂湖位于合肥市庐江县东南处,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再加上湖面平静、水生生物数量较多,成为了北方候鸟冬季迁徙的一个重要中途休憩地。去年,成百上千的小天鹅迁徙至黄陂湖栖息,因此此处被誉为‘天鹅湖’。”庐江县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沈震介绍。

近日,随着气温降低,不少北方地区的候鸟选择栖息在黄陂湖湿地。观鸟者向远处眺望,看到的那些密密麻麻的黑点都是鸭子,白色连成片的就是小天鹅,用望远镜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徐蕾的单筒望远镜中,记者看到了豆雁、灰雁、白骨顶、黑水鸡、小䴙䴘、凤头䴙䴘、红头潜鸭、罗纹鸭、斑嘴鸭、绿头鸭和大白鹭等。

由于鸭子的体型较小,成群结队在一起难以识别清晰,而体型较大,又是“白皮肤”的小天鹅则显得十分醒目。但是在洁白美丽的外表下,小天鹅其实是鸟群中有名的噪音制造者,就像家鹅一样吵闹,它鸣声清脆,而大天鹅叫声则像喇叭一样。

不仅如此,在湖中优雅漫步的小天鹅只是“照片”中的景象,大部分时候,它们会把头埋到水里,尾巴翘出水面不停地旋转,这是它们正在觅食的姿势。

“小天鹅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螺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有时还吃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和粮食。”王原向小朋友们介绍。

沿着黄陂湖沿岸,徐蕾和王原带着孩子们边走、边看、边介绍。很快便到了日落时刻,此时另一幅自然美景图正要呈现。

落日余晖下,成群的大雁形成“鸟浪”,似乎在呼唤着留宿黄陂湖小憩的同伴跟上队伍,随后一群大雁从湖中一跃而起,跟随队伍向远处飞去。此时的黄陂湖又恢复了平静,大家屏气凝神欣赏着大自然之美、动物之神奇,共同期待着它们来年归来!

湿地教育进校园,种下保护湿地的种子

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离不开环境教育。

据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教育又称湿地科普,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湿地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普及,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的介绍,旨在提升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及培养人们参与湿地保护的行为习惯。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2019年共同发起“SEE·自然”合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活动,通过摄影展览、科普讲座、自然教育小课堂、互动游戏等形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与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公园、商场等公众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仅在校园,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近80场巡展活动。

11月15日,“‘SEE·自然’合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活动,走进合肥高新区常青学校。在湿地保护志愿者的带领下,常青学子体验了室内探索课程和室外自然游戏课程。在探索和游戏中,了解湿地的定义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力所能及的湿地保护举措。

11月21日,巡展活动走进了合肥新站高新区康桥学校。这场活动让学生欣赏了湿地之美,思考人与江豚、人与湿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的行为,从而呼吁大家积极投身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11月24日,巡展活动走进了本次巡展的最后一站——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教室中,志愿者口中鸟儿的天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保护湿地的种子。

“湿地教育进校园,就是给同学们一把认识湿地、接触湿地的钥匙。相信此后会有更多的同学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大家庭中来。”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业团队深入湿地,遇见珍稀鸟类

除了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以外,合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持续增加,而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们”始终在用它们扇动的翅膀为合肥生态点赞。与此同时,合肥各大高校研究组也深入湿地内部,遇见更多惊喜。

今年7月,安徽大学水鸟与湿地生态学研究组多次观测并拍摄到了青头潜鸭的繁衍、栖息以及带领幼雏活动的“全家福”珍贵画面。

据了解,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狩猎等原因,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10月,记者跟随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虞磊等在庐江县黄陂湖进行鸟类调查监测。当天共监测到多种鸟类,这也意味着,合肥的冬候鸟“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合肥,其中,鸿雁和白琵鹭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此外,到达黄陂湖的冬候鸟还有赤颈鸭、罗纹鸭、绿翅鸭等,由此可以看出,已经抵达合肥的冬候鸟多以雁鸭类的水鸟为主。

合肥南望长江,北依淮河,怀抱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自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来,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

群鸟云集,合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了让更多市民走进鸟类世界,感受自然之美,相关部门在合肥南艳湖等公园中设置了共享望远镜,方便市民参与体验自然观察、野趣探索,共享大自然带来的视觉“盛宴”。

天气逐渐转凉,一大批冬候鸟还将陆续抵达合肥。期待各类珍稀候鸟欢聚合肥,再睹“湿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观场面。

·记者 庄文倩·

巢湖湿地的东方白鹳(资料图) 夏家振 摄

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巢湖(资料图) 夏家振 摄

12月1日,肥东县长临河镇玉带河湿地在晚霞映照下如诗如画 记者 郭如琦 通讯员 陈振 摄

据合肥日报消息  12月初,合肥已进入初冬,在暖阳的照射和蓝天的映衬下,黄陂湖生态湿地内,芦苇随风摇曳,时而从远处传来几声鸣叫,时而大雁展翅飞出。静谧的湿地,因为诸多观鸟者、拍摄者和研究者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起来。

日前,省林业局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0年,全省湿地面积持续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7%,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法规制度体系有序运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2022年,合肥市全面建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同时新增了一张世界级名片——“国际湿地城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学校和市民越来越关注湿地、重视生态保护,一起守护合肥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

北方候鸟冬迁,黄陂湖湿地获选“驿站”

12月初,王原和徐蕾两位观鸟爱好者带着数位小朋友来到黄陂湖湿地观鸟。

“黄陂湖位于合肥市庐江县东南处,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再加上湖面平静、水生生物数量较多,成为了北方候鸟冬季迁徙的一个重要中途休憩地。去年,成百上千的小天鹅迁徙至黄陂湖栖息,因此此处被誉为‘天鹅湖’。”庐江县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沈震介绍。

近日,随着气温降低,不少北方地区的候鸟选择栖息在黄陂湖湿地。观鸟者向远处眺望,看到的那些密密麻麻的黑点都是鸭子,白色连成片的就是小天鹅,用望远镜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徐蕾的单筒望远镜中,记者看到了豆雁、灰雁、白骨顶、黑水鸡、小䴙䴘、凤头䴙䴘、红头潜鸭、罗纹鸭、斑嘴鸭、绿头鸭和大白鹭等。

由于鸭子的体型较小,成群结队在一起难以识别清晰,而体型较大,又是“白皮肤”的小天鹅则显得十分醒目。但是在洁白美丽的外表下,小天鹅其实是鸟群中有名的噪音制造者,就像家鹅一样吵闹,它鸣声清脆,而大天鹅叫声则像喇叭一样。

不仅如此,在湖中优雅漫步的小天鹅只是“照片”中的景象,大部分时候,它们会把头埋到水里,尾巴翘出水面不停地旋转,这是它们正在觅食的姿势。

“小天鹅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螺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有时还吃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和粮食。”王原向小朋友们介绍。

沿着黄陂湖沿岸,徐蕾和王原带着孩子们边走、边看、边介绍。很快便到了日落时刻,此时另一幅自然美景图正要呈现。

落日余晖下,成群的大雁形成“鸟浪”,似乎在呼唤着留宿黄陂湖小憩的同伴跟上队伍,随后一群大雁从湖中一跃而起,跟随队伍向远处飞去。此时的黄陂湖又恢复了平静,大家屏气凝神欣赏着大自然之美、动物之神奇,共同期待着它们来年归来!

湿地教育进校园,种下保护湿地的种子

生态保护的可持续,离不开环境教育。

据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教育又称湿地科普,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湿地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普及,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的介绍,旨在提升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及培养人们参与湿地保护的行为习惯。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阿拉善SEE江淮项目中心,2019年共同发起“SEE·自然”合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活动,通过摄影展览、科普讲座、自然教育小课堂、互动游戏等形式,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与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公园、商场等公众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仅在校园,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近80场巡展活动。

11月15日,“‘SEE·自然’合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活动,走进合肥高新区常青学校。在湿地保护志愿者的带领下,常青学子体验了室内探索课程和室外自然游戏课程。在探索和游戏中,了解湿地的定义和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力所能及的湿地保护举措。

11月21日,巡展活动走进了合肥新站高新区康桥学校。这场活动让学生欣赏了湿地之美,思考人与江豚、人与湿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的行为,从而呼吁大家积极投身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11月24日,巡展活动走进了本次巡展的最后一站——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教室中,志愿者口中鸟儿的天堂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保护湿地的种子。

“湿地教育进校园,就是给同学们一把认识湿地、接触湿地的钥匙。相信此后会有更多的同学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的大家庭中来。”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业团队深入湿地,遇见珍稀鸟类

除了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以外,合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持续增加,而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们”始终在用它们扇动的翅膀为合肥生态点赞。与此同时,合肥各大高校研究组也深入湿地内部,遇见更多惊喜。

今年7月,安徽大学水鸟与湿地生态学研究组多次观测并拍摄到了青头潜鸭的繁衍、栖息以及带领幼雏活动的“全家福”珍贵画面。

据了解,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由于栖息地丧失、过度狩猎等原因,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10月,记者跟随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虞磊等在庐江县黄陂湖进行鸟类调查监测。当天共监测到多种鸟类,这也意味着,合肥的冬候鸟“先头部队”已陆续抵达合肥,其中,鸿雁和白琵鹭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此外,到达黄陂湖的冬候鸟还有赤颈鸭、罗纹鸭、绿翅鸭等,由此可以看出,已经抵达合肥的冬候鸟多以雁鸭类的水鸟为主。

合肥南望长江,北依淮河,怀抱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自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来,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

群鸟云集,合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了让更多市民走进鸟类世界,感受自然之美,相关部门在合肥南艳湖等公园中设置了共享望远镜,方便市民参与体验自然观察、野趣探索,共享大自然带来的视觉“盛宴”。

天气逐渐转凉,一大批冬候鸟还将陆续抵达合肥。期待各类珍稀候鸟欢聚合肥,再睹“湿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观场面。

·记者 庄文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