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镇早茶一条街 巢湖文旅 供图
刘铭传故居 肥西文旅 供图
三河古镇 肥西文旅 供图
逍遥津公园张辽像 合肥文旅 供图
李克农故居 巢湖文旅 供图
张治中故居 巢湖文旅 供图
据合肥晚报报道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而古镇、古村、故居、古迹和历史名人,则使这座城市因为有了千百年历史的延续,丰厚的文化积淀得以传承。
古镇古村 庐州韵味
从2015年以来,安徽省已评选出九批省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合肥,古老的大地上就散布着19个省级千年古镇和8个省级千年古村落。八斗镇、散兵镇、古城镇、长临河镇、撮镇镇、元疃镇、夏阁镇、汤池镇、庄墓镇、下塘镇、梁园镇、店埠镇、三河镇、矾山镇、罗河镇、柘皋镇、烔炀镇、金牛镇、吴山镇,以及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长丰县陶楼乡古城村、长丰县义井乡车王集村、肥西县三河镇二龙街、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肥东县石塘镇龙城、长丰县下塘镇蝴蝶像村、长丰县义井乡蔡岗村等庐州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众所周知,入选千年“老字号”,必须达到一些特定的“门槛”,并需通过一套完善的考量标准。如千年古镇认定条件为集镇或中心聚落形成至今达1000年以上,且今为建制镇;专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达1000年以上,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高;地名实体文化内涵较丰富,独具特色;古建筑保存较好,传统风貌尚存,名称内涵丰富;历史上为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重地。千年古村落认定条件为村落形成至今达1000年以上;地名沿用至今达1000年以上,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高;传统聚落形态和典型建筑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合肥还有5个响当当的“国字号”传统村落,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巢湖市柘皋镇北闸老街、巢湖市烔炀镇烔炀老街、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庐江县龙桥镇黄屯老街都已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淳朴的民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村落古建筑风貌、民风民俗得以完整保留。
这些地名文化遗产,根植于历史源流和社会生活变迁之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成为地方文化发展演变的见证。如今,更成为大家向往的旅游打卡地。穿梭于一个个千年古镇、古村落之中,感受不一样的庐州风情,已成为很多市民和游客钟情的度假休闲方式。
名人故居 精神魅力
如果说名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名人故居则是折射名人文化和铸造名人成就的载体,是城市的物化记忆和档案。作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名人故居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名士荟萃,名人文化是其重要的文旅“金名片”。名人故居是指那些与历史上重要人物生活和事迹密切相关的建筑遗产,这些建筑物因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曾经有多少历代名人在这里居住过,恐怕已经数不清了,但合肥在历史沧桑中积累下来的文化气息,名人故居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通过这些名人故居,后人更能够读懂读好城市的历史,也更能明白一座城市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李克农、张治中、刘铭传等故居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李克农是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和组织者,被誉为“传奇将军”。李克农故居位于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整个故居园区总占地面积1521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现有故居文物本体、李克农将军生平事迹展览馆、李克农将军雕像、李克农廉政文化长廊四个展览区域。
李克农故居本体位于院内北侧,建筑面积187平方米,是一座普通的江淮地区农家四合院,小屋瓦面、二进二厢、前后八间,具有晚清时期建筑风格。二进及左右厢房为生活场景复原陈列展厅,均按照原来将军家庭生活场景样式设置,东房为主卧室,西房为次卧室。院内南侧为李克农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建于1999年。展馆利用图文并茂及多媒体方式,展现了李克农将军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被誉为“和平将军”的张治中故居位于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瞳村,始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平方米,现包括张治中故居、张治中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故居内展有张治中将军生前使用的实物10余件和生平事迹图片资料200余幅,详细介绍了张治中将军为推进国共合作、维护国家统一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为新中国建设所作出的丰功伟绩。
淮军故里、人文荟萃的肥西铭传乡,是清末淮军将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故乡,刘铭传故居和刘铭传纪念馆便坐落于此。
刘铭传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岗峦起伏、草木茂盛的大潜山下,为连绵成片的清代古建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为刘铭传返乡后回家兴建,故居四周清雅静穆,风景秀丽,被世人称为“淮军故里圩堡群”,每年吸引数十万学子前来研学旅游。
故居内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高大挺拔,为合肥地区广玉兰第一树。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合肥淮军著名将领宅内多有此树,成为一段时期合肥地区名门望族的身份象征。
在刘铭传故居,被人津津乐道的除了神奇的圩堡建筑,更少不了在西北角大堰中间远离尘嚣的“读书岛”。读书岛为人工堆积的岛,刘铭传延请名师为子孙授业施教,因而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处庭院,因了读书的声音而具隽永之味。
如今,来到故居,倚墙凭水眺望“读书岛”,丛树中学堂婆娑旧影,犹有书声余味。“读书岛”仿若刘家弃武习文的家规,为后世子孙铺就了“学而优则仕”的文脉。
历史古迹 文化底蕴
合肥除了丰富的古镇、古村、名人故居等优质文旅资源,还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逍遥津、操兵巷、饮马池等,从名字上就能窥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说到逍遥津,它是合肥市第一座人民公园,如今也是合肥著名的地标,但其历史却可追溯到东汉。对于“逍遥津”这个历史古迹,合肥人更耳熟能详的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逍遥津公园所在地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态势。其时合肥隶属魏国,是江淮咽喉、军事重地。公元215年,吴王孙权趁曹操西征之际,亲率十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合肥。而此时城内仅有张辽、李典等率约800人驻守,面对强敌压境的局面,张辽临危不惧,在今天逍遥津公园附近,率领众将士杀出重围,大败吴军。此役化解了合肥之围,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张辽威震逍遥津,在历史上影响可谓不小。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赋诗云:“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唐代诗人吴资也有“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的佳句。
到了明朝,官僚窦子偁将逍遥津占为私有,改名“窦家池”;清朝康熙年间,逍遥津被王姓翰林所据,易名“斗鸭池”;光绪年间,易主为龚照瑗、龚心钊私家花园。因龚心钊号豆隐,逍遥津遂改名“豆叶池”。
1949年6月,当时的皖北行署决定在龚家花园基础上筹建逍遥津公园,1953年,合肥市第一座人民公园——逍遥津公园正式建成。
如今的逍遥津公园,承载着几代合肥人的记忆。经过数次提升改造,已成为一个开放式、呈现庐州三国历史文化的江南园林公园。走在园里,徽派建筑与景色浑然一体,仿若置身文人的水墨画中,自带一番风情。后期修建的三国历史文化馆,清幽寂静,门前立着的青铜四马战车,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历史。还有布局精巧的藏幽园,园内不乏名贵灌木,建筑和植物相互衬托,形成园中之园。逍遥湖边,还仿造了一艘三国吴军战船;曾是清朝文化名流雅聚场所的蘧庄,还打造了一方古色古香的露天戏园——“蘧庄听音”,成为市民休闲听戏的绝佳场所。
合肥被称为“三国故里”,那么与三国有关的地点就不会少,在老城区漫步,可能不经意间,你就会踏入一条历经千年的小巷。位于阜阳路和宿州路之间东西长约200多米的操兵巷就是这样一个去处。据说当时曹操占据合肥,其部属与东吴孙权进行了多次战役,操兵巷就是因为曹操曾在此操练兵马而得名。
从前的操兵巷西接荣事达大道,东至四湾巷,东西长200多米。时光流转,荣事达大道如今已改名为阜阳路,操兵巷也向东延伸通往宿州路,巷子口竖立的路牌上显示,今日的操兵巷长为“320”米。
走进操兵巷,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历史典故,路边种了直挺挺的水杉树,清风一过满树枝叶便摇曳起来,沙沙作响,尤其适合艳阳天打卡拍照。
饮马池,在庐江县柯坦镇境内,“世传曹操屯兵拒吴尝饮马于此”。当年曹操在王跸山上屯兵养马,县志载:“魏武驻跸于此地,后人立庙曰曹王。”县志还记载有《饮马池》诗:“魏武拒吴意志坚,跸山饮马大河边。前人留下曹王庙,今忆三国话古贤。”据当地老人说,山中地皆曹军所屯垦。
包公文化 代代传承
作为“包公故里”,包公文化旅游始终是合肥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合肥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包公园,还有今年3月正式开园的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包公文化在合肥这座美丽的古城传承已有千载,如今已成为合肥文化旅游赫赫有名的金字招牌。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园占地34.5公顷,坐拥包河水系,有着以莲花为主题的独特夏景,以及“无丝藕”“铁面鱼”的精彩典故。园内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
一走进园林,外界的喧嚣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园内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水榭拱桥……隐隐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一花一草、一砖一石,皆是画意。
每逢节假日,这里还举办“包公文化节”“青莲文化节”等各种丰富的节庆活动,游览之余,可尽情感受包公文化的魅力。
除包公园外,在包拯的出生地肥东县包公镇,今年也建起了一座盛大的包公故里文化园。该园总占地面积5.01公顷,主要包括孝肃阁、包公故居、包公书院、包氏宗历史、花园井、廉苑、包林以及入口牌坊、景观绿化等。文化园集历史、生态、文化为一体,以仿宋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尊重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文化,与包公历史文化呼应。
园区重点突出“廉政文化”主体价值,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遗存,深度挖掘和提升包公“孝、廉、智、正、忠”等优秀品质。该园致力于建设成国家级廉政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文旅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样板点,让“世界包公,故里肥东”这块文化品牌更亮更强。
包公文化,千年流传、熠熠生辉,是中华文明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零距离”接触到包公文化的魅力,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包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包公故里的合肥,包公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秦鸣 通讯员 盛利者 何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