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合肥的老城闹市区内有两处古迹,跨越800年,相隔两公里,日夜守望,熠熠生辉,静静等待每一位游客的到来,以期自己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这两处古迹,就是包公园和李鸿章故居。
包公园
包拯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世人尊称为“包公”,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卒于1062年,谥号“孝肃”。
包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合肥市环城公园东南段,占地34.5公顷,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全园以“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来组织游线,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康明、不畏权贵、执法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格魅力。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包公园的吸引力,使人们在轻松赏玩中获得难以忘怀的精神收益。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顷,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1062年包公病逝于河南开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包公一生为官多年,累官至枢密副使,逝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官居二品。因此,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巷松翠柏、肃穆幽静。
包公祠位于包公幼年读书的香花墩上,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是国内外包公祠、庙的祖庭。现存祠堂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捐银修复,1961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以详实的史料和包氏家谱陈列等主要内容,向游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脉络等。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
浮庄位于包河之中,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且岛上建筑类似古代村庄,故而得名。迎门可见一座铜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先生立像。岛内建筑依水就势而成,是合肥市保存最为完整的徽派园林建筑群。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而建,它是以高水准的壁画铺陈和雕刻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戏曲包公的主题,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为一体的大型仿宋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为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的塔式阁楼,高屋建瓴,宋风巍然,从阁顶可俯瞰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
目前,围绕包公园的品质提升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庐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元新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作为接下来的一个重大项目,预计未来3到5年,将会以包公文化为主体和核心区,把包公园周围约3平方公里打造成文旅集聚区,目前整体的规划已经完成,届时,将会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号少荃,今安徽合肥人。24岁中进士,1862年,以江淮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编练淮军,并以此形成庞大的淮系军政集团。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因功先后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等。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影响清廷军政外交各方面的关键人物。19世纪60年代起主办洋务,修铁路、通电报、创办近代企业,建立北洋海军,培养新式人才等。对外推行以“和戎” 为主的外交政策,代表清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京师,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过渡的时代,其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让他既忠于传统,又颇具变革精神。因而无论生前死后都颇具争议,人们对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李鸿章概括其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作为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地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清王朝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李鸿章曾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作 “破屋”,将自己比作“樣糊匠”。
目前,李鸿章故居内仍保留着福寿堂和走马楼等,另设有晚清重臣李鸿章展、李鸿章墨宝展、李鸿章与招商局展、淮军与近代国防展等展厅。
未曾到过合肥的人可能不知道,李鸿章故居的正门外就是合肥市最热闹的商业街之一——淮河路步行街,游览完李鸿章故居,吹着晚风在步行街上走一走,感受一下热闹的商业气息,在一日之内同时体验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社会的先进性,也别有一番滋味。
而李鸿章故居的后门则正对着撮造山巷。狭窄的巷子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相传曹操命令部将刘馥镇守合肥,挖塘修建工事,用簸箕撮土堆到今天的淮河路附近,渐渐隆起了一座小土山。于是,此地便取名“撮造山”。
“几年前,庐阳区持续推进老城保护更新,参考其他省市街区案例,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彰显街区文化底蕴,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提升撮造山巷等老街老巷。”庐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时明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改造后的撮造山巷,巷道路面重新铺设,两侧建筑粉刷一新,店铺招牌风格接近统一。更重要的是,街巷景观融入大量三国文化元素,让老合肥人找回历史记忆、新合肥人了解城市底蕴。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