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共绘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画卷

2023-08-18 10:38   池州市人民政府网

据池州日报报道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夏秋之交,行走在池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农家小院洁净宜人,一排排大棚果香醉人,一股股新风温馨感人,一张张笑脸质朴动人……共同展开一幅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新时代和美乡村诗意画卷。

近年来,池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池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改造后的青阳县陵阳镇沙埂村。记者 李建军 摄

一村一景:山水池州“美起来”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8月5日,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罗城民歌非遗传承人姜梦玉正带着村民学唱经典名曲,悠扬的歌声回荡山间。

“我们家乡现在和歌里唱的一模一样咧。”在姜梦玉的眼里,民歌中描绘的图景已然照进现实。

走在干净的步道上,两旁的树荫将暑气隔绝大半。欣赏花海、品尝瓜果,“向往的生活”皆融于此。当地依托自然条件,突出乡村特色,引入文旅田园综合体,乡村面貌悄然升级。

“走!去九华山下听民谣、看美景。”8月12日傍晚,市民施香园和家人驱车来到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每周六晚上,这里的“花花乡村音乐会”准时“上线”,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时尚潮流与山水美景的碰撞中,千年古村绽放新彩。

当前,九华山风景区加速推进二圣村、老田村、柯村村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及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由点及面向全域发力,着力打造流光溢彩美丽风景带、勾勒美丽风景线。

在青阳县,古镇陵阳美名传千年,但离集镇不远的沙埂村却一度“黯淡无光”。“那些年,村庄建设无序,环境杂乱不堪,能出去的人都出去了。”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占国胜说。

2019年,陵阳镇实施古镇古村落改建工程,沙埂村被纳入其中,对村庄整体统一设计、精心打造,徽风皖韵呼之欲出,短短几年便成为了“村里人安居、城里人羡慕”的新农村。

“以前老房子居住条件很差,现在的小楼宽敞明亮,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陈小琴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喜笑颜开,她还利用家里空余的房间办起了民宿,一年收入达到7万元。

池州村落的“华丽蝶变”,已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穿行其间,处处有绿、步步皆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达到61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2%。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均获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今年上半年,池州市39个村被认定为2023年度第一批省级美丽宜居村庄。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导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近年来,池州市扎实推进改水改厕、村道黑化、村庄综合治理,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留乡村风貌,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起来” 

时值八月,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产业园内,村民们忙着加工新鲜的莲子;直播间里,电商主播线上“吆喝”,将村里的特产推向城里人的“餐桌”。

2018年,漕东村引入安徽亿香园农业开发公司,以村企共建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莲子、经果等特色主导产业近800亩,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证明,村企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现在的漕东基本实现‘村级集体有效益、村民个体有收益、帮扶企业有受益’目标。”该村党总支书记陈永新说。2022年,漕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企业年产值近400万元,每年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培养的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也已经突破20人。”

池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天然宝地。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等一批知名特产品味俱佳。

青阳县杨田镇五梅村立足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九华黄精产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杨田镇顺势打造乡村振兴创业园,带动当地企业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增收”。

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依托秋浦特种水产开发公司产业优势,发展起了鳜鱼养殖,100多户农户尝到甜头,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石台县有着“中国生态硒都”之美誉,仙寓镇大山村是该县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地因势利导开发富硒产品和发展富硒康养业等主导产业,推动“产品”变“商品”,让群众致富“金饭碗”端得更稳。“305户村民中开办民宿、农家乐的接近一半,日接待量达3000人次,户均年收入达3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王自建说。

立足绿色、有机、富硒优势,池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抓龙头、抓基地、抓深加工,着力打响中国鳜鱼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九华黄精)优势区等“农字号”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预计到今年年底,池州市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四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将分别达到25亿元、10亿元、50亿元、6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家。

今年上半年,池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6%,居全省第一。集体经济强村94个,占比15.59%,今年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7个。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一村一韵:和美乡村“活起来”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以茶闻名,近年来又以红色文化“出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红+绿”发展模式。

2021年,霄坑村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正式揭牌,迅速引起了人们关注。曾经,黄西工委机关在此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天,这里作为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激励后人接续奋斗。

“我们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大力发展茶叶经济,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表率。”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

夏日里的霄坑村,远山如黛、清涧似玉、茶田错落、风景旖旎。在生态美景的基础上,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又为霄坑村注入了“红色基因”。现在,霄坑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了2万人。

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白石岭”,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美术及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在峰峦叠翠的环抱中,古树、古桥、传统民居散落其中,跨越千百年。

石台县在对白石岭古村修整修复过程中,融入艺术元素,“入眼即景、下笔成画”,聚力打造“写生村”,走出了一条发展艺术写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池州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长江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好保护利用传承,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片区,启动池州傩戏文化省级生态保护区创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打响“山水池州·灵秀九华”旅游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特色旅游名镇7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7个、省级特色美食村4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19个。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973.86万人次,同比增长44.06%。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以东至县为例,该县建立“百姓说事”平台,创新打造“红星工作法”等品牌,传承弘扬周氏家风文化,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创建了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触手可及”。

从一域观全局。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相融合,不断厚植乡村内涵,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强大正能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眼未来,池州市将聚焦“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以绿为笔齐心绘就“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乡村新画卷,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更多路径,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据池州日报报道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夏秋之交,行走在池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农家小院洁净宜人,一排排大棚果香醉人,一股股新风温馨感人,一张张笑脸质朴动人……共同展开一幅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新时代和美乡村诗意画卷。

近年来,池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目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池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改造后的青阳县陵阳镇沙埂村。记者 李建军 摄

一村一景:山水池州“美起来”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8月5日,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罗城民歌非遗传承人姜梦玉正带着村民学唱经典名曲,悠扬的歌声回荡山间。

“我们家乡现在和歌里唱的一模一样咧。”在姜梦玉的眼里,民歌中描绘的图景已然照进现实。

走在干净的步道上,两旁的树荫将暑气隔绝大半。欣赏花海、品尝瓜果,“向往的生活”皆融于此。当地依托自然条件,突出乡村特色,引入文旅田园综合体,乡村面貌悄然升级。

“走!去九华山下听民谣、看美景。”8月12日傍晚,市民施香园和家人驱车来到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每周六晚上,这里的“花花乡村音乐会”准时“上线”,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时尚潮流与山水美景的碰撞中,千年古村绽放新彩。

当前,九华山风景区加速推进二圣村、老田村、柯村村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及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由点及面向全域发力,着力打造流光溢彩美丽风景带、勾勒美丽风景线。

在青阳县,古镇陵阳美名传千年,但离集镇不远的沙埂村却一度“黯淡无光”。“那些年,村庄建设无序,环境杂乱不堪,能出去的人都出去了。”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占国胜说。

2019年,陵阳镇实施古镇古村落改建工程,沙埂村被纳入其中,对村庄整体统一设计、精心打造,徽风皖韵呼之欲出,短短几年便成为了“村里人安居、城里人羡慕”的新农村。

“以前老房子居住条件很差,现在的小楼宽敞明亮,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陈小琴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喜笑颜开,她还利用家里空余的房间办起了民宿,一年收入达到7万元。

池州村落的“华丽蝶变”,已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穿行其间,处处有绿、步步皆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达到61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2%。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均获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今年上半年,池州市39个村被认定为2023年度第一批省级美丽宜居村庄。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导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表示,近年来,池州市扎实推进改水改厕、村道黑化、村庄综合治理,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留乡村风貌,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起来” 

时值八月,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产业园内,村民们忙着加工新鲜的莲子;直播间里,电商主播线上“吆喝”,将村里的特产推向城里人的“餐桌”。

2018年,漕东村引入安徽亿香园农业开发公司,以村企共建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莲子、经果等特色主导产业近800亩,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证明,村企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现在的漕东基本实现‘村级集体有效益、村民个体有收益、帮扶企业有受益’目标。”该村党总支书记陈永新说。2022年,漕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企业年产值近400万元,每年带动200余人稳定就业。“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培养的致富能手和产业带头人也已经突破20人。”

池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天然宝地。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等一批知名特产品味俱佳。

青阳县杨田镇五梅村立足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九华黄精产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杨田镇顺势打造乡村振兴创业园,带动当地企业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增收”。

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依托秋浦特种水产开发公司产业优势,发展起了鳜鱼养殖,100多户农户尝到甜头,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石台县有着“中国生态硒都”之美誉,仙寓镇大山村是该县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地因势利导开发富硒产品和发展富硒康养业等主导产业,推动“产品”变“商品”,让群众致富“金饭碗”端得更稳。“305户村民中开办民宿、农家乐的接近一半,日接待量达3000人次,户均年收入达3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王自建说。

立足绿色、有机、富硒优势,池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抓龙头、抓基地、抓深加工,着力打响中国鳜鱼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九华黄精)优势区等“农字号”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预计到今年年底,池州市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四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将分别达到25亿元、10亿元、50亿元、60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家。

今年上半年,池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6%,居全省第一。集体经济强村94个,占比15.59%,今年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7个。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一村一韵:和美乡村“活起来”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以茶闻名,近年来又以红色文化“出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红+绿”发展模式。

2021年,霄坑村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正式揭牌,迅速引起了人们关注。曾经,黄西工委机关在此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天,这里作为池州保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激励后人接续奋斗。

“我们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大力发展茶叶经济,努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表率。”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

夏日里的霄坑村,远山如黛、清涧似玉、茶田错落、风景旖旎。在生态美景的基础上,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又为霄坑村注入了“红色基因”。现在,霄坑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了2万人。

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白石岭”,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美术及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在峰峦叠翠的环抱中,古树、古桥、传统民居散落其中,跨越千百年。

石台县在对白石岭古村修整修复过程中,融入艺术元素,“入眼即景、下笔成画”,聚力打造“写生村”,走出了一条发展艺术写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池州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长江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好保护利用传承,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片区,启动池州傩戏文化省级生态保护区创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打响“山水池州·灵秀九华”旅游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特色旅游名镇7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7个、省级特色美食村4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19个。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973.86万人次,同比增长44.06%。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以东至县为例,该县建立“百姓说事”平台,创新打造“红星工作法”等品牌,传承弘扬周氏家风文化,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创建了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触手可及”。

从一域观全局。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相融合,不断厚植乡村内涵,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强大正能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眼未来,池州市将聚焦“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以绿为笔齐心绘就“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乡村新画卷,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更多路径,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