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淮南:“向心城市”,城市更新的高阶范本

2023-07-24 10:39   淮南日报

提升改造后的淮南高新区邻里中心菜市场

改造一新的田家庵区公园街道东苑社区东苑西区

让市民畅享休闲生活的龙湖公园

位于朝阳东路的淮南首家智能充换站

集城市休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民公园下沉广场1952街区

位于洞山公园西侧的智能立体车库日前投入使用

位于淮南高新区的淮南奥林匹克中心

位于田家庵区广场北路的一处“口袋公园”

原市政府大院变身美丽的洞山公园

淮南高新区E水系带状公园鸟瞰

据淮南日报消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在2021年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以《向心城市与高品质生活》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告诉大家:“活力、宜居、和谐,是城市的‘向心力’,是城市的‘高品质生活’,这些恰恰是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而向心城市的‘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应该是城市的‘人心’。”可见,民为城之本,是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城市建设早、旧城区多且基础设施弱,城市更新是重焕城市生机与活力的一剂良方,也是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2021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承载力”。

近两年,淮南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为抓手,推动城市建设由“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品质雕琢“老”与“新”,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让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建设让人“心之所向”的人民城市

——锚定“向心城市”,突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品质,增强城市“向心力”。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要素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归属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核心,建设“向心城市”,让人“心之所向”,成为淮南城市更新的目标导向。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系统思维、战略眼光、长远规划,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升级。制定了《淮南市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目标,系统化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新城建提升、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10项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让城市有生命、有文化、有传承、有品质,增强城市“向心力”,让人“心之所向”。


推进有机更新,建设有文化、有底蕴、有活力的品质城市

——增强系统观念,完善城市“硬件”,优化城市“软件”,传承历史文脉,增强城市“吸引力”。

城市更新意味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全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让城市骨架强壮、充满活力,实现“老城区有底蕴、新城区有品位”目标。

●畅通城市“血脉”,推进“便民停车”

城市路网是城市“血脉”,路网畅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淮南市着力打通各类“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中兴路下穿项目,开工建设学院路下穿、和风西路,启动国庆西路机非分离改造,城区路网结构持续优化。同时,扎实推进淮南淮河大桥、舜耕山东支一路、楚都大道、十涧湖东路等“过河、过铁、过山”通路前期工作,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淮舜路综合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过去线杆密布、违建占道、人车混行的脏乱差形象,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泾渭分明,开创了我市退路改造、杆线迁移的风气之先,道路承载力和交通安全系数显著提升。

以前,王女士前往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都会提前考虑去附近哪儿停车。最近,她发现附近道路新施划了机动车泊位,停车变得很方便。

聚焦“停车难”民生问题,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便民停车”行动,通过新建配建停车设施、盘活共享停车资源等途径,完成人民医院临时停车场、龙湖公园西南侧停车场等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全市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0726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3382个。加大老旧小区周边停车错时供给,路内夜间临时免费泊位增加1150个,第一批18处576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工作日夜间和周末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印发《关于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的通知》,围绕充电设施缺口短板,加快启动E水系公园、政务中心、龙湖公园、新老体育场充电桩建设,着力增加停车设施有效供给,让市民停车更方便、更文明。

●提升文旅功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炎炎夏日,每逢周末或夜晚,淮南人民公园下沉广场1952文旅街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息。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能欣赏精彩文艺演出、品尝特色美食、选购心仪的“淮南礼物”,还可以看非遗展示、购非遗好物、享传统文化,触摸城市文化印记,打造了淮南文旅消费新场景。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提升城市文旅功能,闲置的人民公园下沉广场被修缮一新,变身1952文旅街区,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2022年9月29日,占地43亩、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用,主要由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多个文化场馆组成,成为集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展览、少儿学习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馆,田家庵区童话乐园、花鸟虫鱼市场建成使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7月1日,代表淮南城市形象的“地标工程”——淮南奥体中心正式开园。通过引进第三方运营服务商橙狮体育(淮南)有限公司,对场馆进行改造升级、扩充运动场地,大大提高了我市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对提高全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起到带动作用,能有效促进体育竞技、会展演艺等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淮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传承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形”,那么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神”。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更新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以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核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成了全市已公布的88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开展保护图则编制工作;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名录,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等,并积极开展潜在历史地段普查工作,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关注民之所需,建设有温度、有质感的幸福城市

——坚守为民初心,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增强城市“凝聚力”。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人民城市必定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我市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求,抓好住房保障、“菜篮子”工程等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丰富多彩。

●加强住房保障,托起群众“安居梦”

城中村是城市的“里子”。田家庵区姚家湾片区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突出,姚素英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几十年。

随着姚家湾地块征迁工作的展开,姚素英老人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彻底告别了年久失修、阴暗潮湿的老房子。“我家能够住上新房子,要真心感谢党和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姚素英老人欣慰地说。

“安居”是“乐业”之本。我市坚持住有宜居,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全市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姚家湾等群众期盼多年的棚户区改造跑出“加速度”,北赵店、天一袜厂等项目经改造后,商楼林立、九衢三市,充满着城镇现代化建设元素,完成了由“低矮破旧”向“高大崭新”的华丽转身。推动老旧小区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近年来共改造完成274个小区,惠及居民50888户,今年计划改造的8个片区29个小区已全部开工建设,惠及居民6872户。2023年省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23户,目前已全部开工,完工148户。

●提升菜市场,“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家住田家庵区华声苑小区的王阿姨喜爱做饭,经常挎着菜篮到附近的朝阳菜市场转转。在她看来,菜市场里的“烟火气”,藏着说不尽的生活韵味。“原先家门口的骑路菜市场自搬进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室内后,感到逛菜市就像逛超市一样开心,心里升起满满的幸福感。”王阿姨说。

朝阳菜市场位于市中心,但长期以来是个骑路菜市场。2022年,田家庵区决心取缔,投入近800万元对市场内外进行一期改造,按照标准化市场进行建设管理,取消了户外经营,打开了消防通道,室内新增摊位90多户,于2022年6月正式恢复营业。日前,朝阳菜市场再度升级,地下菜市场正式开业,受到商户和周边百姓的交口称赞。

小菜场,大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明确整治提升59个城乡菜市场的任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55个菜市整治提升任务,其中城区菜市15个、乡镇菜市40个,基本达到了“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的文明菜市场要求,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会呼吸”的生态宜居城市

——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建园增绿、发展绿色建筑、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公园中,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细微的植物香气,放下繁忙、远离喧嚣,在家门口的城市公园就能享受惬意的时光。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旅游胜地”。淮南人民公园位于高新区和风大街与瓦埠湖路交汇处东南侧,是淮南市最大的公共开放绿地,2021年我市全面提升人民公园景观面貌,开发文化体育功能,以设置便民健身设施、新建林荫运动场、打造特色夜间休闲文化照明区等为切入点进行景观大提升、大改造,建成后公园内群芳争艳,可以尽览湖光山色,更有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无论是早间晨练,还是夜晚饭后散步,在这座公园里都能看到年轻人挥洒汗水健身的场景,都能听见家长与孩子纵享美好时光的欢笑声。

一座城里,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今年以来,我市推动园林绿化提标扩面,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系统。街头游园装下百姓“小幸福”,2022年以来,全市完成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建成广场路游园等18个口袋公园,新增城市绿道42.4公里,全市城市绿化风貌进一步提升。推窗见绿、抬头赏景、出门赏园、起步闻香,正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淮南市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绿色建筑开工比例100%,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开工比例35.28%,全力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让城市成为绿色低碳“丛林”。

治理生活污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淮南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全市完成建成区市政排水管网排查871.11公里,完成污水管网整治二期工程,累计改造管网10公里。推进建成区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公用建筑内部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河道日常管护,建成区7条水系河道水体水质保持稳定。同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管理,按照“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转体系,配备完善收运处置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强化底线思维,建设更加健康、安全的韧性城市

——坚持生命至上,开展隐患治理,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生命力”。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城市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凭借自身能力预防及减缓各种压力和冲击,并且迅速从中恢复的城市类型。

“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是许多城市的通病。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

适逢夏日强降雨,城区易发生内涝。今年以来,淮南市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学院路雨洪分流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从森都到龙湖泵站新建1.4公里雨洪排水箱涵,分流老龙王沟中上游12.5平方公里汇水,缓解了东苑小区、政法小区、淮河新城等居住小区积涝风险。实施曹咀涵扩孔改造主体工程,新增调蓄水面12.89万平方米,让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同时,先行实施了西湖春天南门、山南印象支路等易涝点整治,将雨水主管道更换1.2米至2米的管径。民惠街等8处积涝点即将进行改造。

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燃”。近年来,淮南市改造老旧燃气管网253公里,户内安防设施7.3万户,完成2.1万户安装报警器、切断阀等装置设施更新;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全覆盖,以前端建设物联感知网、管网管线CMI平台为基础,构建“感、传、知、用”的安全预警网,实现全市843.43公里燃气管线安全监测全覆盖,不断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一张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打击破坏燃气设施和偷盗燃气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严惩一批非法违法行为,营造正常的燃气生产经营秩序。

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完成经营性自建房排查33486栋,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楼栋,已全部采取整治措施。

淮水滔滔不竭,淮南生生不息。坚持以人为核心,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在有机更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山水之城正稳步走来,铺展开一幅“城市向新、生活向美”的新画卷。

记者 朱庆磊/文 倪 军/图

提升改造后的淮南高新区邻里中心菜市场

改造一新的田家庵区公园街道东苑社区东苑西区

让市民畅享休闲生活的龙湖公园

位于朝阳东路的淮南首家智能充换站

集城市休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民公园下沉广场1952街区

位于洞山公园西侧的智能立体车库日前投入使用

位于淮南高新区的淮南奥林匹克中心

位于田家庵区广场北路的一处“口袋公园”

原市政府大院变身美丽的洞山公园

淮南高新区E水系带状公园鸟瞰

据淮南日报消息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在2021年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以《向心城市与高品质生活》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告诉大家:“活力、宜居、和谐,是城市的‘向心力’,是城市的‘高品质生活’,这些恰恰是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而向心城市的‘心’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更应该是城市的‘人心’。”可见,民为城之本,是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淮南,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城市建设早、旧城区多且基础设施弱,城市更新是重焕城市生机与活力的一剂良方,也是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2021年9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增强城市承载力”。

近两年,淮南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为抓手,推动城市建设由“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品质雕琢“老”与“新”,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让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坚持以人为核心,建设让人“心之所向”的人民城市

——锚定“向心城市”,突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品质,增强城市“向心力”。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要素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归属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核心,建设“向心城市”,让人“心之所向”,成为淮南城市更新的目标导向。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系统思维、战略眼光、长远规划,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面升级。制定了《淮南市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目标,系统化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新城建提升、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10项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让城市有生命、有文化、有传承、有品质,增强城市“向心力”,让人“心之所向”。


推进有机更新,建设有文化、有底蕴、有活力的品质城市

——增强系统观念,完善城市“硬件”,优化城市“软件”,传承历史文脉,增强城市“吸引力”。

城市更新意味着要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新布局,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全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让城市骨架强壮、充满活力,实现“老城区有底蕴、新城区有品位”目标。

●畅通城市“血脉”,推进“便民停车”

城市路网是城市“血脉”,路网畅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淮南市着力打通各类“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加快推进中兴路下穿项目,开工建设学院路下穿、和风西路,启动国庆西路机非分离改造,城区路网结构持续优化。同时,扎实推进淮南淮河大桥、舜耕山东支一路、楚都大道、十涧湖东路等“过河、过铁、过山”通路前期工作,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淮舜路综合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过去线杆密布、违建占道、人车混行的脏乱差形象,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泾渭分明,开创了我市退路改造、杆线迁移的风气之先,道路承载力和交通安全系数显著提升。

以前,王女士前往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都会提前考虑去附近哪儿停车。最近,她发现附近道路新施划了机动车泊位,停车变得很方便。

聚焦“停车难”民生问题,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便民停车”行动,通过新建配建停车设施、盘活共享停车资源等途径,完成人民医院临时停车场、龙湖公园西南侧停车场等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全市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0726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3382个。加大老旧小区周边停车错时供给,路内夜间临时免费泊位增加1150个,第一批18处576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工作日夜间和周末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印发《关于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的通知》,围绕充电设施缺口短板,加快启动E水系公园、政务中心、龙湖公园、新老体育场充电桩建设,着力增加停车设施有效供给,让市民停车更方便、更文明。

●提升文旅功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炎炎夏日,每逢周末或夜晚,淮南人民公园下沉广场1952文旅街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息。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不仅能欣赏精彩文艺演出、品尝特色美食、选购心仪的“淮南礼物”,还可以看非遗展示、购非遗好物、享传统文化,触摸城市文化印记,打造了淮南文旅消费新场景。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提升城市文旅功能,闲置的人民公园下沉广场被修缮一新,变身1952文旅街区,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2022年9月29日,占地43亩、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用,主要由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多个文化场馆组成,成为集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展览、少儿学习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馆,田家庵区童话乐园、花鸟虫鱼市场建成使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7月1日,代表淮南城市形象的“地标工程”——淮南奥体中心正式开园。通过引进第三方运营服务商橙狮体育(淮南)有限公司,对场馆进行改造升级、扩充运动场地,大大提高了我市承办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对提高全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起到带动作用,能有效促进体育竞技、会展演艺等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淮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传承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形”,那么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神”。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更新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以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核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成了全市已公布的88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保护,开展保护图则编制工作;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名录,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等,并积极开展潜在历史地段普查工作,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关注民之所需,建设有温度、有质感的幸福城市

——坚守为民初心,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增强城市“凝聚力”。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人民城市必定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我市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求,抓好住房保障、“菜篮子”工程等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丰富多彩。

●加强住房保障,托起群众“安居梦”

城中村是城市的“里子”。田家庵区姚家湾片区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突出,姚素英老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几十年。

随着姚家湾地块征迁工作的展开,姚素英老人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彻底告别了年久失修、阴暗潮湿的老房子。“我家能够住上新房子,要真心感谢党和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姚素英老人欣慰地说。

“安居”是“乐业”之本。我市坚持住有宜居,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全市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姚家湾等群众期盼多年的棚户区改造跑出“加速度”,北赵店、天一袜厂等项目经改造后,商楼林立、九衢三市,充满着城镇现代化建设元素,完成了由“低矮破旧”向“高大崭新”的华丽转身。推动老旧小区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近年来共改造完成274个小区,惠及居民50888户,今年计划改造的8个片区29个小区已全部开工建设,惠及居民6872户。2023年省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23户,目前已全部开工,完工148户。

●提升菜市场,“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家住田家庵区华声苑小区的王阿姨喜爱做饭,经常挎着菜篮到附近的朝阳菜市场转转。在她看来,菜市场里的“烟火气”,藏着说不尽的生活韵味。“原先家门口的骑路菜市场自搬进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室内后,感到逛菜市就像逛超市一样开心,心里升起满满的幸福感。”王阿姨说。

朝阳菜市场位于市中心,但长期以来是个骑路菜市场。2022年,田家庵区决心取缔,投入近800万元对市场内外进行一期改造,按照标准化市场进行建设管理,取消了户外经营,打开了消防通道,室内新增摊位90多户,于2022年6月正式恢复营业。日前,朝阳菜市场再度升级,地下菜市场正式开业,受到商户和周边百姓的交口称赞。

小菜场,大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明确整治提升59个城乡菜市场的任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55个菜市整治提升任务,其中城区菜市15个、乡镇菜市40个,基本达到了“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的文明菜市场要求,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会呼吸”的生态宜居城市

——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建园增绿、发展绿色建筑、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公园中,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细微的植物香气,放下繁忙、远离喧嚣,在家门口的城市公园就能享受惬意的时光。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旅游胜地”。淮南人民公园位于高新区和风大街与瓦埠湖路交汇处东南侧,是淮南市最大的公共开放绿地,2021年我市全面提升人民公园景观面貌,开发文化体育功能,以设置便民健身设施、新建林荫运动场、打造特色夜间休闲文化照明区等为切入点进行景观大提升、大改造,建成后公园内群芳争艳,可以尽览湖光山色,更有老少皆宜的健身器材,无论是早间晨练,还是夜晚饭后散步,在这座公园里都能看到年轻人挥洒汗水健身的场景,都能听见家长与孩子纵享美好时光的欢笑声。

一座城里,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今年以来,我市推动园林绿化提标扩面,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系统。街头游园装下百姓“小幸福”,2022年以来,全市完成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建成广场路游园等18个口袋公园,新增城市绿道42.4公里,全市城市绿化风貌进一步提升。推窗见绿、抬头赏景、出门赏园、起步闻香,正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淮南市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绿色建筑开工比例100%,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开工比例35.28%,全力打造“会呼吸”的城市,让城市成为绿色低碳“丛林”。

治理生活污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淮南市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全市完成建成区市政排水管网排查871.11公里,完成污水管网整治二期工程,累计改造管网10公里。推进建成区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公用建筑内部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河道日常管护,建成区7条水系河道水体水质保持稳定。同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管理,按照“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转体系,配备完善收运处置设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强化底线思维,建设更加健康、安全的韧性城市

——坚持生命至上,开展隐患治理,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生命力”。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韧性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城市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凭借自身能力预防及减缓各种压力和冲击,并且迅速从中恢复的城市类型。

“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是许多城市的通病。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

适逢夏日强降雨,城区易发生内涝。今年以来,淮南市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学院路雨洪分流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从森都到龙湖泵站新建1.4公里雨洪排水箱涵,分流老龙王沟中上游12.5平方公里汇水,缓解了东苑小区、政法小区、淮河新城等居住小区积涝风险。实施曹咀涵扩孔改造主体工程,新增调蓄水面12.89万平方米,让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同时,先行实施了西湖春天南门、山南印象支路等易涝点整治,将雨水主管道更换1.2米至2米的管径。民惠街等8处积涝点即将进行改造。

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做到防患于未“燃”。近年来,淮南市改造老旧燃气管网253公里,户内安防设施7.3万户,完成2.1万户安装报警器、切断阀等装置设施更新;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全覆盖,以前端建设物联感知网、管网管线CMI平台为基础,构建“感、传、知、用”的安全预警网,实现全市843.43公里燃气管线安全监测全覆盖,不断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一张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打击破坏燃气设施和偷盗燃气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严惩一批非法违法行为,营造正常的燃气生产经营秩序。

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完成经营性自建房排查33486栋,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楼栋,已全部采取整治措施。

淮水滔滔不竭,淮南生生不息。坚持以人为核心,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在有机更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山水之城正稳步走来,铺展开一幅“城市向新、生活向美”的新画卷。

记者 朱庆磊/文 倪 军/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