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堡冬
曾经,读过作家吴春富先生的小说《老街》和《生产队长》,一个是反映古镇老街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是反映乡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生产队的。小说以不同的角度和视知,解构了小镇上的人和事,展现了生产队长与村民之间的各种瓜葛,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吴春富先生长期在农村工作,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人和事,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创作出来的。前不久,吴春富先生又推出了第三部长篇小说《村支书》(《中国实言出版社》出版),可以视为他创作的村镇小说三部曲。小说以村支书为主线,围绕村支书上与乡和县有着种种联系,下与村民以及与其横向的村发生关联。读过以后,感慨颇多,笔者想就这部小说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解构乡村,村民支书是把钥匙
中国的乡村,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伴随着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一部分农民们抛家舍业来到城里打工,他们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些人处于流动状态,他们往返两地,农忙时节回农村,农闲就进城打工挣钱;还有一些人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只能局限于这片土,在家种田度日。于是乎,我们看到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农业结构,以及传统的农耕文化,在时代变化中引发了碰撞,而带来农村社会的一场变革。
吴春富的小说《村支书》(《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吴春富喜欢写农村题材的小说,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长期在镇政府工作,跑的是乡村,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乡下人,他熟悉生产队、村委会、乡镇的机构运行机制,更熟悉村长、村支书,以及他们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各种人际关系。在与他们接触之后,他发现村支书尽管算不上官,却是和百姓打交道最多,百姓诸事绕不开村委,村委一班人也是百姓目光聚焦的地方。
作家高尔基在《农民》一文中指出:“描写农民的性格和典型,描写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相互关系,——这一切都是大有教益的……”长篇小说《村支书》从瓦窑村的窑厂承包切入,原村书记六喜将村窑厂承包给舅老爷,徇私舞弊,吃吃喝喝,导致村集体亏空。此外,六喜生活作风不俭点,与二憨子老婆翠萍乱搞男女关系,二憨子敢怒不敢言,村民对六喜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大虎出头打了六喜,这种“性格和典型”的描写,为故事的进一步铺展提供了依据。最终乡纪委介入调查,乡党委决定撤换六喜的村书记,让村民李先泽担任瓦窑村委书记。李先泽曾长期在外打工,见多识广,为人正派;他上任后不负众望,发包窑厂、维修村部、租赁水库、整修道路,改善了村里的经济状况。应该说,农村题材的小说大多都脱离不了这样的窠旧,但作家吴春富所选取的角度和结构故事的方法,则另辟蹊径。他着重于人物和典型事件来构筑故事,以村支书作为小说的主角;因为村支书上与乡镇,乃至县里有着直接联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上级的各种指示都在村一级具体落实执行,可谓是“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此外,村支书与千家万户直接关联,大事小情首先会汇集到村里,村支书这时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可以说,村支书就是直达民情的一把钥匙,他的人品、素质、工作能力和重大抉择都会对当地百姓产生一定的影响。吴春富正是抓住了《村支书》这把钥匙,使小说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让其中的人物形象、个性一一展现,令人感叹!
二、鲜活的小人物,让小说熠熠生辉
在《村支书》这部小说中,除了塑造了支书李先泽这一主要人物外,还有原村委书记六喜、油子、二虎、二憨子、湘绣、王玲、程瞎子,以及乡组委王新历、乡书记、乡长、副乡长钱进朝等一群人物。
翻译家主万在《小说鉴赏》(《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三章,《人物性格》中指出:“我们倾向于注意‘有个性’的人物,虽则他在很多方面看上去都很平常。如果没有个性的人物在作品里占着主导地位,那末这篇作品也许称之为传说或者寓言更为恰当些。”翻开《村支书》这部小说,你会发现其中的人物各具神采,六喜的胆大妄为,油子的刁钻油滑,二憨子的懦弱无能,副乡长钱进朝的多吃多沾,一副官油子样儿,乡党委书记尽管没有名字,但经验丰富,驾驭各种场合的机智,可谓林林总总,各显其能。
主万指出: “假如一个作家具有足够深刻的观察力,那么任何人物都会表现出复杂和偏颇性”。(《小说鉴赏》)在吴春富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这种深刻和对生活的观察。油子在现实生活,我们随处可见,他机灵、包打听、见风使舵,谈不上什么大坏,却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在油子陪李先泽到财政局见徐主任时,被写得活灵活现。油子根本不熟悉徐局主任,只是在一次饭局上见过一面,但他能厚着脸皮粘上去,硬是把关系拉起来。我们透视油子的性格,农村里这样的人物就像一碗肉汤,他就是浮在碗里的油珠子,虽然算不上什么,却是十分的扎眼。
吴春富在《村支书》中塑造的正面人物个性也是十分鲜明的。乡组委王新历正派、客观、公正,在关键时刻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这样的基层干部,有原则,守法度,在小说中读来有血有肉,丝毫不感到生硬,在王新历身上你能看到许多在基层默默工作的干部的影子。
村妇女主任湘绣则是另外一种形象,她美丽端庄,是乡村经常可见的那种工作经验不足,但十分听话的村干部。由于她与财政局的徐主任是老同学,徐主任曾经追求过她,油子利用这一点邀徐主任来村里坐客,想替李先泽支书为村里要点钱,于是,便安排在湘绣家吃饭。应该说,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也可以看到另一面,即,“人性之恶”,就是利用徐主任对湘绣的情感,从而导致湘绣躺枪。湘绣的丈夫突然回家,以为湘绣和徐主任在家苟且,事情闹得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吴春富对每个人物的把握都是十分合理的,有交待的,并且是有个性的。
三、世俗的乡村,永远是一片风景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的”那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乡村也是世俗的。不是么?乡村里的人和事,民俗中的礼尚往来,哪一件不纠缠在人情世俗之中?我们读吴春富先生的《村支书》尤感世俗的乡村风情,成为一幅幅挥之不去的风景。李先泽进城,找财政局徐主任想为村里要点钱,便将家里的鸡蛋带上五十个,这不是有意去行贿,而是不能空手见人的乡规习俗有关。带点东西,好搭上话,以免除陌生与尴尬。
在第四章第一节中,瓦窑村大虎老婆去世了,“这回来的是一溜村干部,李先泽脚步厚实地走在前面,他面容肃穆,后面紧跟着湘绣、油子与小张文书。油子手里托着一挂万响的鞭炮——这是瓦窑村的规矩,来的时候必须带一挂鞭炮给“老”了人的家人。”我们在这段文字里,可以读出这么几个信息:一是村干在李先泽支书的带领下都来了,这是给大虎面子。二是带一挂鞭炮来了,这是礼节。乡村的约定俗成,在乡下人看来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又如,翠萍嫁给二憨,二憨妹妹嫁给翠萍弟弟,这种换亲的婚姻在农村也比较常见。翠萍家境一般,他弟弟在农村难以找到媳妇;二憨身有残疾,更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由此,这场根本不相配的换亲就出现了。乡村在世俗的生活中,如此等等,随处可见。这样的婚姻幸福吗?显然不幸福,这一点,翠萍体会深刻,二憨当然也十分痛苦,但在现实中谁也无法解决。
作家吴春富就是在这样一种广阔的乡村风情画里,捕捉到了这些耐人回味的人和事,为我们编织起《村支书》这部小说。世俗是乡村的底色,我们寻着小说的章节,品味乡村与乡情,品味着那些鲜活的人物,或许你就懂得了那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