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濉溪县坚持做好“整合”文章,着力打造基层理论传播“矩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到基层“末梢”。
聚焦党员干部这一群体,濉溪县宣传思想战线发挥宣传党的理论政策“龙头”作用,把牢“方向盘”,灵活采取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轮训、理论研修、专题研讨等方式,将“学习+研讨”“整体研读+重点研究”“集中宣讲学+实地调研学”等有效结合,推动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学思践悟、融会贯通,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心中落地生根。
聚焦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整合党校、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教育、文旅体、退役军人事务等多部门力量,持续发挥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李家等国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百善柳孜文化园、五铺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庄园、刘桥王堰村乡村“复兴少年宫”等市县研学旅游基地和公共文化教育服务阵地作用,组织开展了“寻访红色足迹”“党的故事我来讲”“我身边的榜样”宣讲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全县青少年上好“行走的理论课”。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开通“ 濉溪—小李家—文昌宫”红色旅游专线,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4条,寓教于游、润物无声。
细化各级党组织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责要求,依托各镇打造11个基层党校,各村(社区)成立“微党校”200余个,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聚焦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基础,在全县培育了濉溪镇蒙村、刘桥镇王堰村、百善镇黄新庄村等“移风易俗示范村”33个,覆盖县内11个镇,镇村之间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推广。每年度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先进个人、优秀“四会”、优秀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巧用村规民约引领村民自治、典型事迹宣讲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021年,全县共评选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8个类型122个。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并发挥“好人”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以基层宣讲、故事汇巡演等方式,做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截至2022年,全县“中国好人榜”上榜总数达到58人,位居全省县级前列。
走出“两个中心融合”的濉溪特色,将濉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中心、展示厅设计建成于县融媒体中心院内,作为“两个中心”共用的集中培训、会议、活动、文艺演出场所,实现场馆共建共享。借助融媒体中心强大的生产传播力,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宣传渠道,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板块植入濉溪融媒客户端,使文明实践相关活动内容在融媒体平台呈现,强化活动宣传力度和效果。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小剧场等手段,使“濉溪发布”与濉溪文明网、“文明濉溪”公众号同频共振,在活动素材和宣传推广上相互借力、抱团发展,实现“1+1>2”的效果。2022年创作的“我是大总”小剧场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根据月度活动安排,举办大型文艺汇演、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辟线下理论实践大讲堂等,并利用融媒体中心“媒体厨房”大数据分析,推动活动信息精准共享,助推理论之风、文明之风吹入千家万户。
(谢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