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俯瞰一座城,最先吸引你的一定是林立的高楼、大片的绿地。然而,巍然大气的城市天际线下,还有逼仄的城中村、破旧的老小区、脏乱差的城市角落……它们承载了很多人的生活,与现代都市共存,却无法与这座城市共振。
2023年4月8日,安徽省领导以“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合肥暗访安全生产和城市治理工作时提出,既要看到城市光鲜亮丽的一面,也要看到城市的伤疤所在。
伤疤,是勇敢者的“勋章”,也是城市发展的“阵痛”。半年多过去,这些城市“伤疤”状况如何?
野蛮生长的代价
25岁的小段是合肥周谷堆汽车城一名机修工。上个月,他刚刚搬离了周谷堆城中村的出租房。“因为要拆了嘛!”虽然只在周谷堆住了两年多,小段却对这里又爱又恨——爱的是房租低、上班近、生活成本不算高;恨的是房子太破旧,下水道动不动就堵,“窗外就是化粪池,夏天都不能开窗户。”
作为安徽曾经最大的“菜篮子”,合肥周谷堆从上世纪90年代繁盛起来,城中村也随之形成。
“周围都是高楼大厦、高架桥,周谷堆这里的确是城市‘伤疤’了。”今年77岁的张嘉余老人自小生活在周谷堆社区,对这里感情颇深,但提起周谷堆的环境,他也有“一肚子”话要说。“不只是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很大。很多房子都是自建房,建造得也不规范。上次一家住户失火,消防车都进不来,拉了好长的水管才把火扑灭。”
野蛮生长,是城中村的“通病”。
今年4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曾实地走访全省多地的城市“伤疤”。
比如,合肥蜀山区十八岗“城中村”,自建房连片建设,内部道路狭窄,电线交错如蛛丝,飞线充电现象比较严重,仅有的一条主干道宽度刚刚满足消防车道最小宽度。在合肥大铺头片区城中村,房屋“脸贴脸”现象很显著,巷道普遍宽约1米,最窄处甚至只有0.7米,连行人通过都要侧身相让,车辆更是无法进入。
在宣城市区的花屋新村,集中了大量自建房,巷道内开设有小宾馆,消防车难以进入,头顶电线密如蛛网。
在六安市多个老旧小区,电线杂乱,有居民“飞线充电”,有些绿植还缠绕在小区电线上。
“伤疤”虽然各有不同,但“狰狞”总有些相似。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多分布在城市老城区,是很多百姓的城市记忆。但这些城市“伤疤”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同步,居民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大。很多城中村、老旧小区已经成为当地的“顽疾”,亟待改造。
合肥周谷堆片区城中村一隅。
不能停下的脚步
“伤疤”背后的隐患,对百姓生命安全来说是极大的威胁,必须尽快排除。
今年4月,安徽省住建厅下发通知,组织对辖区范围内现有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等,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及时排查处置房屋建筑、消防、燃气、排水、电瓶车充电等安全隐患。
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曝光相关小区和城中村后,六安市相关部门针对老旧小区、城中村、自建房等领域的安全隐患立即开展排查和整治。宣城市宣州区消防、住建、城管、街道办事处等多部门在花屋新村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并进行整改,拆除了一处影响道路通行的广告牌,在巷道增设灭火器。
当然,整治只能解一时之“渴”,改造才是抚平“伤疤”的王道。全省上下围绕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的脚步一直未停。
今年11月初,六安市叶集区传来好消息。叶集史河湾安置小区二期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即将交付。这意味着,原来居住在叶集棚户区的一千多户居民有望在今年底搬进新房。
从全省来看,2023年全年安徽计划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3万套,开工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到,截至目前已有多地提前完成了今年的棚改目标。
在黄山市屯溪区,昱东街道水心亭社区的平安园小区是一个有着20多年房龄的老小区。今年9月,小区开始进行包括雨污水管网改造、绿化景观提升、弱电管网预留、新增停车位等在内的改造。改造后,该小区的500多户居民将能享受到更完善的功能配套。
安徽省住建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自2016年全面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以来,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改造完成老旧小区5796个,惠及居民165.56万户。2023年计划实施改造老旧小区1246个。“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602个。
与此同时,安徽还通过在全省范围针对住宅物业管理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三年行动等,帮助老旧小区解决物业管理、配套设施完善等问题。
合肥周谷堆片区鸟瞰图。
万众期待的新生
抚平城市“伤疤”,改造是唯一出路。怎么改,是关键。
今年4月,合肥周谷堆片区危旧房屋搬迁腾空移交工作全面启动。9月30日,合肥周谷堆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在吴大郢城中村敲下了第一锤。承载一代合肥人记忆的“菜篮子”终于要迎来新生。
不止周谷堆,11月7日,合肥庐阳区大杨镇龙王片区也正式启动城市更新的拆迁工作,3021户居民将告别脏乱差。
在合肥市区,即将改造的城中村还剩104个。面对不断变大的城市,合肥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完成104个城中村的征迁工作,涉及2.6万户9万多人。
9万多人,需求各不相同。如何将百姓需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合肥在城中村改造的相关实施办法中明确,群众需求最迫切、安全隐患最多的城中村改造将优先实施。
不仅如此,听取百姓意见也被放在重要位置。在合肥周谷堆城中村改造前,同安街道所涉及社区曾两次通过走访或座谈会的形式,征求百姓对于征迁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合肥蜀山区井岗镇在推进相关改造项目时,至少组织了5次大规模的群众见面会,来了解群众诉求。
把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第一位,改造的是城市,抚慰的是民心。当然,老百姓最希望的是早点改造,早享改造成果。
以合肥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当地通过创新机制,让改造流程更加明晰、快速。目前,依托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改革,合肥已将62个城中村打包形成了1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将30个有收益的城中村项目与土地无法出让的9个城中村项目进行灵活组合,形成了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以保证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
合肥市包河区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新路”——以2.4平方公里卫岗王卫片区为试点,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承载力与片区开发强度进行匹配,对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项目进行“肥瘦搭配”,保障片区内安置房、学校、党群中心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既加快安置速度,也极大减轻资金压力。
同样在合肥市,曾经的淝河片区给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该片区通过五年综合改造,昔日合肥最大的城中村葛大店已经华丽变身为高楼大厦、公园绿地、医院学校,一个全新的现代城区不仅让百姓享受品质生活,也吸引着四方创业投资客。
“伤疤”印刻了昨日的痛楚,更期待着明日的新生。当“阵痛”过去,“伤疤”抚平,城市将更美好,百姓的生活也将迎来全新模样。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