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湖州一女士发布视频称,去银行存5万元,被要求提供收入证明等材料。该女士表示,柜员问她在哪里上班、钱从哪里来,还要收入证明,让她觉得像是在“审犯人”,很不舒服。于是直接抽了100元出来,存49900元,几分钟就搞定了,银行还送了一桶油。(2月7日澎湃新闻)
存款五万遭遇各种盘问,少存一百瞬间丝滑顺畅。这一幕,尴尬而喜感。梳理此事来龙去脉,或许还真不能怪当值柜员没事找事、故意作梗。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提到: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 5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但是,在正式生效前,该《管理办法》由于“技术原因”暂缓执行。
的确,银行等机构作为金融系统运转的关键节点,承担着配合监管部门打击“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的法定职责。某种意义上,其扮演着“监测哨卡”和“看门人”的角色。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更多是由后台和中台而非“柜台”来实现。从具体路径看,也是多仰赖大数据交叉比对等技术手段,而不是让柜员面对面地对客户(特别是存款客户)进行审问式查验。
揽储是银行的生命线,对于基层柜员而言,贯彻“柜面合规”和做好客户服务,二者不可偏废。以客户立场思考,被盘问、被审视,难免心生不适。为了尽可能规避柜员与储户间“场面一度尴尬”的情况,近年来,银行系统大力引入录音、录像、生物识别等技术辅助工具,旨在凸显工具理性、程序权威的场景设定,来消除这种人际间可能产生的紧张……
很遗憾,个别柜员不合时宜的无礼举动,让上述努力付诸东流。
去银行存5万被要求出具收入证明,毫无依据、匪夷所思。尽管这是少见的个案,仍不啻为一次重要的提醒。银行的效率属性、服务属性与标准化属性,绝不容许职员超越规则赋予的职权自行其是,擅自加戏乃至于凌驾于客户之上,否则只会自食恶果。
作者:然玉(2023年2月8日 新安晚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