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使用“烟斗巷”“沙坡街”“独树根”等老地名,规划命名彩珠路、海丝大道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道路……今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广西各地认真贯彻新《条例》精神,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守住广西人记忆中的“乡愁”。(12月7日《南国早报》)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这就是它所具备的“标识”功能,除了这样的功能,它同时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地名中,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着当地生产生活的印记,或记录着某种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换句话说,地名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的背后有历史,有故事。这意味着,把一个地名展开,就是一段或惊心动魄,或精彩纷呈,或值得铭记的故事。
今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新《条例》突出了地名文化保护,不仅在第一条就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条例》制定的目的之一,而且专设“地名文化保护”章节,其他各章中还有多条涉及地名文化,彰显了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也为地名文化保护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法治保障。国家以法规条例的方式来保护的,是一个个地名,更是一个个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与故事。
一个地名,就是一处历史印记,就是一幅风情画卷。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故事,又成了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愁”成了一个热门词语。乡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到家乡的一棵树、一座桥、一栋老建筑,而这些树、桥、老建筑,都伴随者一个个刻在记忆里的地名,所以保护地名文化,也是留住百姓乡愁的重要举措,没有了家乡的地名,乡愁将无处安放。
现在,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地名文化的重视,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纠偏。曾几何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因为地名保护意识的缺乏和滞后,很多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地名,被一些时尚的、洋气的地名所代替,最终显得不伦不类,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恢复一些老地名,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一些旧地名被重新发掘和保护,最重要的是,重新被老百姓口耳相传。
作者:苑广阔(2022年12月8日 新安晚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