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评论 | 整治黑救护车,更需强化公共急救服务

©原创 2022-11-07 11:14

11 月5 日,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一事引发舆论关注,五常警方通报称已将三名涉案人员抓获,涉事救护车无合法经营手续。救护车收费虽为市场调节价,但也有可供参考的收费标准,哈尔滨急救中心官网公布的收费标准显示,长途护理费为4 元/每公里、长途转运车里程费为8元/每公里。(11月6日澎湃新闻)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救护车的需求越来越大,救护车数量少,逐渐掣肘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不少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黑救护车”,这些车没有资质、缺乏监管,除了漫天要价,存在诸多隐患。哈尔滨五常“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便是典型案例。事实上,此前哈尔滨警方曾打掉多个“黑救护车”团伙。特别是,“黑救护车”乱象,并非只存在于哈尔滨,院后转运的供需矛盾突出,被认为是乱象的根源。

众所周知,“黑救护车”设备简陋,救护不专业,没有制度约束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致命弊端。再者,此前有媒体透露,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以此“吃回扣”。因“黑救护车”承载太多的利益纠葛,一旦上路运营,就改变了救护车向社会提供公共急救服务的属性,使其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既然急救服务成了“一锤子买卖”,就会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甚至“要钱不要命”,让急救服务失去了人性温度,势必会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事实上,各地均对急救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硬件、人员配置、出诊时间、收费标准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120 急救模式,仍按1984 年制定的“每5 万人一辆救护车”的标准设置,救护车和急救人员都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物以稀为贵”还在其次,更让“黑救护车”乘虚而入。虽然救护车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有关方面一再强调急救服务的公益性,但“黑救护车”游离在监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价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重利益、轻监管,甚至为了敛财,不惜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更是让急救服务驶进了“要钱不要命”的歧途。

可见,整治“黑救护车”,更需反思公共急救服务短板,强化公共急救服务。“黑救护车”如此猖獗,显然不能仅仅寄望于有关部门的整治,只要利润空间依然巨大,逐利冲动就不会自动消失。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非营利性的120 救护体系,地方政府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还120 急救服务公益本质;同时,尽快研究制定非急救患者转运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准入标准,明确非急救患者转运服务范围,加快行业健全步伐。这才是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进步的主要路径,也是“黑救护车”被市场淘汰,并最终退出的治本之策。

作者:张西流(2022年11月7日 新安晚报 2版)

11 月5 日,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一事引发舆论关注,五常警方通报称已将三名涉案人员抓获,涉事救护车无合法经营手续。救护车收费虽为市场调节价,但也有可供参考的收费标准,哈尔滨急救中心官网公布的收费标准显示,长途护理费为4 元/每公里、长途转运车里程费为8元/每公里。(11月6日澎湃新闻)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救护车的需求越来越大,救护车数量少,逐渐掣肘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不少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黑救护车”,这些车没有资质、缺乏监管,除了漫天要价,存在诸多隐患。哈尔滨五常“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便是典型案例。事实上,此前哈尔滨警方曾打掉多个“黑救护车”团伙。特别是,“黑救护车”乱象,并非只存在于哈尔滨,院后转运的供需矛盾突出,被认为是乱象的根源。

众所周知,“黑救护车”设备简陋,救护不专业,没有制度约束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致命弊端。再者,此前有媒体透露,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以此“吃回扣”。因“黑救护车”承载太多的利益纠葛,一旦上路运营,就改变了救护车向社会提供公共急救服务的属性,使其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既然急救服务成了“一锤子买卖”,就会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甚至“要钱不要命”,让急救服务失去了人性温度,势必会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事实上,各地均对急救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硬件、人员配置、出诊时间、收费标准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120 急救模式,仍按1984 年制定的“每5 万人一辆救护车”的标准设置,救护车和急救人员都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物以稀为贵”还在其次,更让“黑救护车”乘虚而入。虽然救护车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有关方面一再强调急救服务的公益性,但“黑救护车”游离在监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价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重利益、轻监管,甚至为了敛财,不惜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更是让急救服务驶进了“要钱不要命”的歧途。

可见,整治“黑救护车”,更需反思公共急救服务短板,强化公共急救服务。“黑救护车”如此猖獗,显然不能仅仅寄望于有关部门的整治,只要利润空间依然巨大,逐利冲动就不会自动消失。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非营利性的120 救护体系,地方政府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还120 急救服务公益本质;同时,尽快研究制定非急救患者转运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准入标准,明确非急救患者转运服务范围,加快行业健全步伐。这才是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进步的主要路径,也是“黑救护车”被市场淘汰,并最终退出的治本之策。

作者:张西流(2022年11月7日 新安晚报 2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