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高铁上孩子吵闹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因吵闹声音过大,被同车厢旅客劝说制止,不料却遭到孩子家长的怒怼。对此,有人建议高铁设置“儿童车厢”。(8月21日中国之声)
相信类似高铁上孩子吵闹,让周围乘客不得安宁的情景很多人都遇到过,而呼吁、建议在火车上专门设置“儿童车厢”的声音也早已有之。如果说设置“女性车厢”是出于对女性的保护,那么设置“儿童车厢”的目的又在哪里?无非就是对儿童进行物理层面的隔离。
毫无疑问,设置“儿童车厢”不存在任何“技术困境”,也能契合很多人心理需求,然而儿童的成长是需要和成人进行对话的,倘若设置“儿童车厢”,任由儿童在这个“小天地”自由发挥、随性而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难免会遇到障碍,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也将面临“非理性”挑战。
儿童就是儿童,是和成人不同的概念。让一个孩子一直言听计从、娴静优雅也是成人对儿童这个群体不切实际的幻想。儿童对这个世界是好奇的,活泼好动、缺乏自制能力是他们成长期间的主要标签,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制度。
一旦在公共场所出现孩子吵闹行为,与其无关的成人就不能容忍,产生深度厌恶和排斥心理,其实也是一种狭隘和自私,是一种不值得标榜的行为。
正如一篇文章中谈到的:“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空间,在相互交流中理解群己边界,以自我意识为起点认识社会公德,这样的空间对孩子来说也不啻为一所学校。”设置“儿童车厢”,看似规避了许多表面的问题,但让儿童失去了和成人直接对话的空间,也就偏离了儿童成长的正确“轨道”,何谈善待儿童、关爱儿童呢?
公共空间的秩序需要呵护,公共文明也需要在儿童群体的心中发芽,这就需要成年人给予孩子行为最大化的理解、包容。当然,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其父母也必须担起教育的责任,对于孩子出现的不文明、不礼貌行为必须进行“管制”,不能纵容和放任,否则孩子只会越来越“熊”,会大大增加将来的挽救和教育成本。
社会规则的运行与秩序的维护应立足于理性思维之上,需要的是社会成员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更多人具有换位思考的宽容心,最大限度提防隔离思维带来更深的偏见。设置“儿童车厢”可行性有多大,还是多听听舆论的意见为好!
作者:樊树林(2022年8月22日 新安晚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