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9月7日下午,记者从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三年来,合肥自贸片区累计探索形成84项省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2项全国首创,3项全国复制推广。在商务部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发布的120项创新成果中,合肥片区有6项,数量与上海、重庆自贸试验区持平。
合肥“跨境电商智慧退货仓模式”有望全国推广
在金融创新领域,合肥自贸片区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打造以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质押融资产品,累计办理质押873笔、融资347.4亿元。另外,还探索科创企业信用票据融资模式,建立科创企业支持名录,推出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累计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以上2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在人才服务领域,合肥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户籍管理等60多项业务,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一网展示”、配套服务“一窗集成”、供需匹配“一网推送”,累计服务海内外人才2万多人次,该做法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最佳实践案例”。
在跨境贸易领域,合肥自贸片区探索跨境电商智慧退货仓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进口退货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纸质单证,助推跨境电商日清关能力从开关时的3000单上升到目前的30万单,该案例已在海关总署备案试点,有望全国复制推广。
在营商环境领域,合肥自贸片区对企业普遍关注的环评审批,探索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环评文件费用节约40%,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2个月,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千分之六面积 贡献合肥三分之一进出口
三年来,合肥自贸片区以不到全市千分之六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3的进出口、1/2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安徽自贸试验区64%、88%,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了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合肥自贸片区在成果转化阶段,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变政府“政策补贴”为“国有股权投资”,产业化经费投资超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在企业孵化阶段,全国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支持科研团队拥有全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1年内企业孵化效率提升15倍。在服务上市阶段,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助力9家企业顺利上市。
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合肥自贸片区创新“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监管模式,通关时间由24小时降至约10分钟,每标箱装卸成本降低1000元。在通道多元化方面,探索“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率先实现进口货物国内段运费免税。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500多列,通达18个国家122个国际站点城市。
合肥海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建成 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健全外商投资“集成管家式”服务保障机制,带动全市新签约6个境外世界500强项目,新设立107户外资企业、同比增长45%。
芜湖蚌埠各具特色
芜湖片区和蚌埠片区也各有特色。
其中,芜湖片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166项,其中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49项。其中,依托芜湖港,探索“联动接卸”“无感通关”“共舱管理”“抵港直装”等新模式,减轻企业物流成本。落地全省首笔综合保税区保税货物质押融资业务,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年来,蚌埠片区聚焦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在国内率先开发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高阻隔水汽薄膜与AMOLED封装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转换率19.2%,刷新世界记录。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实习生 潘亦欣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