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建设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沪皖“单一窗口”新平台、开放共享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科学仪器……5月11日上午,由上海市自贸办、江苏省自贸办、浙江省自贸办、安徽省自贸办、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秘书处联合举办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三省一市自贸办就“如何围绕‘双自联动’”交流发言,共同打造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第三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
制度创新案例下半年发布
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使命。记者从会上获悉,第三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案例将进一步总结四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经验成果,展现各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成效。
会议提出要开展结对合作,鼓励各自贸试验区结合片区特色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交流,合力推动制度创新经验率先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交流推广,更好实现优势互补。
据了解,2023年,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将提升资源配置服务功能,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资源共建共享。
其中,在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机制方面,将持续深化共享长三角“通关+物流”信息,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保税燃油跨关区加注申报业务一站式办理,支持开展“单一窗口”属地企业信息回流共享。
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会议提出将持续推进长三角港口通关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联动接卸”“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无感通关”等海关监管模式创新。提升“连申快航”运营效率,加强长三角区域关际合作,探索集装箱公共支线“一体化”报关模式。
安徽科创产业制度创新初见成效
不久前,安徽自贸试验区一季度“成绩单”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实现进出口额443亿元,其中出口额343.2亿元、同比增长14.6%;实际使用外资额1.8亿美元,新增注册企业5049家,实现税收收入142.2亿元。
记者获悉,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的112项试点任务,“产业优化升级”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专项36项已全部落地见效。目前已探索形成的14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三分之一涉及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领域。
安徽科创产业制度创新初见成效,科创产业创新主体正在加速集聚。
安徽自贸试验区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助力“科大硅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及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
截至2022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408家,占全省总量的16%;上市公司82家,占全省总量的50%;四上企业1789家,占全省总量的3%。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希望学习借鉴合肥模式。”会上,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区域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提升“科创自贸”特色品牌,聚焦重点主导产业,着力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强化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平台联动“四个联动”,努力实现科技转化自由、投资贸易自由、场景应用自由、要素流动自由“四个自由”,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合肥片区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国首创
从无到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记者从市自贸委获悉,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累计形成68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12项,5项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两周年制度创新十佳案例”,3项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合肥片区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为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片区深化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监管试点,16家企业1400多项商品纳入试点清单,累计监管货值超4亿元。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运营场景,全省首例无人配送车——白犀牛无人车公开道路测试在合肥片区正式启动。推动大众安徽首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场开工、大众汽车数字化销售服务总部项目落户片区。
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片区新设市场主体超12044家、同比增长21%,占安徽自贸试验区76.3%,实有市场主体达到47508家。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占安徽自贸试验区82.6%。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254.6亿元、同比增长22%,占安徽自贸试验区67.4%。全年实现GDP 3954.6亿元,占全市三成。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