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精致逼真的雕刻花板,端庄肃穆的木制神像,食盒、梳妆盒等木雕小件透着古色古香……走进合肥市庐州民间木艺博物馆,沉淀着时光与故事的木艺展品尽收眼底。这家民间博物馆成立于2017年8 月,展厅面积近500平方米,藏有明清老木器400余件。它规模不算大,藏品也不算多,但却独具特色。
居家生活展厅陈列的老物件。
藏品为一个家族数十年间收藏积累
合肥市庐州民间木艺博物馆位于繁华大道北侧的工投·立恒工业广场内,广场对面是风光秀丽的桃花潭公园。 刚走进博物馆,记者就闻到了一阵古木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博物馆负责人胡汝健介绍说,馆内的明清老木器以松 木、杉木、樟木为主,都是他们家族几十年间收藏积累下来的。
“博物馆大致分五个展厅,包括木器杂件展厅、神像展厅、居家生活展厅、廊道展厅、雕刻花板展厅,反映了明清民间木 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风貌。”胡汝健指着一排雕刻花板告诉记者,它们中有 一部分来自皖南地区,大多是从清末时期的老宅门梁、窗户上拆下来的,人物雕 刻十分精美。
“明清时期,木雕的主题趋向于世俗化,常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等。”他说。
在居家生活展厅,展柜中放置着清末的米斗、果盒,清末民初的首饰盒、鹅桶 等。“这个鹅桶很有意思,手柄设计成鹅头加鹅颈的形状,尺寸合理,方便提携,在当时主要用于生活收纳。”胡汝健说。一旁的展柜中还有清末民初的浣洗桶,把 手也设计成了鸭鹅状,桶身匝箍加固,用于盛放、浣洗衣服。
在胡汝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神像展厅。这里收藏着17尊木制神像,其中3 尊大一些。
“我是广州人,我们那边许多大户人家的祠堂中都会供奉神像,馆内的这些 木制神像大多数是从南方收来的。其中,这尊关公像最为特别。”他解释说,关公 像一般分为文关公和武关公,平时大家看到拿刀的武关公较多,而这尊是坐着读书的文关公,很少见,也很有收藏价值。
不仅如此,两张来自潮汕地区的木床也让胡汝健津津乐道,“这两张木床都是清末民初时期所制,材料为杉木,从表面的包浆判断,其中一张床的制造时间 要更早一些。”
如此多的老木器,如何更好地保存?这让胡汝健花了不少心思,“一般来说, 木艺制品适宜存放的温度为十几度至26度,空气的干湿度也要进行控制。”他 说。为此,博物馆特意安装了抽湿系统,会根据天气情况调节干湿度。
博物馆展示的雕刻花板有一部分来自皖南地区。
为推广中国传统木艺文化尽一份力
胡汝健是广州人,从祖上起就与木艺结缘,合肥市庐州民间木艺博物馆也是胡氏家族木艺传承馆。
“我老家在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大岭村,松园是我们那里的一个生产队。”胡汝 健说。1958年,祖上太公就开始做木家具。后来,广州木雕厂在松园成立,他的 父辈便进厂从事木雕工作。上世纪80年代,家族将广州木雕厂承包下来,广州 松园家具厂正式成立。
几十年来,胡汝健父辈们坚守民间传统木雕技艺,一代接一代接力传承,同 时收集、整理先人的木艺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能代表胡氏传统木雕艺 术水准的老床、老神像、老匾额、老器皿、老花板、老摆件等。这些老木器跨越时 空,展现在今人面前,展示着民间木艺的博大精深和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
作为第四代传人,胡汝健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木雕事业,而是在银行上 班。“手艺人很辛苦,因为父辈吃过苦,就想让我们这一代多读书。”不过,从小就 对木艺耳濡目染的胡汝健最终还是从银行辞职,选择追随父辈的脚步。2008 年,松园红木进驻合肥,胡汝健也来到合肥。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建议我把产业向文化事业延伸,将木艺藏品集中在一起 进行展览,更好地宣传木艺文化和传统文化。”胡汝健说,这让自己很是心动。2016年, 他正式筹建博物馆,2017年庐州民间木艺博物馆正式由省文物局备案确认。
胡汝健虽然来自广州,但他与安徽有着不解之缘,因为这里不仅有他的事业,也有他的“根”。
“我们这一脉的胡氏家族和安徽绩溪胡氏宗族有着不解之缘,更加坚定了我留在合肥、留在安徽发展的信心。”胡汝健说,希望庐州民 间木艺博物馆能够在推广中国传统木艺文化方面尽一份力。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摄影报道
【延伸阅读】 民间博物馆如何走出“建馆容易养馆难”困境?
在合肥市文物保护中心网站上,18家非国有博物馆的图文介绍成为人们了解合肥民间博物馆的“窗口”,这些博物馆近年也 成为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事实上,它们在带给人们视觉感受和文化熏陶之余,也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如何走出困境,不仅需要这些民间博物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扶持。
有专家指出,目前合肥非国有博物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有的偏向于传统博物馆,注重展品层次;有的偏向于古建 筑+旅游;有的偏向于研学实践。与国有公立博物馆相比,它们在管理运行、业务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 更面临着“建馆容易养馆难”的现实经济压力。民间博物馆要走出困境,不仅需要各馆积极谋求多样化发展渠道,也需 要主管部门转变思维方式,做好服务与协调工作。
如何帮助民间博物馆走出困境?近日召开的合肥市规委会2023年第3次主任办公会提出了思路。会议指 出,博物馆珍藏的是物,服务的是人,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为了让文物更好地“活”在群众身边,要努 力打造“本地人经常来、外地人慕名来”的文旅地标。会议研究了相关非国有博物馆选址规划事项,决定将 部分民间博物馆迁至庐州公园,同时从策划、建设、运营方面给出了解决办法。
一是树立“馆园结合、文旅融合”理念,多把博物馆建在公园里,更好统筹逛园与看展、环保与文保、 公益与效益,努力让古建更逼真、展陈更丰富、功能更完善、文物更安全。二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 事,聘请古建等方面专家,全过程把关规划布局、文物修缮等,打造原汁原味、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群。三是增强经营理念,合理规划商业服务空间,鼓励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市场化运营,使之有 “看头”,也有“赚头”,确保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