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探秘民间博物馆|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尝徽菜 看中医

©原创 2023-02-19 18:46

大皖新闻讯  在合肥大蜀山西北角的刘园·古徽州文化园内,坐落着两座精致的博物馆——贴近百姓生活的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和展现传统中医文化的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两座博物馆虽然不大,但藏品种类丰富, 极富古徽州文化的魅力。

感受古徽州“吃货”的风雅生活

进入刘园,沿着石板桥穿过湖面,就看到了徽厨博物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异地整体搬迁的清代老宅,以展示陈列古徽州不同厨房器物为主。馆内藏品近 500 件,分为厨房祭祀、厨房器具、徽州名菜、徽州 名厨、徽州商号等五大展区进行展示。雕花月饼模、瓷器茶壶、锡壶、煤油灯 具、砖雕筷笼……各种厨房器具类型丰富,数量众多。

跨进徽厨博物馆,一座“七星灶”十分有“排面”。“七星灶”由三口大锅和四口小锅组成。工作人员介绍说:“大锅烧水、炒菜,小锅炖汤、热饭之类,这在当时是大户人家的配置。”

安徽省徽厨博物馆的“七星灶”。

在其中一个展柜中,几把清代锡壶造型精美,颇为引人瞩目。据介绍, 锡是我国较早冶炼使用的金属,锡器的发展到明代最为兴盛。由于锡器器身细腻而有光泽,观赏性强,一度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到了清代,锡器和锡制品更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炊具、食具等都有锡制品出现。由于锡易导热,延展性好,在古时候经常用来冬季温酒。

还有一件清代朱漆提梁食盒色泽鲜艳,方形盒盖上龙凤呈祥的纹饰精 致灵动。“在古代,食盒是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的日常用品,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打包盒、饭盒。”工作人员说,古人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等“社交 活动”,经常会事先准备一些果品菜肴,放在食盒里带着,作为下酒菜。出门 踏青郊游,也会用食盒带一些酒菜食物方便“野餐”。

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一角。

看古代“药房”了解新安医学

在紧邻徽厨博物馆的另一座老宅中,中医秘笈博物馆里藏着很多老物件。“这座老宅也是整体异地搬迁来的,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工作人员介 绍,中医秘笈博物馆馆藏藏品600余件,包括中国中医历史、九大仙草、中草 药植物标本、新安医学古籍善本、相关中医用具等,展示了中医文化的独特 魅力。

在中医药具展柜中,除了药臼、药碾外,不同时期的瓷器药瓶数量众多, 非常独特。据介绍,馆内收藏的瓷器药瓶来自明清时期四大药堂——“时济堂”“同仁堂”“胡庆余堂”“杏和堂”,数量近200件。药瓶上多有药名、药效、 用法等信息,还绘有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很是精美。在展柜中,一件长约 40 厘米的清代木雕牌有些年头了,上书“秘授外科圣手詹渔村医师”几个 字。“这是当年医师坐诊的告知牌,和现在医院的诊室外公布医生名牌是一样的。”而另一件清代“杭州王栋聊夫子授王树屏外科诊所通告”内容则更为丰富。不仅说明了医生“授业以来”随诊经验丰富,还声明“对于外科各症无不悉心研究”,并告知患者,“无力者药费不计”,显示了医者父母心。

此外,中医秘笈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不少新安医学古籍善本和药方,可让观众了解新安医学的历史。当年的楹联、通告等藏品,则为观众描绘了古代中医开业瞧病的场景。其中一件楹联左侧还有赠送人落款。“这副楹联类似 于今天的‘锦旗’,表达了对医生的敬意。”工作人员介绍。

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外景。

民间博物馆期待“走出去”

在徽厨博物馆和中医秘笈博物馆里转了一圈,这里仿佛就像一个“微缩 徽州”,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徽风皖韵。

实际上,这两座博物馆的千余件藏品,都来自于民营企业家刘克权的收藏。刘园古徽州文化园负责人刘薇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刘克权,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古建筑、古民居。在皖南 “淘宝”的过程中,古人的养生之道和饮食文化都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如何将两者的文化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2017年,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和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在刘园亮相。作为这座古徽州文化园的重要组成, 两座博物馆展示了丰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和徽厨文化。

这几年,两座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疫情前每年有约7万人次的客流量。2017年,该园还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研学基地”。每年还会围绕博物馆,推出一些互动性强的主题课程。

作为民间博物馆,如何维护运营是个难题。“通过古徽州文华园的旅游和餐饮收入,去反哺博物馆的运营。”刘薇说,中医秘笈博物馆和徽厨博物馆从建筑到展品都有一定年代了,日常维护还是必须的。去年,两座博物馆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更换了展柜、灯光,重新布置了内部陈设,都是为了让参观的游客有更好的体验。“这几年文化部门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帮助,比如安排国有博物馆一对一帮扶,组织我们的讲解员去参观学习等等。”在其看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会逐步增加,博物馆的发展能为合肥这座“科教之城”增添更多文化底蕴。

“我们的目标是把博物馆做好,向更多的人传递徽文化。但我们也不能止步于此。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断提高普惠更多群体。”刘薇说,一 方面希望民间博物馆的展陈、活动能有更多曝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与省外的优秀同行多一些交流互动,特别是在展陈呈现、文创开发等方面多些学习机会,让徽文化发扬光大。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大皖新闻讯  在合肥大蜀山西北角的刘园·古徽州文化园内,坐落着两座精致的博物馆——贴近百姓生活的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和展现传统中医文化的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两座博物馆虽然不大,但藏品种类丰富, 极富古徽州文化的魅力。

感受古徽州“吃货”的风雅生活

进入刘园,沿着石板桥穿过湖面,就看到了徽厨博物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异地整体搬迁的清代老宅,以展示陈列古徽州不同厨房器物为主。馆内藏品近 500 件,分为厨房祭祀、厨房器具、徽州名菜、徽州 名厨、徽州商号等五大展区进行展示。雕花月饼模、瓷器茶壶、锡壶、煤油灯 具、砖雕筷笼……各种厨房器具类型丰富,数量众多。

跨进徽厨博物馆,一座“七星灶”十分有“排面”。“七星灶”由三口大锅和四口小锅组成。工作人员介绍说:“大锅烧水、炒菜,小锅炖汤、热饭之类,这在当时是大户人家的配置。”

安徽省徽厨博物馆的“七星灶”。

在其中一个展柜中,几把清代锡壶造型精美,颇为引人瞩目。据介绍, 锡是我国较早冶炼使用的金属,锡器的发展到明代最为兴盛。由于锡器器身细腻而有光泽,观赏性强,一度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到了清代,锡器和锡制品更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炊具、食具等都有锡制品出现。由于锡易导热,延展性好,在古时候经常用来冬季温酒。

还有一件清代朱漆提梁食盒色泽鲜艳,方形盒盖上龙凤呈祥的纹饰精 致灵动。“在古代,食盒是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的日常用品,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打包盒、饭盒。”工作人员说,古人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等“社交 活动”,经常会事先准备一些果品菜肴,放在食盒里带着,作为下酒菜。出门 踏青郊游,也会用食盒带一些酒菜食物方便“野餐”。

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一角。

看古代“药房”了解新安医学

在紧邻徽厨博物馆的另一座老宅中,中医秘笈博物馆里藏着很多老物件。“这座老宅也是整体异地搬迁来的,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工作人员介 绍,中医秘笈博物馆馆藏藏品600余件,包括中国中医历史、九大仙草、中草 药植物标本、新安医学古籍善本、相关中医用具等,展示了中医文化的独特 魅力。

在中医药具展柜中,除了药臼、药碾外,不同时期的瓷器药瓶数量众多, 非常独特。据介绍,馆内收藏的瓷器药瓶来自明清时期四大药堂——“时济堂”“同仁堂”“胡庆余堂”“杏和堂”,数量近200件。药瓶上多有药名、药效、 用法等信息,还绘有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很是精美。在展柜中,一件长约 40 厘米的清代木雕牌有些年头了,上书“秘授外科圣手詹渔村医师”几个 字。“这是当年医师坐诊的告知牌,和现在医院的诊室外公布医生名牌是一样的。”而另一件清代“杭州王栋聊夫子授王树屏外科诊所通告”内容则更为丰富。不仅说明了医生“授业以来”随诊经验丰富,还声明“对于外科各症无不悉心研究”,并告知患者,“无力者药费不计”,显示了医者父母心。

此外,中医秘笈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不少新安医学古籍善本和药方,可让观众了解新安医学的历史。当年的楹联、通告等藏品,则为观众描绘了古代中医开业瞧病的场景。其中一件楹联左侧还有赠送人落款。“这副楹联类似 于今天的‘锦旗’,表达了对医生的敬意。”工作人员介绍。

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外景。

民间博物馆期待“走出去”

在徽厨博物馆和中医秘笈博物馆里转了一圈,这里仿佛就像一个“微缩 徽州”,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徽风皖韵。

实际上,这两座博物馆的千余件藏品,都来自于民营企业家刘克权的收藏。刘园古徽州文化园负责人刘薇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刘克权,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古建筑、古民居。在皖南 “淘宝”的过程中,古人的养生之道和饮食文化都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如何将两者的文化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2017年,安徽省中医秘笈博物馆和安徽省徽厨博物馆在刘园亮相。作为这座古徽州文化园的重要组成, 两座博物馆展示了丰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和徽厨文化。

这几年,两座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疫情前每年有约7万人次的客流量。2017年,该园还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研学基地”。每年还会围绕博物馆,推出一些互动性强的主题课程。

作为民间博物馆,如何维护运营是个难题。“通过古徽州文华园的旅游和餐饮收入,去反哺博物馆的运营。”刘薇说,中医秘笈博物馆和徽厨博物馆从建筑到展品都有一定年代了,日常维护还是必须的。去年,两座博物馆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更换了展柜、灯光,重新布置了内部陈设,都是为了让参观的游客有更好的体验。“这几年文化部门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帮助,比如安排国有博物馆一对一帮扶,组织我们的讲解员去参观学习等等。”在其看来,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会逐步增加,博物馆的发展能为合肥这座“科教之城”增添更多文化底蕴。

“我们的目标是把博物馆做好,向更多的人传递徽文化。但我们也不能止步于此。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断提高普惠更多群体。”刘薇说,一 方面希望民间博物馆的展陈、活动能有更多曝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与省外的优秀同行多一些交流互动,特别是在展陈呈现、文创开发等方面多些学习机会,让徽文化发扬光大。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