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巡礼】合肥: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

©原创 2020-09-29 10:36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当好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后花园……近年来,合肥市努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争当“皖军排头兵”。

企业集群式登陆科创板

合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强与上海张江的合作,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该市落实《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联合上海光源等机构,打造长三角光子科学研究和应用走廊。同时,完善产学研布局,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26 家,形成院所合作“合肥模式”。

另外,合肥探索与杭州、宁波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长三角转移转化,并支持中国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合肥还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加快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多个“大国重器”建设,成为国内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合肥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功能链。

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合肥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作用,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皖仪科技、科大国盾量子等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形成合肥企业登陆科创板集群式发展格局。

战新产业创历史新高

产业方面,合肥瞄准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聚焦国家战略产业,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全链条布局战新产业,做大“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规模。

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 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家电“四大件”产量突破7000 多万台(套),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影响力持续提升,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等68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发展壮大。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1000 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381 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在3 个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下,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5.2%,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2.6%,创历史新高。3 个产业集群相继实施京东方6 代线、8.5 代线、10.5 代线、维信诺AMOLED6 代线,晶合晶圆、通富微电、长鑫存储、“中国声谷”、海康威视、中科寒武纪等项目超420 个,总投资超4400亿元。

合肥还加强园区和产业对接合作。依托G60 科创走廊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今年6 月,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肥东县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拥有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等5家G60挂牌园区,园区内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拓展时钟形高铁网络

合肥拥有“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合肥从全球范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

首先,合肥加快构筑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拓展时钟形高铁网络。同时,对接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江淮航运中心和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合肥还加快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高速路网“一环七射四联”加快形成,G40 沪陕、G42 沪蓉、G50 沪渝等七条高速在合肥交会。

合肥全力提升“四港三区一平台”功能。合肥水运港集装箱吞吐量37 万个标箱,合肥至上海中转时效缩短一半。合肥国际内陆港发运中欧班列突破1000 列,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另外,合肥航空港开通11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通行城市69个。

合肥还借力沪宁杭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同时,推进长三角兄弟城市共同探索数字身份互认场景对接,探索通过“一码通域”实现“多码互认”,“安康码”实现“一码通行”。

政务环境紧跟北京上海

合肥致力于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全创改”“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9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36 城市政务环境维度排名”中,合肥紧跟北京、上海,排在第三位。

在生态环保方面,合肥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排长制”和“林长制”。同时,推行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绿化,让合肥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项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当好长三角产业发展生力军;当好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当好长三角生态绿色后花园……近年来,合肥市努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争当“皖军排头兵”。

企业集群式登陆科创板

合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强与上海张江的合作,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该市落实《推进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联合上海光源等机构,打造长三角光子科学研究和应用走廊。同时,完善产学研布局,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26 家,形成院所合作“合肥模式”。

另外,合肥探索与杭州、宁波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长三角转移转化,并支持中国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合肥还建成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加快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多个“大国重器”建设,成为国内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合肥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寻找、研发转化”的环形功能链。

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合肥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作用,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皖仪科技、科大国盾量子等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形成合肥企业登陆科创板集群式发展格局。

战新产业创历史新高

产业方面,合肥瞄准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聚焦国家战略产业,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全链条布局战新产业,做大“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规模。

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 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家电“四大件”产量突破7000 多万台(套),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影响力持续提升,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等68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发展壮大。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1000 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381 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在3 个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下,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5.2%,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2.6%,创历史新高。3 个产业集群相继实施京东方6 代线、8.5 代线、10.5 代线、维信诺AMOLED6 代线,晶合晶圆、通富微电、长鑫存储、“中国声谷”、海康威视、中科寒武纪等项目超420 个,总投资超4400亿元。

合肥还加强园区和产业对接合作。依托G60 科创走廊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今年6 月,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肥东县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拥有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等5家G60挂牌园区,园区内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拓展时钟形高铁网络

合肥拥有“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合肥从全球范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融入全球开放体系。

首先,合肥加快构筑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拓展时钟形高铁网络。同时,对接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江淮航运中心和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合肥还加快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高速路网“一环七射四联”加快形成,G40 沪陕、G42 沪蓉、G50 沪渝等七条高速在合肥交会。

合肥全力提升“四港三区一平台”功能。合肥水运港集装箱吞吐量37 万个标箱,合肥至上海中转时效缩短一半。合肥国际内陆港发运中欧班列突破1000 列,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另外,合肥航空港开通11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通行城市69个。

合肥还借力沪宁杭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同时,推进长三角兄弟城市共同探索数字身份互认场景对接,探索通过“一码通域”实现“多码互认”,“安康码”实现“一码通行”。

政务环境紧跟北京上海

合肥致力于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全创改”“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2019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36 城市政务环境维度排名”中,合肥紧跟北京、上海,排在第三位。

在生态环保方面,合肥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排长制”和“林长制”。同时,推行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绿化,让合肥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项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