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巡礼】15年后 我省基本生活水平接近长三角

©原创 2020-09-29 10:30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初,《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正式公布,描绘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蓝图”。据了解,到2035 年,我省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将高效运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人均GDP差距持续缩小

安徽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 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中,合肥都市圈能级和同城化水平将显著提高,“一圈五区”高效联动。中心区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全省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3∶1 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也将显著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对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届时,“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高效运转,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6%左右。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到2025 年,我省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港口航道一体化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届时,铁路网密度达到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争达到4.85 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左右。

其中,我省将携手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首先是畅通沿江和省际高铁通道,加快商合杭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合新高铁等开工建设,推进沿淮、合肥—襄阳—安康(西安)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动一批省际高铁通道项目实施。在构建区域城际铁路网方面,加快推进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而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方面,将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徐州等都市圈毗邻区域规划建设同城化通勤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实现中心城区至周边主要城镇的快速联通。到2025 年,实现快速轨道交通网基本覆盖20 万以上人口城市,相邻省辖市之间、省会与其他省辖市之间1.5 小时通达,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生态环保方面,我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将更加紧密健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到2025年,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将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将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此外,到2025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将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一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届时,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 年,我省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将高效运转,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项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初,《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正式公布,描绘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蓝图”。据了解,到2035 年,我省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将高效运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人均GDP差距持续缩小

安徽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 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中,合肥都市圈能级和同城化水平将显著提高,“一圈五区”高效联动。中心区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全省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3∶1 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也将显著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对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届时,“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高效运转,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6%左右。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到2025 年,我省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港口航道一体化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届时,铁路网密度达到507 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争达到4.85 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左右。

其中,我省将携手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首先是畅通沿江和省际高铁通道,加快商合杭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合新高铁等开工建设,推进沿淮、合肥—襄阳—安康(西安)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动一批省际高铁通道项目实施。在构建区域城际铁路网方面,加快推进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而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方面,将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徐州等都市圈毗邻区域规划建设同城化通勤市域(郊)铁路,研究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实现中心城区至周边主要城镇的快速联通。到2025 年,实现快速轨道交通网基本覆盖20 万以上人口城市,相邻省辖市之间、省会与其他省辖市之间1.5 小时通达,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生态环保方面,我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将更加紧密健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到2025年,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将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将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此外,到2025年,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将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一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届时,我省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 年,我省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将高效运转,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项磊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