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养老这件事,传达出诸多积极信号。针对这一话题,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规范养老服务、提升农民养老金标准等问题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
加快制定养老服务法
有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全社会应当积极看待老年人,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陈静表示,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已有雏形但还未健全,存在服务设施、机构、人员和资金要素保障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上,陈静准备了一份关于制定养老服务法的议案,“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项的养老服务方面的法律,难以满足全国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法治需求,建议尽快制定养老服务法,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陈静表示,养老服务法要强化政府主导职责,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遵循统筹发展、保障基本、市场运作、普惠多样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将养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养老服务专项规划,建立与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还要突出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责定位,增加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陈静建议,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引导个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参与养老服务,强化家庭履行养老义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在规范养老服务方面,陈静认为,应当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机构养老服务,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比如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建立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巡访制度,支持发展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规范以及养老服务合同约定提供相应服务,加强养老机构的登记备案管理;建立健全医养康养相结合工作机制、支持“养中设医”和“医中设养”、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病)科等。
全国人大代表陈静。
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
提升养老领域政策环境
随着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不少新问题,比如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能力需要提升、养老服务发展的扶持保障措施有待细化等。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认为,要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更好适应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需要,加快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为此,穆可发建议,在总结地方养老服务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开展全国性养老服务立法研究。同时,在现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立法空白进行填补,“如政府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综合监管的法律依据。”另外,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厘清政府各部门之间法定职责边界等。穆可发还建议,在养老服务的政策环境优化、设施机构建设、服务规范、扶持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
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金标准
“我们国家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支部书记徐淙祥说,在广大农村,许多出生于上世纪40、50、60年代的人当年积极参与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在,他们迈入了老年,应当适当提高他们的养老补助金。”
徐淙祥表示,在这些农民中,尤其是在农村担任过村干部、民办教师、农业技术人员的老人,他们一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遵纪守法。“年过六旬后,政府财政根据任职年限补发生活补贴,我认为他们应和其他退休人员工资一样,年年按比例提高,甚至增长幅度要高于其他退休人员工资。”
“还有个别农民工匠,他们一生潜心钻研农业科技,研究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经审定后在全省和黄淮地区推广应用。”徐淙祥介绍,比如山东省的李登海、河南省的吕平安、徐才智,安徽省的纪永民、杨良金等,他们所繁育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研制的栽培技术,在全省、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过,在他们当中,有的至今还是农民身份,徐淙祥建议,应当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这些典型的、有突出贡献的,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国家级”称号的农民工匠,参照国家科技人员退休工资标准,制定养老待遇补偿政策。“要让他们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
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
多举措助推医养结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安徽省委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告诉记者,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医养结合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层面虽然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但微观上缺乏具体可行的支持手段,尤其是在资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支持不足。”
杨金龙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少对医养结合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机构无力拓展医疗功能,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动力不足。与此同时,老年医疗、安宁疗护、医养结合、长期照护等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多数医养结合机构的护理人员存在年龄高、文化水平低的现象。
为此,杨金龙建议,对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给予相应补贴。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医养结合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增加医养结合服务建设的资金储备。加大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力度,为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等服务。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同时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调动医保资金加大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为老年人享受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保障。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出台,对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加强监管,明确上门护理服务内容、标准和规范,降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付。”
另外,杨金龙还建议鼓励医养结合机构与有关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院校建立老年医学、护理相关专业,为医养结合机构输送相关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姚一鸣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