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长三角地缘相邻、水气相连,生态环境问题休戚相关。近年来,随着安徽全省域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三角三省一市四手联弹、积极作为,不断强化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0%,PM2.5平均浓度继续保持在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把脉”空气质量
对于许多人来说,查询全省空气质量预报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这些信息的背后,离不开我省空气质量预报人员的分析、研判。程龙是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预报员,作为空气质量污染预警的“吹哨人”,每天他都要做出安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并将这一结果上传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4年年底,程龙成为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一名预报员,那时候,安徽刚开始参与长三角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有对标才有进步,近年来,安徽积极融入和构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工作运行机制,配合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开展了多项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和兄弟省市的充分肯定。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了“快车道”,作为长三角的一员,安徽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水平不断提升。
从新安江到“心安江”
在助力蓝天保卫战的同时,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为打好碧水保卫战做出贡献。
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河湖相通。来自大别山六股尖的一滴水,汇成清澈的新安江,最终形成千岛湖。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安徽、浙江落地,成为全国生态补偿“"先行者”"。
近年来,皖、浙两省先后出台了《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关于新安江流域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访协商机制,逐步形成水环境保护合力。试点启动以来,安徽新安江流域累计获得补偿资金67.5亿元,撬动新安江流域治理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新安江流域出境水质总体为优并稳定向好,下游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营养指数由中营养转变为贫营养。
在安徽、浙江两省的共同努力下,三轮试点接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安徽不断推广“新安江经验”,“新安江模式”在全国18个省份、13个流域复制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与此同时,先后建立健全皖苏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有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已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相关工作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有机统一。
从生态改善到产业协同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只是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的一个缩影,如今,共抓长江大保护、开展“十年禁渔”跨区域联合执法等跨区域协作已成为常态。
江苏、安徽签署《苏皖共同建立“2+12”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工作备忘录》,深入推进苏皖两省交界地区12个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了留住“长江的微笑”长江江豚,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健全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保护制度,共同推动长江江豚全生命周期联动保护……三省一市合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美,则产业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逐渐深入,区域间产业协作也初见成效。
黄山将“新安江模式”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产业共兴”,杭州、黄山两市共同推出世界遗产游,积极融入“山盟海誓”“万里茶道”等国际精品路线,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入选交通部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牵手”,以滁河为轴,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协同、社会治理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样板区、宁滁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苏皖跨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一体化发展为契机,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加快协同发展,昔日的“发展洼地”正在经历一场跨界融合的美丽“蝶变”。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