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哺乳动物家族有望再添新成员

©原创 2023-05-22 19:58

大皖新闻讯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名录达1300余种,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在安徽,有许多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新物种接连被发现。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陈中正和他的团队在安徽省又发现了3个哺乳动物新种,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这也就意味着,我省的哺乳动物“家族”有望再添新成员。

新发现:

安徽哺乳动物或有新种 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3个气候带和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境内山丘、平原、湖泊镶嵌交错,蕴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

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中正来到安徽师范大学,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此前,安徽师范大学与安徽大学等合作单位在大别山发现了兽类新物种——大别山缺齿鼩,2022年年初,该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动物学期刊《Zookeys》上,陈中正就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徽省成为华东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不过,陈中正告诉大皖新闻记者,相比于其他一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安徽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地区的物种本底仍不清楚。此外,受限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安徽哺乳动物的调查仍不充分,尤其是一些高海拔区域的多样性仍不清楚。

近年来,陈中正多次带队深入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开展兽类调查,尤其关注一些前期调查薄弱的高海拔区域。“我们通常要背着帐篷和锅碗瓢盆,在山上睡十天半个月都是常事。”陈中正说,经过长期驻点调查,5年来,他的团队与安徽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安徽省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分别是大别山缺齿鼩和黄山猪尾鼠,以及3个安徽省兽类新纪录:台湾灰麝鼩、侯氏猬和红耳巢鼠。近期,陈中正和他的团队在安徽省又发现了3个哺乳动物新种,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省兽类的调查与分类整理工作在上世纪70—90年代就已开展,其中,1990出版的《安徽兽类志》共记载安徽省有哺乳动物96种。”陈中正说,近些年,我国小型兽类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大量小型兽类新种和新纪录种被发现,一些属和种的分类地位发生了改变。“安徽省哺乳动物很多物种的分类地位需要重新厘定,多样性急需开展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物种发现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新动作:

今年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2022年3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持续推进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两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目前,生态环境部和江浙等先进省份都在积极、系统地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省将分批次开展调查工作,2023年先在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启动调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实现全省县域本底调查全覆盖。

通过本次调查,将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区域县域内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等现状。同时完善区域物种名录,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并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及影响因子,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新成效:

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超过1000条

近年来,我省连续开展了大规模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并在扬子鳄保护繁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据介绍,我省着力改善野外扬子鳄生存环境,生态修复核心栖息地263公顷,进一步扩大了野外扬子鳄适栖范围。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区GIS监管平台如期建成投入使用,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科技设备提升保护监测水平。持续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和野外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我省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

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复壮的同时,我省不断加强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繁育设施的建设。扬子鳄繁育中心目前建有饲养池73个,繁殖种群养殖塘口12处,年繁殖能力在1000条左右。2021年,为探索扬子鳄就地越冬饲养模式,投入资金1600多万,建成约2.39公顷、容纳2000余条成年扬子鳄就地饲养越冬的基础设施。

新数据:

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生境及物种带来危害,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跟据历年来调查及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较为常见构成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

我省强化源头预防,截获进境植物疫情共143批次,非贸渠道截获外来入侵物种共计26种,依法依规办理境外引种检疫审批。同时加强科学防控,制定我省草地贪夜蛾、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防控方案,开展“一种一策”精准治理。2022年,全省加拿大一枝黄花共铲除17.8万亩,防治美国白蛾942.6万亩次,集中清除松材线虫病死松树140.1万亩。

此外,大皖新闻记者也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涉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999件,检察机关起诉涉嫌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案件703件、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56件,省公安厅创新“打击候鸟犯罪研判模型”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全省打击、防范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的整体合力逐步形成。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蒙国锐


大皖新闻讯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登记名录达1300余种,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在安徽,有许多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新物种接连被发现。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陈中正和他的团队在安徽省又发现了3个哺乳动物新种,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这也就意味着,我省的哺乳动物“家族”有望再添新成员。

新发现:

安徽哺乳动物或有新种 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3个气候带和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境内山丘、平原、湖泊镶嵌交错,蕴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

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中正来到安徽师范大学,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此前,安徽师范大学与安徽大学等合作单位在大别山发现了兽类新物种——大别山缺齿鼩,2022年年初,该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动物学期刊《Zookeys》上,陈中正就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徽省成为华东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不过,陈中正告诉大皖新闻记者,相比于其他一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安徽哺乳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地区的物种本底仍不清楚。此外,受限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安徽哺乳动物的调查仍不充分,尤其是一些高海拔区域的多样性仍不清楚。

近年来,陈中正多次带队深入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开展兽类调查,尤其关注一些前期调查薄弱的高海拔区域。“我们通常要背着帐篷和锅碗瓢盆,在山上睡十天半个月都是常事。”陈中正说,经过长期驻点调查,5年来,他的团队与安徽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安徽省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分别是大别山缺齿鼩和黄山猪尾鼠,以及3个安徽省兽类新纪录:台湾灰麝鼩、侯氏猬和红耳巢鼠。近期,陈中正和他的团队在安徽省又发现了3个哺乳动物新种,相关论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省兽类的调查与分类整理工作在上世纪70—90年代就已开展,其中,1990出版的《安徽兽类志》共记载安徽省有哺乳动物96种。”陈中正说,近些年,我国小型兽类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大量小型兽类新种和新纪录种被发现,一些属和种的分类地位发生了改变。“安徽省哺乳动物很多物种的分类地位需要重新厘定,多样性急需开展进一步调查和研究,物种发现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新动作:

今年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2022年3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持续推进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安徽境内)两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初步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目前,生态环境部和江浙等先进省份都在积极、系统地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省将分批次开展调查工作,2023年先在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22个县区和合肥市肥西县启动调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实现全省县域本底调查全覆盖。

通过本次调查,将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区域县域内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保护状况,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和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等现状。同时完善区域物种名录,形成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并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及影响因子,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建议。

新成效:

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超过1000条

近年来,我省连续开展了大规模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并在扬子鳄保护繁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据介绍,我省着力改善野外扬子鳄生存环境,生态修复核心栖息地263公顷,进一步扩大了野外扬子鳄适栖范围。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区GIS监管平台如期建成投入使用,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科技设备提升保护监测水平。持续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和野外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我省扬子鳄野外稳定种群数量已超过1000条。2022年,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26窝602枚,孵出幼鳄372条,再创历史新高。

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复壮的同时,我省不断加强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繁育设施的建设。扬子鳄繁育中心目前建有饲养池73个,繁殖种群养殖塘口12处,年繁殖能力在1000条左右。2021年,为探索扬子鳄就地越冬饲养模式,投入资金1600多万,建成约2.39公顷、容纳2000余条成年扬子鳄就地饲养越冬的基础设施。

新数据:

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生境及物种带来危害,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跟据历年来调查及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安徽境内外来入侵物种共283种,较为常见构成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

我省强化源头预防,截获进境植物疫情共143批次,非贸渠道截获外来入侵物种共计26种,依法依规办理境外引种检疫审批。同时加强科学防控,制定我省草地贪夜蛾、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等防控方案,开展“一种一策”精准治理。2022年,全省加拿大一枝黄花共铲除17.8万亩,防治美国白蛾942.6万亩次,集中清除松材线虫病死松树140.1万亩。

此外,大皖新闻记者也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涉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999件,检察机关起诉涉嫌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案件703件、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56件,省公安厅创新“打击候鸟犯罪研判模型”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全省打击、防范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的整体合力逐步形成。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蒙国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