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 | 黄山呈坎村: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并轨”

©原创 2023-05-16 15:27

大皖新闻讯 黄山呈坎村,曾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完整保存着东汉三国时期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肌理,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建筑、古遗址180多处,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49处。不仅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也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徽派文化艺术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呈坎村将美丽乡村、重点项目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千年古村正焕出新的生命力。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小巷,江南女子的气息便飘散开来。"这是文人笔下诗意的呈坎。呈坎古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村中汇集了徽派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大、美、雅之徽派建筑艺术,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5月15日,2023"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活动(安徽站)走进黄山呈坎,当记者漫步在百转千回的小巷中,才切身体会到千年古村落的魅力。

古村依河而建,坐西朝东,背靠大山,远处山峰雾气缭绕,仿若仙境。村口是宽阔的广场,紧挨着广场是一面湖,水波涟漪,倒映着蓝天、白云、民宅、小桥、绿树,恰似一幅水墨长卷。黑白相间的马头墙老房子,伟岸宏大的祠宇,峥嵘矗立的牌坊,是固体的文化,见证着古村千百年来的人事变迁。

古老的龙溪河,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不求回报地滋润着村中世代居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在历史长河中,呈坎承载着浓郁的书卷之风,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名人辈出。

村口有道石条门槛,两边有对栩栩如生的神兽,游客入村的第一步,便是迈过这个"平安坎",迈过此坎,便会一生无坎。俗话说"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也表达出呈坎对于所到游客的祝福。

古村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这个村落是中国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它保存的古建筑本体年代跨度大,数量多,样貌完整。"关于呈坎古村落的保护,黄山市徽州区文物局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洪明告诉记者,通过样板工程的三期工程,文保单位从整体规划出发,坚持保持原始风貌这一重要原则,对急需修缮的文物本体进行修缮。"包括村落的水系治理和石板路治理都坚持保持原始风貌。同时,对建筑本体的结构安全进行处理,现在能看到的文物本体,基本的安全隐患都已经消除,并且看到的基本都是文物的原貌。"

"这是一个读书的场景,它是仿造明代同时期的样貌进行建造的。"王洪明介绍,作为国宝建筑之一的"下屋",属于村落民居里比较大的一栋房屋,通过样板工程对其进行修缮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支持下,充分挖掘并开发房屋的展示功能,游客能看到的复原场景都是展示利用的功能体现。王洪明表示,开发古民居的展示功能,也是希望文物能够"活"起来,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游客能够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古建筑群的魅力。

据介绍,下一步,黄山市徽州区文物局及呈坎村,在抢救一批濒临湮灭的且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乡村旅游景观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拓宽开发面,整修、复原旧景点,做好新老建筑间的配套与协调,并逐步向边远的、落后的、基础设施较差的,但旅游潜在价值较大的乡村推进,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主动改变单一开发模式

呈坎村距徽州城区15公里,距G3高速岩寺出口7公里,距G3高速呈坎服务区不足1公里,随着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皖南地区的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的日益凸显,呈坎作为黄山市重点打造的名山秀山旅游和古徽州文化2条重要风景道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呈坎村将美丽乡村、重点项目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宝纶路旅游步道、众川河水土治理、古村落消防及文物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涉旅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及游览品质。同时依托传统古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传统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共同实现,主动改变以往以呈坎景区为核心、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开发模式,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徽州古村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旅居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并以非遗大师艺术展陈馆、非遗精品体验馆、文博艺术馆等项目,彰显文化创意特色,差异化打造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 "徽州样榜"。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摄影报道

编辑  蒙国锐

大皖新闻讯 黄山呈坎村,曾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完整保存着东汉三国时期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肌理,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建筑、古遗址180多处,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49处。不仅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也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徽派文化艺术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呈坎村将美丽乡村、重点项目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千年古村正焕出新的生命力。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小巷,江南女子的气息便飘散开来。"这是文人笔下诗意的呈坎。呈坎古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村中汇集了徽派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大、美、雅之徽派建筑艺术,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5月15日,2023"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活动(安徽站)走进黄山呈坎,当记者漫步在百转千回的小巷中,才切身体会到千年古村落的魅力。

古村依河而建,坐西朝东,背靠大山,远处山峰雾气缭绕,仿若仙境。村口是宽阔的广场,紧挨着广场是一面湖,水波涟漪,倒映着蓝天、白云、民宅、小桥、绿树,恰似一幅水墨长卷。黑白相间的马头墙老房子,伟岸宏大的祠宇,峥嵘矗立的牌坊,是固体的文化,见证着古村千百年来的人事变迁。

古老的龙溪河,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不求回报地滋润着村中世代居民。"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在历史长河中,呈坎承载着浓郁的书卷之风,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名人辈出。

村口有道石条门槛,两边有对栩栩如生的神兽,游客入村的第一步,便是迈过这个"平安坎",迈过此坎,便会一生无坎。俗话说"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也表达出呈坎对于所到游客的祝福。

古村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这个村落是中国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它保存的古建筑本体年代跨度大,数量多,样貌完整。"关于呈坎古村落的保护,黄山市徽州区文物局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洪明告诉记者,通过样板工程的三期工程,文保单位从整体规划出发,坚持保持原始风貌这一重要原则,对急需修缮的文物本体进行修缮。"包括村落的水系治理和石板路治理都坚持保持原始风貌。同时,对建筑本体的结构安全进行处理,现在能看到的文物本体,基本的安全隐患都已经消除,并且看到的基本都是文物的原貌。"

"这是一个读书的场景,它是仿造明代同时期的样貌进行建造的。"王洪明介绍,作为国宝建筑之一的"下屋",属于村落民居里比较大的一栋房屋,通过样板工程对其进行修缮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支持下,充分挖掘并开发房屋的展示功能,游客能看到的复原场景都是展示利用的功能体现。王洪明表示,开发古民居的展示功能,也是希望文物能够"活"起来,向世人展示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游客能够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古建筑群的魅力。

据介绍,下一步,黄山市徽州区文物局及呈坎村,在抢救一批濒临湮灭的且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乡村旅游景观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拓宽开发面,整修、复原旧景点,做好新老建筑间的配套与协调,并逐步向边远的、落后的、基础设施较差的,但旅游潜在价值较大的乡村推进,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主动改变单一开发模式

呈坎村距徽州城区15公里,距G3高速岩寺出口7公里,距G3高速呈坎服务区不足1公里,随着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皖南地区的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的日益凸显,呈坎作为黄山市重点打造的名山秀山旅游和古徽州文化2条重要风景道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呈坎村将美丽乡村、重点项目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将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中,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宝纶路旅游步道、众川河水土治理、古村落消防及文物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涉旅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及游览品质。同时依托传统古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传统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共同实现,主动改变以往以呈坎景区为核心、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开发模式,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徽州古村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旅居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并以非遗大师艺术展陈馆、非遗精品体验馆、文博艺术馆等项目,彰显文化创意特色,差异化打造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 "徽州样榜"。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 摄影报道

编辑  蒙国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