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所有新闻皆成过往,但都值得凝视。它们是新安30年风雨兼程的印记,也是时代洪流中的浪花。
为了揭示真相,记者冒着危险,乔装“卧底”,打入黑心食品厂内部、当了七昼夜“毒贩子”、变身“乞丐”;
为了给受害者发声,守护公平正义,记者坚持不懈,接力追踪,用20余年时间,全程关注法子英、劳荣枝大案;
为了挖出假慈善的本来面目,新安晚报没有沉迷于报道球王的喧嚣,而是从老马行踪的蛛丝马迹开始,严密调查,揭露真相……
我们关注,我们见证,我们记录。
我们的记者突破进取,我们的记者鞭辟入里,都只为让新闻更“好看”,看到“更多”的新闻、 “更深”的新闻。
记者“卧底”,揭露“内幕”
2002年深秋,本报一名女记者主动配合公安部门缉毒行动,和一名警案化装成购买海洛因的毒枭姐弟,携带10万元巨款,前往安徽某地,度过了七天的卧底生涯。
为了更像“毒贩子”,女记者突击培训学习辨认毒品,还学会了抽烟,卧底时,始终在毒贩子的监视范围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那一次,虽然未“交易”成功,但带来的切身经历却是刻骨铭心。新安晚报分十次在一版连载了《我当毒贩七昼夜》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关注。
新闻“卧底”与暗访,是一名都市报记者的看家本领,本报还曾在不同时段,推出记者“卧底丐帮”、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记者“卧底食品厂”、记者“卧底街头小贩”等深度调查报道,都揭示了社会黑暗一面或行业不法行为。
记者卧底“街头小贩”。
比如,2011年10月10日,本报重磅推出了“卧底食品厂”报道,曝光了位于肥东县的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篡改过期和即将过期的食品生产日期。重新打包后,这些食品被运送到合肥市区各大超市出售。为了调查事实真相,本报记者成功打入该公司,挖出了这一惊人黑幕。掌握大量证据后,对该企业的种种不法行为进行了曝光。
惠之园公司车间人员起初辩称药水不是用来涂改日期的。
随后,质监部门迅速作出反应,责令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停产,接受调查处理。
监管食品安全不能亡羊补牢,必须先筑好“牢”。唯有此,才能让企业守法经营,让消费者安心享用食品。
我们痛斥,不法商贩的只为利益,不顾底线;我们呼吁,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我们共同捍卫,市民的餐桌安全。
追踪“法劳”大案二十余载
南昌离合肥不远,直线距离不足400公里,一对亡命鸳鸯引发的全民关注让两地显得更近 — —劳荣枝及其男友法子英的犯罪道路从南昌开始,在合肥被终结。
劳荣枝案二审公开宣判。
“杀人恶魔”法子英在合肥伏法23年后,2022年11月30日,劳荣枝在南昌被二审判处死刑。
这是一场迟到 20 余年的审判,但正义不会缺席。20余年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一直在追踪报道此案,见证了这对亡命鸳鸯从落网到审判的全过程。
1999年7月23日,合肥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绑架杀人案,造成2人死亡。悍匪法子英被包围后,仍持枪负隅顽抗,最终被合肥警方擒获。当时,本报以《“杀人恶魔”庐州落网》为题,报道了警方侦破这一案件的全过程。
这是法子英伙同女友劳荣枝犯下的最后一桩恶行,最终“杀人恶魔”法子英落网,被称为“杀人女魔头”的劳荣枝则畏罪潜逃。
法子英押赴刑场。
1999年,法子英在合肥被执行死刑。本报记者曾两次与法子英面对面,深感其极其冷血。
法子英伏法后,劳荣枝一逃就是20年。2019年11月28日,劳荣枝在福建厦门落网。法、劳二人的恶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劳荣枝落网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对合肥案发地进行了回访,参与抓捕的民警等案件亲历者也回忆了当时的一幕幕。
同时,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还第一时间赶赴厦门,寻找劳荣枝生活片断,获悉其曾使用“雪莉”等多个虚假名字在全国多地藏匿,靠在酒吧、KTV等场所打短工为生,生活惬意,曾在自媒体上晒过健身、遛狗等。
劳荣枝与法子英是老乡,出生于江西九江。2019年,劳荣枝落网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奔赴九江,起底“女魔头”劳荣枝的成长轨迹。家人面对劳荣枝的所作所为,既悔恨又疑惑。
2020年12月21日,劳荣枝案在南昌中院一审开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南昌,对该案审理进行了全程旁听。8个多月后,劳荣枝一审获死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又赴南昌见证了宣判过程,并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此次宣判,吸引了2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
2022 年 11 月 30 日,劳荣枝上诉被江西高院驳回,维持原判,对劳荣枝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那一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第四次奔赴南昌,全网“直播”了二审宣判消息,数百万网友收看了直播,第一时间了解宣判结果。
八问《新民周刊》 维护安徽形象
2006年3月,《新民周刊》在一篇报道中称枞阳县某地为“小偷村”。此文被近百家平面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时值两会期间,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本报布置精干记者对横埠镇的情况进行摸底,发现《新民周刊》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破绽百出,决定跟《新民周刊》较个真。
本报八问《新民周刊》系列报道。
随后,《八问新民周刊》等三个版的系列报道一次性推出,把针对一个具体新闻事实的调查上升到维护安徽形象的高度。在报道进程中,我们向国内各主流媒体发出“反对地域歧视,告别舆论陋习”的媒体倡议,得到了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响应。不久,《新民周刊》正式在刊物上向枞阳县人民道歉。本报质疑系列报道终见成效,有力维护了安徽形象。
追问假药赈灾
1998年的那场洪水,受灾严重的安徽再次成为八方支援的对象。然而就在本应是充满人间真爱的救助过程中,却冒出了些许丑恶的污点。
当年9月,安徽省卫生厅药政局的工作人员正不知疲倦地查验各地运送来的捐赠药品。没想到,在河北省发往我省灾区的赈灾药品中,居然被发现掺有大量假药和劣质药品!诺氟沙星、板蓝根、风油精……一批灾区急需的药品都在其列。有的是劣药、假药,有的已过期一年多……尤其是运抵的647箱板蓝根冲剂,16个批号中,竟无一合格!
本报记者独家报道此事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媒体赶到合肥采访追踪。国家药监局对此事成立专门小组调查处理,最终河北省医药公司被停业整顿,相关责任人被查处。
揭开慈善画皮
6天,4个城市,从北京到济南,从东莞到合肥,球王马拉多纳“马”不停蹄。2010年11月3日,老马从北京开始了他为期6天的中国行。如果不是标榜慈善,那应该是一场欢乐的旅行。然而, “慈善”表演让这一切都变了味。
北京记者会上,马拉多纳“秀”球技。
2010年11月9日下午,合肥,老马按计划应该去医院献爱心,但这一行程因为老马的贪睡临时改变,10多名癌症患者被安排到一家歌舞厅,在台下等待了1个多小时,才等到老马10多分钟的短暂“问候”。
老马6天行,圈走千万代言费,而留给中国受助者多少呢?不到百万,且许多善款都是在本报记者的一再督促、报道下才逐步到位。
当合肥癌症患者亲手接到老马捐献的三万元红包时,对老马的“善心”充满感激之情。然而,当他们回到病房打开红包时,却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人民币,而是一个写着数额的纸板。
当其他媒体都在沉迷于报道球王的喧嚣时,本报却从老马行踪的蛛丝马迹开始,严密调查,挖出假慈善的本来面目。
300块钱一张的门票,还剩很多没有卖掉!
“三问马拉多纳”系列报道让公众对明星慈善活动的态度更加清醒,而慈善活动缺乏监管等制度问题也由此引发关注。
爱如山,背如弓
来自亳州的许张氏已经90多岁,背驼得像一张弓,走路颤颤巍巍,但她不能安享晚年,因为她要照顾生病瘫痪在床的儿子。给儿子缝补布片做尿布,要照顾儿子大小便,做好饭还要一口一口喂儿子吃……
好心人送来的牛奶,许张氏喂给儿子喝。
2011年8月16日,新安晚报报道了这位亳州“最美母亲”的故事,并配发了一张图片《爱比天高》。图中许张氏正在喂儿子吃饭,弯成弓的脊背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动容。对瘫儿来说,母亲就是他的山,为他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