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安晚报创刊30周年|一纸风行三十载 创新不止竞扬帆

©原创 2022-12-16 09:04

大皖新闻讯   三十年前的那个元旦,当带着油墨清香的《新安晚报》第一次出现在合肥街头,本身就是安徽新闻界的一次突破。风雨兼程三十载,新安晚报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引领潮头,一往无前。

初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改革之风劲吹,市场经济日益活跃,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明显。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的安徽报人,萌发了筹备一张晚报的念头。

新安晚报试刊发行。

1992年 8月1日,安徽日报社党组决定成立晚报筹备领导小组。8月19日,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以《新安晚报》名称试刊。当年10月9日,在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后,新安晚报出版了试刊号。

一切都很顺利。1993年元旦,由著名报人钱玉岁担任总编辑的《新安晚报》正式亮相,对开 4 版,周三刊,邮发代号25-58,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级晚报。

这份新生的报纸一经面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本报创刊题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办出新安晚报的特色”。著名作家艾青为本报题词“人人爱读新安晚报”。

新安晚报在街头赠发试刊。

对于初生的新安晚报来说,每一步都是全新的。创刊两个月前,新安晚报就在用人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实行公开招聘和双向选择制度,开全省新闻界之先河。从未有过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办报理念、办报机制……一整套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新安晚报超常发展的基础。

变革

创刊伊始,交通、办公、住宿条件都很差,人员和器材都还没有完全齐备。在老一辈报人们的记忆里,那时候稿件还是手写,外出采访几乎都是靠步行。每天风尘仆仆赶路,回来后埋头写稿,一边采访一边学习。制版、铸字、浇版基本都是手工操作。

时代在发展。1999 年 12 月 26 日,新安晚报迁入近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厅,启用国内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此举标志着本报采编人员开始告别纸和笔,实现网上流水作业。

2000年本报采编大厅。

2002 年 5 月 8 日,新安晚报驻合肥记者站正式挂牌,成为本报第一个记者站。到现在,新安晚报在全省多个市设立记者站,把触角伸到广阔的江淮大地,随时随地为读者带来最新鲜的报道。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改革,新安晚报内部已经日渐形成成熟的机构设置和采编流程,新闻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飞速发展。

2008年,新安晚报内部完成竞争上岗,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年轻同志走上了管理岗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2012 年,新安晚报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成立五大中心——总编办公室、编辑中心、采访中心、文体中心、全媒体中心和新闻研究院,进一步提高编采效率。

融合

科技发展瞬息万变,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0年,新安晚报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全媒体战略,建立多媒体采集发布平台,这在全国都市报中都是“敢为人先”之举。随即,“安徽网”的出现让最新发生的新闻有了即时传播渠道,“这一刻,看安徽”的口号逐渐被叫响。自此,新安晚报采集的不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而是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资讯。

新安晚报在一轮又一轮的全媒体布局中,组建起强大的移动传播矩阵。从网站到“两微”,再到大皖新闻客户端,新安晚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2021年初,新安晚报开始实施新的采编流程和考评办法,形成以网端微为核心的采编运转体制机制,媒体融合改革初步完成。一路走来,创新不止。新安晚报这艘大船,正一往无前,斩浪前行。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大皖新闻讯   三十年前的那个元旦,当带着油墨清香的《新安晚报》第一次出现在合肥街头,本身就是安徽新闻界的一次突破。风雨兼程三十载,新安晚报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引领潮头,一往无前。

初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改革之风劲吹,市场经济日益活跃,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明显。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的安徽报人,萌发了筹备一张晚报的念头。

新安晚报试刊发行。

1992年 8月1日,安徽日报社党组决定成立晚报筹备领导小组。8月19日,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以《新安晚报》名称试刊。当年10月9日,在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后,新安晚报出版了试刊号。

一切都很顺利。1993年元旦,由著名报人钱玉岁担任总编辑的《新安晚报》正式亮相,对开 4 版,周三刊,邮发代号25-58,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级晚报。

这份新生的报纸一经面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本报创刊题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办出新安晚报的特色”。著名作家艾青为本报题词“人人爱读新安晚报”。

新安晚报在街头赠发试刊。

对于初生的新安晚报来说,每一步都是全新的。创刊两个月前,新安晚报就在用人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实行公开招聘和双向选择制度,开全省新闻界之先河。从未有过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办报理念、办报机制……一整套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新安晚报超常发展的基础。

变革

创刊伊始,交通、办公、住宿条件都很差,人员和器材都还没有完全齐备。在老一辈报人们的记忆里,那时候稿件还是手写,外出采访几乎都是靠步行。每天风尘仆仆赶路,回来后埋头写稿,一边采访一边学习。制版、铸字、浇版基本都是手工操作。

时代在发展。1999 年 12 月 26 日,新安晚报迁入近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厅,启用国内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此举标志着本报采编人员开始告别纸和笔,实现网上流水作业。

2000年本报采编大厅。

2002 年 5 月 8 日,新安晚报驻合肥记者站正式挂牌,成为本报第一个记者站。到现在,新安晚报在全省多个市设立记者站,把触角伸到广阔的江淮大地,随时随地为读者带来最新鲜的报道。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改革,新安晚报内部已经日渐形成成熟的机构设置和采编流程,新闻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飞速发展。

2008年,新安晚报内部完成竞争上岗,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年轻同志走上了管理岗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2012 年,新安晚报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成立五大中心——总编办公室、编辑中心、采访中心、文体中心、全媒体中心和新闻研究院,进一步提高编采效率。

融合

科技发展瞬息万变,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

2010年,新安晚报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全媒体战略,建立多媒体采集发布平台,这在全国都市报中都是“敢为人先”之举。随即,“安徽网”的出现让最新发生的新闻有了即时传播渠道,“这一刻,看安徽”的口号逐渐被叫响。自此,新安晚报采集的不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而是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资讯。

新安晚报在一轮又一轮的全媒体布局中,组建起强大的移动传播矩阵。从网站到“两微”,再到大皖新闻客户端,新安晚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2021年初,新安晚报开始实施新的采编流程和考评办法,形成以网端微为核心的采编运转体制机制,媒体融合改革初步完成。一路走来,创新不止。新安晚报这艘大船,正一往无前,斩浪前行。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