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电力工程师王开库从事电网建设已有23年,参与过百余座变电站建设,岗位从技术员、项目总工一直到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他扎根电网建设一线,经历过各种残酷的野外环境,致力于挑战更高难度的工程技术,成为精益求精的“光明使者”。2021年3月,王开库荣登“中国好人榜”。
责任感驱使他奔赴一线
作为一名电力工程师,王开库的工作始终与电网建设密不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选择转到后勤管理岗位,王开库依然选择奋战在一线。23年间,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一年中往往有300多天奔波在项目工地上。
王开库说,他并非不想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上班,然而一旦有了更高难度的项目,内心总有一种责任感驱使他迎难而上,奔赴一线。于是,从四川西昌±800 千伏裕隆换流站到宁夏±800 千伏灵州换流站,再到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工程之一——安徽宣城±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王开库的脚步从未停歇。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野外从事电网建设既艰苦又乏味。王开库却觉得,在一个个项目现场工作也有乐趣。“我们有一句话叫‘干一番工程,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对我们来说,跟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设备打交道,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调节自己的过程,也挺有趣的。”他说。
艰苦工作早已习以为常
在王开库经历的项目中,确实有环境特别艰苦的。比如,在宁夏灵州换流站建设过程中,现场气温最低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
“在那种环境里,室外站着5 分钟不动,鞋子就跟地面粘连在一起,抬都抬不起来。”不仅是人受不了,连设备都受不了。不过,为了测试和考验设备是否能在极端天气正常使用,王开库和同事还要专门在天气最冷的时候进行试验,开展技术创新,保证仪器能够正常工作。
作为项目管理人员,王开库不仅要保证在极寒天气条件下项目顺利完成,还要考虑团队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除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王开库还会为工人准备姜汤,防止队员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在23 年的一线工作中,王开库已经习惯了野外作业的辛苦,他认为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苦是十分平常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身体反而能锻炼得更好,可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他唯独觉得苦的,是对家人的愧疚。王开库说,虽然家人十分支持他的工作,但心里一直感到对家人有亏欠。
把“螺丝钉精神”发扬光大
潜心学习在一线、带队攻坚在一线、开拓创新在一线,王开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精益求精的“光明使者”,把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他也先后获得“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直机关岗位学雷锋标兵”“国网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来,王开库先后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王开库技能大师工作室”“王开库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同事。他表示,下一步他将依托劳模工作室进行技能培训,打破原来点对点的带徒方式,希望形成点对面的模式,拓展技术传承的范围。
对于技术传承,王开库提到除了自己的技术经验,他更想让年轻人学会认真工作的态度、不断学习的理念、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认真的态度面对一线工作,在技术变革中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把工作落实到位。做到这几条之后,经验和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于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