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楠楠自语】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原创 2023-07-13 10:10

上大学的时候,看了林权泽导演的《醉画仙》,那会特别喜欢的崔岷植演了一个最后纵身一跃成“大器”的疯魔画家。当时那个电影的气质,就让我想到李白。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一直很少真正投入到唐诗宋词的世界里,原因不详。

后来有一次桃花潭诗会,居然采访到了余光中,又想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继而翻了翻张大春的第一本《李白》,惊叹于大春老师的水平同时也觉得看得超级累,只记得李白年轻时候确实学过道通过灵,就是《长安三万里》当中李白略懂鸟语的那些场景。唐诗宋词走出来的民族,在电影院里不太能温习,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醉画仙》是韩国人拍的,陈凯歌的《妖猫传》是日本人写的。一部《妖猫传》起码让人重温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白的诗,过年一部《满江红》,起码又集体诵读了岳飞的《满江红》,到了夏天,所有“卷”惯了的家长又都拖着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目的学习唐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像今人和古人的联系,就像我们和诗词的联系,甚至就像《妖猫传》的杨贵妃也要指着已经喝迷糊的李白,站位极高的来一句:

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梦幻联动。

168分钟的《长安三万里》,据说涉及了48首唐诗,导演是真沉得住气,故事讲得是真稳当,稳当如高适。如果不是电影院里一群孩子嚷嚷个没完,如果不是导演非常任性地插入各种画风,如果不是李白又喝高了,掀起全片3分钟的浪漫主义《将进酒》的精神高潮,这么一部动画片基本可以当做一部娓娓道来的正剧来看,甚至可能经得起考据癖们来抬杠。确实是部人生价值和家国抱负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直到作为“灵魂伴侣”的李白对着丧丧的高适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当年就是照着你高适为模板写出来的,好基友一辈子的情绪价值瞬间就起来了。作为一个中年观众,你可能很难不喜欢看上去比李白更失意的高适,从口吃少年成长为一个伟岸沉稳的将军;作为一个中年观众,你同样可能很难不喜欢看上去比高适更无所适从的李白,从一个白衣少年活成一个大腹便便的至死方休的少年。长醉不醒的李白一定在高适的心里投下过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而长年清醒的高适也在步履不停的征途中看到了人生的底片: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太喜欢高适越老越有味的气质变化,同样特别喜欢李白纵酒人生的肉身衰老速度。赞叹那些自律的矍铄,感怀那些纵情的苍老。毕竟,你只能选一条路去尝试,目的也不是去证明正确和错误。

电影看到最后会觉得,“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也确实文艺的夸张,中间何止隔着三万里,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里的盛唐烟火,怎么可能被某几个诗人代表,每一个李白,每一个高适,每一个常建,每一个王昌龄,每一个杜甫,每一个岑夫子,每一个丹丘生……那是人类群星闪耀之时。高适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知道吐出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盛唐,但是高适确实自我怀疑了前路和知己。电影后半段是上头的,是符合成年人走进电影院的要求的,起码它对我来说,确定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意味着: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蒋楠楠)

编辑 王翠

上大学的时候,看了林权泽导演的《醉画仙》,那会特别喜欢的崔岷植演了一个最后纵身一跃成“大器”的疯魔画家。当时那个电影的气质,就让我想到李白。但是很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一直很少真正投入到唐诗宋词的世界里,原因不详。

后来有一次桃花潭诗会,居然采访到了余光中,又想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继而翻了翻张大春的第一本《李白》,惊叹于大春老师的水平同时也觉得看得超级累,只记得李白年轻时候确实学过道通过灵,就是《长安三万里》当中李白略懂鸟语的那些场景。唐诗宋词走出来的民族,在电影院里不太能温习,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醉画仙》是韩国人拍的,陈凯歌的《妖猫传》是日本人写的。一部《妖猫传》起码让人重温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白的诗,过年一部《满江红》,起码又集体诵读了岳飞的《满江红》,到了夏天,所有“卷”惯了的家长又都拖着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目的学习唐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像今人和古人的联系,就像我们和诗词的联系,甚至就像《妖猫传》的杨贵妃也要指着已经喝迷糊的李白,站位极高的来一句:

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梦幻联动。

168分钟的《长安三万里》,据说涉及了48首唐诗,导演是真沉得住气,故事讲得是真稳当,稳当如高适。如果不是电影院里一群孩子嚷嚷个没完,如果不是导演非常任性地插入各种画风,如果不是李白又喝高了,掀起全片3分钟的浪漫主义《将进酒》的精神高潮,这么一部动画片基本可以当做一部娓娓道来的正剧来看,甚至可能经得起考据癖们来抬杠。确实是部人生价值和家国抱负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直到作为“灵魂伴侣”的李白对着丧丧的高适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当年就是照着你高适为模板写出来的,好基友一辈子的情绪价值瞬间就起来了。作为一个中年观众,你可能很难不喜欢看上去比李白更失意的高适,从口吃少年成长为一个伟岸沉稳的将军;作为一个中年观众,你同样可能很难不喜欢看上去比高适更无所适从的李白,从一个白衣少年活成一个大腹便便的至死方休的少年。长醉不醒的李白一定在高适的心里投下过巨大的心理阴影面积,而长年清醒的高适也在步履不停的征途中看到了人生的底片: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太喜欢高适越老越有味的气质变化,同样特别喜欢李白纵酒人生的肉身衰老速度。赞叹那些自律的矍铄,感怀那些纵情的苍老。毕竟,你只能选一条路去尝试,目的也不是去证明正确和错误。

电影看到最后会觉得,“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也确实文艺的夸张,中间何止隔着三万里,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里的盛唐烟火,怎么可能被某几个诗人代表,每一个李白,每一个高适,每一个常建,每一个王昌龄,每一个杜甫,每一个岑夫子,每一个丹丘生……那是人类群星闪耀之时。高适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知道吐出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盛唐,但是高适确实自我怀疑了前路和知己。电影后半段是上头的,是符合成年人走进电影院的要求的,起码它对我来说,确定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意味着: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蒋楠楠)

编辑 王翠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