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旌德县珍藏着中国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马克思银像意义非凡,是旌德县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2022年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由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李云编剧,著名导演李墨言执导的院线电影《6号银像》也已拍摄完成进入送审阶段,22日制作方邀请省内影视和文化名家在合肥肥举行了电影观摩会,为这部意在打造为精品的红色题材电影把脉。
本土红色电影匠心之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象征,这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马克思银像意义非凡。据介绍,这尊马克思银像高15.5厘米、重250克,为纯银铸造。底座正中,铸有“卡尔·马克思”俄文,下有“第六号,莫斯科铸造”字样。2010年,该尊银像经过专家评审鉴定,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也是唯一一尊由共产国际赠送给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银像,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电影《6号银像》由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中共旌德县委宣传部、安徽皮猴子影业公司、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深圳揽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宣城商会投资公司是本片联合出品方,著名导演李墨言执导,该片剧本由安徽省著名作家李云经过大量实地采访创作,并在《中国作家》2021年第9期首文刊发。此前,安徽作协推出“皖军”原创出版工程,打造安徽文学品牌,用精品力作讴歌新时代,推动安徽文学高质量发展,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从全省作家作品主题创作的近百篇来稿中,筛选出11部重点作品,其中就包括长篇非虚构文学《6号银像》。
《6号银像》编剧、著名作家李云。
电影主要讲述珍藏在旌德县的国内唯一一尊马克思银像的故事:1925年秋天,安源党组织遭军阀破坏,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梅大栋受党组织委托,将马克思银像带回家乡旌德三都梅村,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这里建立了中共皖南第一个支部,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红色县长谭梓生等革命志士。影片主演阵容强大,张桐、陈创、杨猛等主要演员演技在线。导演李墨言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份接触到剧本,12月份开机,历经紧锣密鼓的拍摄之后又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后期制作,“我也深深感受到红色主题电影不好拍,比较有挑战性。拍摄这部电影我是带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全力把这部意义重大、思想深邃的电影拍好,不但要拍得好看,大家喜欢看,而且拍得有故事、有味道。”
专家:题材独特处理得当
《6号银像》22日在合肥举行了小范围的影片观摩会,省文联副主席、省影视家协会主席禹成明,省文联原主席、省作协原主席季宇,省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钱念孙,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韩进,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6号银像》电影编剧李云,巢湖学院文学院院长彭正生,省影视家协会秘书长殷大文,省网络作协主席余同友以及《6号银像》导演李墨言参加了影片的观摩会。
著名作家季宇和著名评论家钱念孙。
李云表示,《6号银像》是一部红色电影,导演李墨言不仅担任影片导演,还是影片的制片和主演之一,惟妙惟肖演绎了县长的角色,“电影成片和剧本相比,有巨大提高和升华。我当时成书的是第八稿剧本,我觉得不是我写得好,是事件和故事核的坚实度和饱满度高,并且故事有一定的当下性。”谈及自己当时写作这个剧本的原则,李云表示就八个字: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而这八个字的原则,也让成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
导演李墨言和省影视家协会主席禹成明。
季宇直言看完影片的总体感觉不错,“主旋律片子有难度,而且真人真事的创作,同样有难度。电影故事讲得很好,几个主演也很出色。印象比较深的,第一点,题材比较独特,共产国际赠送的一个银像的线索串起故事,小线索以小见大;第二点,主题很好,紧扣信仰的力量,到皖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并且结尾处理很好;第三点,导演很用心,很多地方处理得很巧妙,包括一个小偷混子的牺牲和转变。钱念孙认为,红色题材电影讲信仰,《6号银像》非常有地域特色,”这种题材容易概念化和强硬宣传,我个人觉得这个电影通过故事的讲述很吸引人,人物的个性化处理都挺成功。”
围绕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和人物塑造,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电影的小切口大格局,叙事完整出色,人物塑造相当成功,没有落入一般意义上大家对“主旋律”电影人物脸谱化和模式化的窠臼,“信仰大框架里的性格差异性处理得非常好。”同时,与会专家也针对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譬如“莫地主误杀女儿的场面处理”、“小孩起名字的段落台词是否有点刻意拔高”等。李墨言导演表示,拍电影就像厨师做菜,最后是为了端上桌给大家品尝,所以对于专家的意见会非常重视,以期上映时让更多观众品尝到一桌好菜。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片已进入送审阶段,有望年内院线公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文/摄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