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当户外运动事故频发,谁来系牢“安全绳”?

©原创 2021-01-06 07:23

□新闻事件户外极限运动要系牢“安全绳”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滑雪场昨天通报了一起滑雪者死亡事故,涉事雪道在雪场地图上被标记为“黑道”,即高级道。上个月也有悲剧发生:一名24岁男子在哈尔冰一滑雪场滑雪,从高级道滑下后失去平衡坠亡;有“西藏探险王”之称的王相军,一次不慎落水,在依嘎冰川行至人生的终点……悲剧的发生,让原本“小众”的户外极限运动,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新闻事件

雪友质疑场地安全性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滑雪场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情况通报称,1月4日上午,一名男性滑雪者在距离该雪场6号索道下站100米处摔伤,雪场巡逻队实施救援后,于4日12时5分将伤者送往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抢救,但最终不治。

4日,多张由在场滑雪爱好者拍摄的事故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照片显示,发生意外的雪道上有电线明显裸露。另有滑雪爱好者称,其在2018年也因被电线绊倒,在云顶滑雪场摔伤。上述信息引发滑雪爱好者质疑云顶滑雪场的安全性。

雪场发布的情况通报写道:“滑雪是一项高危运动,请大家一定注意安全”。但这一措辞5日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引发舆情,不少滑雪爱好者认为,云顶作为专业的滑雪场经营者,“高危运动”说法有碍滑雪的大众化普及,其更应反思自身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来自多个滑雪社群中的信息显示,去世男子是一位高水平滑雪者。涉事雪道在雪场地图上被标记为“黑道”,即高级道。

目前,云顶滑雪场尚未正式回应上述质疑。当地公安部门表示正在调查事故原因。

新闻背景

危险系数高充满争议

公开资料显示,户外极限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类别。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我国极限运动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由8000家增长至近3万家,仅2019年新注册的相关企业就有4200家。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省的极限运动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4000家,占比17.8%;其次为广东省,超过3400家,占比15.5%。另外,河北、江苏、山东的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1000家。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它不仅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强调人们在跨越身心障碍后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但时有发生的伤亡事故,让这类危险系数颇高的极限运动充满争议。

2017年11月8日,自称“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吴永宁,在一次极限挑战中失手坠楼,2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2020年5月12日,一名女翼装飞行员在张家界天门山进行翼装飞行时,因偏离计划路线失联,最终不幸遇难……

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发展,对于体育的需求也在提升,而户外运动探险的兴起则是人们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参与向纵深发展的体现。

布和认为,随着这类事故的出现,必然会让人们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因此从专业角度讲,户外运动需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行业体系。

延伸阅读

如何将风险由“冒险”锁定在“探险”范畴?

安全网的日益完善不应该是以一次又一次事故的发生和生命的消逝为代价来织就的,不是每一次冒险都能最终化险为夷。了解运动风险并做好科学防范,选择正规渠道参与,是从事极限运动的前提。

)需要系统训练

“极限运动之所以称之为极限,就是因为它是对参与者潜能的挑战。”一位名叫李明松的救援人员介绍,参与者在开始运动之前,应进行谨慎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就应该果断放弃,“一次成功的挑战,绝对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贵州省六盘水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天亮说,户外极限运动事故,每年都会发生。欠缺专业技能和知识,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以登山为例,专业培训资源大多集中在各级登山协会,普通人较难接触到专业培训。”部分户外极限运动参与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遇到突发情况时,就没有体力和专业知识完成脱困,“户外极限运动真的需要系统训练”。

)不能求“速成”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普及后,户外极限运动有了更多渠道和展现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但部分网友往往看见别人轻松完成某项极限运动,忽视了其背后的努力,认为自己经过简单训练也能挑战。在某些视频中,有些极限运动员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做出夸张动作,也会误导网友。

“喜欢户外极限运动没有问题,但是应该有一些知识和体能储备。达到了什么级别,再去参与该级别对应的活动,做和自己能力相应的事。”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说。

记者采访发现,在户外极限运动培训逐渐市场化后,出现了培训机构盲目开办“速成班”等乱象,威胁该类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容易误导参与者,让他们觉得户外极限运动很简单。”李明松说,户外极限运动的水平依赖长期训练,速成班仅仅是告之方法。

樊黔建议,在参与户外极限运动培训或相关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俱乐部。

据他观察,目前市场上部分户外极限运动俱乐部,存在无相关资质、无专业领队、无完备应急预案的“三无”乱象。有些对线路、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都不规范,甚至出现不购买保险或者购买无效保险等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超过两成的极限运动培训企业存在过经营异常,近3%的相关企业受到过行政处罚。

安徽省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主任于三忠坦言,比起速成班,所谓的“传帮带”同样值得警惕。

“一些‘大咖’或者‘大师’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往往不愿意花时间系统学习,认为跟着‘师父’玩两天就能掌握技巧,实际上对器械、技术和理论的掌握都是欠缺的。”于三忠不无担忧地说。

)共系“安全绳”

李明松认为,不止一起事故表明,盲目参与户外极限运动,不仅容易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作为户外极限运动从业者,应通过亲身体验,告诉参与者如何正确参与户外极限运动,让他们在参与这类运动中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樊黔等业内人士建议,户外极限运动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不应成为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绊脚石”,亟须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以规范发展。

“国内户外极限运动已经上了快车道,不会因个别意外事故而停止脚步,所以加快规范户外极限运动显得尤为重要。”樊黔说。

相关新闻

网络暴力比冰川更刺骨

“西藏探险王”王相军遇难后,见证其生命最后时刻的同伴小左并不好过。除了要克服同伴离世、救援失败的悲伤,小左还被卷入了另一场舆论风暴。小左成了一些网友口中“救援不力”的人。换言之,在这些人的眼中,如果“西藏冒险王”离世算是一场天灾人祸,那小左没有尽力施救,则是“人祸”的一部分。

对此,小左近日在直播中回应此事。“当时带了绳子,但是一个人拉不上来,他掉下去的地方全是暗冰,我已经试了十几次了,用三脚架,用绳子,各种办法都不行。到最后只能去找救援!”小左还称,当地警方也表示一个人是不可能拉上来的:“他(王相军)的羽绒服吸水了,太重了!”

随后,王相军弟弟也对此事作出回应,表示相信小左。他提及,派出所来的时候,小左的衣服裤子都打湿了:“我相信他是用心救过我哥哥的,不管救没救起来,这都不能怪人家”。王相军弟弟还希望网友停止网暴,并透露小左和家人心理压力特别大。

与“冰川之王”同行的小左怎么也没想到,网络暴力卷起的漩涡,竟比行走于冰川间的寒风更刺骨,更难熬。

王相军对于热爱的执着和牺牲自然值得敬佩,但在他意外故去之后,如何在触摸极限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显然是比“同伴是否全力营救”更值得关注的议题。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新闻事件户外极限运动要系牢“安全绳”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滑雪场昨天通报了一起滑雪者死亡事故,涉事雪道在雪场地图上被标记为“黑道”,即高级道。上个月也有悲剧发生:一名24岁男子在哈尔冰一滑雪场滑雪,从高级道滑下后失去平衡坠亡;有“西藏探险王”之称的王相军,一次不慎落水,在依嘎冰川行至人生的终点……悲剧的发生,让原本“小众”的户外极限运动,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新闻事件

雪友质疑场地安全性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滑雪场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情况通报称,1月4日上午,一名男性滑雪者在距离该雪场6号索道下站100米处摔伤,雪场巡逻队实施救援后,于4日12时5分将伤者送往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抢救,但最终不治。

4日,多张由在场滑雪爱好者拍摄的事故照片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照片显示,发生意外的雪道上有电线明显裸露。另有滑雪爱好者称,其在2018年也因被电线绊倒,在云顶滑雪场摔伤。上述信息引发滑雪爱好者质疑云顶滑雪场的安全性。

雪场发布的情况通报写道:“滑雪是一项高危运动,请大家一定注意安全”。但这一措辞5日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引发舆情,不少滑雪爱好者认为,云顶作为专业的滑雪场经营者,“高危运动”说法有碍滑雪的大众化普及,其更应反思自身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来自多个滑雪社群中的信息显示,去世男子是一位高水平滑雪者。涉事雪道在雪场地图上被标记为“黑道”,即高级道。

目前,云顶滑雪场尚未正式回应上述质疑。当地公安部门表示正在调查事故原因。

新闻背景

危险系数高充满争议

公开资料显示,户外极限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运动类别。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我国极限运动相关企业注册总量,由8000家增长至近3万家,仅2019年新注册的相关企业就有4200家。从地域分布上看,浙江省的极限运动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4000家,占比17.8%;其次为广东省,超过3400家,占比15.5%。另外,河北、江苏、山东的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1000家。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它不仅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强调人们在跨越身心障碍后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但时有发生的伤亡事故,让这类危险系数颇高的极限运动充满争议。

2017年11月8日,自称“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吴永宁,在一次极限挑战中失手坠楼,2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2020年5月12日,一名女翼装飞行员在张家界天门山进行翼装飞行时,因偏离计划路线失联,最终不幸遇难……

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教研室主任布和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发展,对于体育的需求也在提升,而户外运动探险的兴起则是人们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参与向纵深发展的体现。

布和认为,随着这类事故的出现,必然会让人们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因此从专业角度讲,户外运动需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行业体系。

延伸阅读

如何将风险由“冒险”锁定在“探险”范畴?

安全网的日益完善不应该是以一次又一次事故的发生和生命的消逝为代价来织就的,不是每一次冒险都能最终化险为夷。了解运动风险并做好科学防范,选择正规渠道参与,是从事极限运动的前提。

)需要系统训练

“极限运动之所以称之为极限,就是因为它是对参与者潜能的挑战。”一位名叫李明松的救援人员介绍,参与者在开始运动之前,应进行谨慎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就应该果断放弃,“一次成功的挑战,绝对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贵州省六盘水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天亮说,户外极限运动事故,每年都会发生。欠缺专业技能和知识,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以登山为例,专业培训资源大多集中在各级登山协会,普通人较难接触到专业培训。”部分户外极限运动参与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遇到突发情况时,就没有体力和专业知识完成脱困,“户外极限运动真的需要系统训练”。

)不能求“速成”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普及后,户外极限运动有了更多渠道和展现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但部分网友往往看见别人轻松完成某项极限运动,忽视了其背后的努力,认为自己经过简单训练也能挑战。在某些视频中,有些极限运动员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做出夸张动作,也会误导网友。

“喜欢户外极限运动没有问题,但是应该有一些知识和体能储备。达到了什么级别,再去参与该级别对应的活动,做和自己能力相应的事。”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说。

记者采访发现,在户外极限运动培训逐渐市场化后,出现了培训机构盲目开办“速成班”等乱象,威胁该类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容易误导参与者,让他们觉得户外极限运动很简单。”李明松说,户外极限运动的水平依赖长期训练,速成班仅仅是告之方法。

樊黔建议,在参与户外极限运动培训或相关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俱乐部。

据他观察,目前市场上部分户外极限运动俱乐部,存在无相关资质、无专业领队、无完备应急预案的“三无”乱象。有些对线路、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都不规范,甚至出现不购买保险或者购买无效保险等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超过两成的极限运动培训企业存在过经营异常,近3%的相关企业受到过行政处罚。

安徽省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主任于三忠坦言,比起速成班,所谓的“传帮带”同样值得警惕。

“一些‘大咖’或者‘大师’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往往不愿意花时间系统学习,认为跟着‘师父’玩两天就能掌握技巧,实际上对器械、技术和理论的掌握都是欠缺的。”于三忠不无担忧地说。

)共系“安全绳”

李明松认为,不止一起事故表明,盲目参与户外极限运动,不仅容易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甚至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作为户外极限运动从业者,应通过亲身体验,告诉参与者如何正确参与户外极限运动,让他们在参与这类运动中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樊黔等业内人士建议,户外极限运动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不应成为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绊脚石”,亟须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以规范发展。

“国内户外极限运动已经上了快车道,不会因个别意外事故而停止脚步,所以加快规范户外极限运动显得尤为重要。”樊黔说。

相关新闻

网络暴力比冰川更刺骨

“西藏探险王”王相军遇难后,见证其生命最后时刻的同伴小左并不好过。除了要克服同伴离世、救援失败的悲伤,小左还被卷入了另一场舆论风暴。小左成了一些网友口中“救援不力”的人。换言之,在这些人的眼中,如果“西藏冒险王”离世算是一场天灾人祸,那小左没有尽力施救,则是“人祸”的一部分。

对此,小左近日在直播中回应此事。“当时带了绳子,但是一个人拉不上来,他掉下去的地方全是暗冰,我已经试了十几次了,用三脚架,用绳子,各种办法都不行。到最后只能去找救援!”小左还称,当地警方也表示一个人是不可能拉上来的:“他(王相军)的羽绒服吸水了,太重了!”

随后,王相军弟弟也对此事作出回应,表示相信小左。他提及,派出所来的时候,小左的衣服裤子都打湿了:“我相信他是用心救过我哥哥的,不管救没救起来,这都不能怪人家”。王相军弟弟还希望网友停止网暴,并透露小左和家人心理压力特别大。

与“冰川之王”同行的小左怎么也没想到,网络暴力卷起的漩涡,竟比行走于冰川间的寒风更刺骨,更难熬。

王相军对于热爱的执着和牺牲自然值得敬佩,但在他意外故去之后,如何在触摸极限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显然是比“同伴是否全力营救”更值得关注的议题。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