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菜父亲很少满意。
他总爱用挑剔的眼光打量我菜篮里的菜。蔬菜嫩不嫩,叶子有没有蔫;猪肉色泽鲜不鲜艳,弹性好不好,有时会把猪肉放到鼻前闻闻,确定这肉的品质如何。如果我买的菜差强人意,他则咕哝一句:“还好!”如果不满意,他那酱紫的脸颜色就更深啦,睥睨你的眼光满是不屑,总觉得你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完全不匹配,虚长了几十岁。
他自小在农村生活,生活经验老到,买菜是一把好手。黄瓜,表皮疣刺隆起,瓜条匀称的为上品,形状太大或太小为下品;白菜,叶柄肥厚,叶端蜷缩互成球朵的为上品,叶片顶端分离,叶片干瘪失水为下品;茄子,茄皮浓紫鲜艳,茄蒂挺拔的为上品,茄皮出现茶色斑点,表皮有褶皱的为下品;猪肉,肉质光泽鲜亮,富有弹性,闻起来无异味为上品,反之为下品……在我们这栋楼的买菜大军里,他买的菜总是最鲜嫩、最水灵。
父亲不仅能买到最新鲜的菜,也能买到最便宜的菜。他拎着菜篮从菜市场东头悠哉悠哉逛到菜市场西头,在卖菜的摊位上问问和买菜的人聊聊,很快就把当天的菜市行情摸得一清二楚:黄瓜一斤价格在1元-1.5元、白菜一斤在0.6-0.8元、茄子一斤在1.5-2元、猪肉一斤在10-15元……一般城中菜市的排骨比城北排骨每斤贵约2.4元;城中的西红柿比城南菜市的每斤大约便宜个0.2元……但到中午时,城里菜市捡漏的蔬菜又属城北最便宜。城北菜贩子多,一些蔬菜不能隔夜,隔夜售不出去,到中午十点半左右蔬菜就开始降价抛售……这些经验,父亲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很遗憾,父亲的精明我没继承半点。我匆匆去菜市买蔬菜,问个两三家估摸价格差不多就匆匆“纳入”篮中。买猪肉最怕买到吃泔水料的猪,肉腥且腻。为此,我固定在城中一家肉铺买,虽说他家猪肉价位比普通肉铺每斤高个3元左右,但是肉质鲜嫩、绝无异味,最重要老板从不卖泔水猪肉。这最适合我们这上班族,节约了买菜时间的消耗成本。
买菜回家,最怕父亲问价。如实报价,高于市场价,父亲自是不悦。他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积贫积弱的家庭走出来,一路艰辛。现在生活富裕啦,吃喝不愁,也不在乎这块把钱,但年幼的贫穷在他生活里到处留下痕迹,他有一种天然的焦虑感和节俭的习惯,总想把钱彻彻底底花在刀刃上,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为了讨得老父欢心,虚报低价,可若幅度没把握好,远低市场价,蒙不了父亲,反倒落个“骗子”的名声,徒添烦恼。左右为难,遇到父亲问菜价时,没有把握报价时,只能沉默不语。
我的沉默不语,父亲很是不满,他把这一切归咎我“不会生活”。他一直信奉“细水长流”“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的信条,看不惯我的生活方式。我买东西不肯花时间精挑细选,买东西就那么几家,买东西几乎不还价……臭毛病一堆。其实我认准几家,是因为他们所卖东西的品质是得到我认可的,价钱浮动不会太大,出于时间因素考虑,我大概不会像父亲那样晃悠悠逛菜市,为几块钱计较。
起先我们总是不能沟通,就像两个时间维度的平行线无法交融。父亲总想把他的生活经验传授给我,教育我如何生活。可是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我总是无法与父亲共频,相反这种单方面有点强人所难的观点输出让我们父女生出很多龃龉。有段时间我们彼此不再说话,我们近在咫尺,却感觉中间横亘了一座大山。
慢慢地,固执的父亲看到我匆忙的生活,尽管他认为我可以改进,终于也不再苛责。而我在买菜时,不知不觉也会看看黄瓜的表皮疣刺,白菜的叶柄叶端,茄皮的光鲜亮度……
我知道我买的菜永远不会像我父亲那样,父亲也终有一天会明白!